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美国终于忍不住了,要放开北美大陆的沿海水产养殖?

 

今年10月29日,美国三个参议员联合向参议院递交了支持美国离岸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法案,该法案将为在美国经济专属水域开展水产养殖制定联邦法规,而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美国水产行业第三次尝试在联邦立法层面“开放”美国自然水域的水产养殖。

多年来,美国国内消费的水产品,超过90%依赖进口,而美国人也一直吃得心安理得,没觉得有啥不对,直到发生这次疫情。这场疫情多少让美国人看到了一点粮食危机的苗头,如果进口水产品供应受到影响,自然会给喜欢吃鱼的美国人带来不小的麻烦,好在实际情况并没有太糟糕。

因为国际物流的问题,再加上美国国内餐饮业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大规模恢复,水产品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大部分水产品都出现了大幅涨价的情况。虽然只是个不大不小的民生问题,却也让一直被“边缘化”的美国的水产业找到了“突破口”,决定趁着这次疫情,把美国的沿海水产养殖给彻底放开了。

美国拥有长度全球排名第9的海岸线,有丰富的自然水产养殖资源,单是美国的飞地阿拉斯加,如果搞三文鱼养殖的话,完全能够满足全美的消费需求,也就不用每年进口超过40万吨的养殖三文鱼了,但相比我国在上世纪末早就开始搞起来的轰轰烈烈沿海水产养殖,美国人却一直“按兵不动”,基本除了夏威夷,美国联邦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沿海水产养殖,理由也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保护野生鱼类资源和自然环境。

美国人口3亿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美国国内也曾发生大肆捕捞野生鱼类资源的情况,如今美国的海洋大气管理局对海洋捕捞实行严格的管控,野生鱼类资源也还算丰富,可想要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却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进口。

水产品也是粮食,美国就不怕粮食供应受制于人,有粮食安全风险么?现阶段,美国还真不怕。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跟水产品相关的捕捞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大部分都算是低端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满足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首选产业,所以对美国来说,国际市场上的选择非常多,美国人根本就不怕买不到合适的水产品,反倒是卖的国家得担心美国买的不够多。

我国南方的养殖罗非鱼,就太过依赖美国市场,虽然在美国罗非鱼消费市场占主导地位,但受到其它可替代鱼类和中美贸易战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美国一直如履薄冰。近几年,美国方面销量持续下降,逼着国内罗非鱼相关企业不得不走扩大内需的路线,非常被动。

就像发达国家把低端加工业和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样,美国也把捕捞、养殖和加工水产品的任务交给了其它国家,这样既可以保护本国的渔业资源,又能保护自然环境,性价比非常高。

美国从印度进口养殖虾类,从中国进口养殖罗非鱼片、鱿鱼和加工鳕鱼、从智利进口养殖三文鱼、从加拿大进口波士顿龙虾、北极贝等捕捞水产品等等,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美国可以继续进行这样的操作相当长时间。

养鱼到底有多重要?

只要供应链不出问题,美国就能买到他想要的水产品,真的有必要在国内开展沿海水产养殖?或者说美国对开展水产养殖真的那么迫切吗?

国内超过90%的水产品消费依赖进口,确实有点畸形,而且通过这次疫情,也确实让美国人看到了脆弱的供应链可能会引发的水产品消费危机,但实际上,疫情除了推高了水产品的价格外,并没有给美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水产品涨价甚至完全可以归因为通胀,所以,仅仅因为一次疫情,就让美国把发展水产养殖上升的国家战略的高度显然是牵强的。

既然水产品消费大幅依赖进口暂时还无法直接跟国家的粮食安全挂钩,那么美国的水产业为何这么迫切想要联邦政府开放国内自然水域的水产养殖?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大环境,发生了剧变。

当然,主要是因为水产养殖在经过了近几十年的技术革新后,早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已经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对水产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品正在成为比肩的重要战略资源。

到20XX年,全球水产品缺口有XXX,这样的消息虽然还没到满天飞的程度,但数字焦虑也是实实在在的焦虑,再加上全球野生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养殖水产品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这也将意味着相比于粮食的以量取胜,养殖特定的水产品可能更加有利可图。

因为水产品跟石油资源不同,石油资源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替代能源,保障水产品供应除了搞养殖业,基本没有靠谱的可替代方案,人造肉和实验室培养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养殖业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保障产能和能否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挪威,这个几乎凭借一国之力,不断刷新全球水产养殖业天花板的北欧小国。挪威作为老牌的北欧发达国家,最初发家主要靠的是石油,而后来“无心插柳”的水产养殖业,主要是三文鱼养殖,却让这个国家焕发了“第二春”。

