快捷搜索:

彭文照说第2药: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大家好,我是彭医生,今天给大家讲第2味药,黄芪。我常用的几个秘方,在文章最后。

​黄芪也是一个临床常用药,豆科植物,临床用的品种很多,白皮,黑皮,红皮,都有。药用部分是根。

​饮片一般是这样,纵切的,也有横切的。

​黄芪运用时间很长,最早也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那时候叫:黄耆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这个药也是列于上品。

后世医家对这个药总结,就是一个重点:善于补气。

由此产生的其他功效:固表止汗,啥意思呢?

你的身体气虚了,关不住门窗了,城墙防御力下降了,汗一直出。这种出汗,黄芪能止住。常用的一个配伍就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托疮生肌:你的身体受伤了,一个伤口愈合不了,恢复的慢?咋办?

选黄芪,擅长。促进伤口愈合,加快恢复。

后世还有很多方子用到它。

比如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

比如邓铁涛用大剂量黄芪,和岭南常用的一个药,五指毛桃,配合治疗重症肌无力。

这个病也是西医的“绝症”。其实我觉得很多西医没办法治的病,咱们中医人应该想办法。

黄元御的《长沙药解》,这么讲黄芪: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现代中医,用黄芪补气的多,提到它走经络而“益营”的少。其实黄芪本身对于经络系统疾病,不通导致的,血痹,风湿,关节肿痛,效果都不错。

大家想想这么用黄芪的祖宗是谁?

医圣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只说药,简单聊,不扯远了。

彭医生送秘方了:

老人便秘:黄芪10麻仁10陈皮10蜂蜜10。

肠风肛门出血:黄芪10黄连10

胎动不安:黄芪10川芎5糯米20(这个方,自己把握,不行先请个好中医判断下自己情况)

单位都是克。黄芪造假的多,大家注意。

大家如果觉得这个方式写中医还是难理解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下次继续改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