挪威深远海养殖网箱

如今,挪威已是全球最大的三文鱼生产国,全球一半的三文鱼都由挪威企业生产,年产量接近120万吨。不得不说挪威的实在是运气太好,歪打正着,碰上三文鱼这条全球最赚钱的养殖鱼。三文鱼不但拥有庞大的全球市场,养殖门槛还挺高,有合适自然水域搞养殖的国家不超过两只手,所以凭借一条三文鱼,让挪威的水产养殖业,排在石油之后,成为挪威的第二产业。

因为国家底子好,所以,挪威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可以走“环保”路线,再加上养三文鱼确实也赚钱,所以在国家的鼓励下,养殖企业也有钱不断投入到技术和饲料的研发当中,让整个产业发展实现了正反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能够做到赚钱和环保兼顾。

这里举一个三文鱼饲料额例子。三文鱼作为一种肉食性鱼类,按照传统养殖模式,饲料要么用小杂鱼,要么用鱼粉和鱼油,所以挪威的三文鱼养殖业在发展初期对鱼粉和鱼油的依赖量非常大。1990年的时候,挪威三文鱼饲料原料中,鱼粉和鱼油的占比高达89%,而到2018年,饲料中鱼粉和鱼油的使用比例已经下降到23%,更多的是用大豆等植物性原料代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养殖业对海洋资源的消耗。

饲料中鱼粉和鱼油占比不断下降

挪威可以通过水产养殖做到赚钱和环保两不误,那么美国为啥不搞?看不上养鱼赚的那点小钱?

美国再不搞就晚了?

我们再回到美国养鱼的问题上来。美国水产业因为国内“环保主义”的压制而一直处于“佛系”状态,其实也不能说是压制,而是一种惯性思维使然。美国人吃了这么多年的进口鱼,早已经习惯了,禁止水产养殖来保护环境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的共识,而想要打破这种共识自然会有不小的阻力。

因为一场疫情,对于自己养鱼,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和政府高层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紧迫感,除了一直处在边缘的美国水产养殖业。

看着挪威等国家在养殖路上越走越远,而自己只能围绕有限的自然渔业资源做文章,搞养殖也只能搞技术要求高,见效慢的陆基养殖,真的是非常憋屈。

美国水产业一直想要发展本土水产养殖业,但当下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扫除公众和立法者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戒心,所以配合本次养殖法案提报,业内的专家也纷纷发文给公众科普“绿色”水产养殖,多少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因为正当美国还在努力给全社会搞养殖科普的时候,挪威已经在实践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近,挪威三文鱼生产商SalMar(萨尔玛)正式宣布成立深远海养殖合资子公司SalMar Aker Ocean,通过SalMar专业知识和挪威资本助力打造全球最可靠、最智能,且对鱼类福利和零排放标准有着最高要求的三文鱼深远海养殖业。挪威的水产业养殖业凭借三文鱼养殖业不断实现突破,而美国却还没有走出关键性的一步。

发展自然水域的水产养殖,想要完全杜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不现实,但凭借如今的技术手段将影响降到很低的程度却是不难实现的,特别是深远海养殖,国家只要在立法层面制定好规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自然水域的水产养殖。

其实,美国水产业想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国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盟友,那就美国农民。如果美国本土的水产养殖业能够起来,对美国农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作为全球头号农业大国,美国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吃,大部分都出口海外,如果国内水产养殖业的规模能够起来,自家产的粮食就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不少美国企业也开始忍不住布局高端水产饲料。

三文鱼饲料

就在上个月,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就宣布与挪威陆基三文鱼生产商Salmon Evolution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嘉吉拟投资500万美元发展陆基养殖项目,并成为Salmon Evolution项目独家饲料供应商。

因为“法律空白”,美国想要发展本土水产养殖业,立法这关是绕不过去的,如果能走出这关键性的第一步,那么剩下的,基本都可以算是水到渠成。美国不缺养殖技术,养虾大国印度的虾苗大部分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因为自然水域不让养,美国只能搞难度更高的陆基养殖;饲料也不是啥大问题,国内有余粮,边上的智利这个鱼粉生产大户,如果美国真的想认真搞养殖,只要给时间,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前提是真的认真起来。(完)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就点个赞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