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我的电子笔记进化史——使用 iPad + Apple Pencil 学习指北

 

本文由什么值得买用户原创:OrpineX

苹果发布会即将到来,iPhone、Apple Watch、iPad等新品发布在即,值得买全程报道尽在#果粉养成计划#

我的“便捷生产力设备”,在过去五年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讲究极致的便携,再到强调及时的生产力,似乎没有一个完美的选项。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选择 —— iPad +  Pencil + Cloud,这套选择考虑到了便携、阅读、批注和轻量生产的需求。

我的电子笔记变革

从 5 年前说起

我的第一套设备是 iPad mini 2,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比手机稍微大些的屏幕,能够方便的看视频娱乐,以及读 PDF 书本。对于阅读,渐渐的,我发现它不能担此重任 —— 竖屏的话屏幕太小,读起来费眼睛,横屏的话,一次只能看到2/3 的一页文本,并且翻页、快速索引都不方便,虽然像 GoodReader 之类的软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相比较 Kindle,也算是较大的进步,但是,依旧比不上书本的体验。

总而言之,单纯的 iPad mini,就替代书本而言,除了便携性,相比较读书的感觉,差距还是太远

因此,为了重现这种“感觉”,并且在其基础上凸显移动设备的最大优势:便携,我进行了两条线的改造。

改造1:大屏幕!

为了完整的阅读体验,我选择了更大的 9.7 寸的 iPad Air,这样的体验的确好了很多,竖屏状态下能够完整的显示 A4 的书籍,通过 GoodReader 的裁边,大体能够做到较为流畅的翻页体验了。

就目前而言,iPad Air 3 的更大屏占比,或者 iPad Pro 的圆角屏幕,在解决了之前 iPad 较低屏占比的问题后,保证轻便的同时,做到了更好的体验。当然,除了 Air 和 Pro 产品线,还有更为便宜的选择: iPad 2018,没有自适应屏幕刷新率,没有自动环境光调节,不是全贴合屏幕,但是,和一众低质量的平板相比,尽管非全贴合,在息屏状态下,iPad 2018 屏幕也足够黑,其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在呈现浅色界面的时候,屏幕内黑边较为显著。但是,这也有可能是一个优点:在所有的 iPad 产品线中,只有 iPad 2018 的非全贴合屏幕能够在用力按下屏幕的时候不产生水波纹。

改造2:加只笔!

书本不是“只”用来读的,批注和笔记必不可少。批注能够帮助看清重点,笔记能够帮忙整理逻辑和思路。完整的“学习”不仅要包括厚厚的书,还要包括一支笔。

在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最早的时候,还没有出现  Pencil,当时比较风靡的就是 Paper 53 的那只笔,使用蓝牙连接,带有压感,但是因为太贵放弃了。为了尽可能做到“能用”级别,我选择了 Adonit Jot Pro电容笔,不装电池,无源,没有压感,头顶带着一个塑料片,二手花了 90,后来因为搞丢了这个塑料片,所以又花了 40 买了这个塑料片。

这支笔的整体使用情况还算可以,当有笔之后,我主要使用 GoodReader 和 Notability 来读文献和做笔记,甚至还把各科的教材都搬到了坚果云里,直接通过 GoodReader 进行同步。

在这个时候,我使用 iPad Air + 电容笔 做了一些笔记,读了一些书,不过后来这些笔记都零散的分布在我的坚果云文件夹中(GoodReader 支持同步到 WebDav 网盘,Notability 也是如此,为此我还花钱入手了这两个软件)。

总体而言,这样的组合是不成功的,我会想当时的原因,现在觉得,因为我读了一些书,做了一些笔记,然后这些 PDF 笔记就固化在这里了,并没有对多个来源,或者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换句话说,我需要一个能够、且支持整理的笔记软件,这个软件允许分层次的对笔记进行修改、整理、拆分等组织,方便对知识进行内化。

硬件和软件的选择

就硬件而言,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结论是,为了做到媲美“纸笔”的体验,且抛弃纸和笔的缺点,充分利用电子设备的优点,iPad +  Pencil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iPad 的优点

其中 iPad 的优势在于 iOS 生态,基于苹果的开发工具包,各种程序能够在一个充分的硬件抽象上专注构建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因此,各种笔记软件层出不穷,我试过很多,像 Notability、GoodReader、GoodNotes、OneNote、Bear、MarginNote P、MarginNote 3、备忘录等各种软件,其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有些功能在某些笔记软件中特别好用,比如 Notability 的录音 + 手写定位技术,GoodNotes 的笔记书写技术,OneNote 的跨平台及对于笔记的理念、分级整理模式等。

 Pencil 的优点

其中  Pencil 的优势则很简单,它更像一只笔,配合备忘录双击屏幕记录笔记,配合各种软件能够做到使用手指触摸,但只有使用  Pencil 才能批注,相信我,这种体验当你一旦开始习惯,就再也回不去。

 Pencil 不是手指或者鼠标的替代品,而是真正的笔的替代品。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  Pencil 设计出来并非是为了替代手指的,因此多功能等手势在 iPad 中并不识别,也不是为了替代鼠标的,因为其并不是为了快速指点这个目的,而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和鼠标作用较为类似的是 3D Touch 中在输入法的应用,快速移动光标选词,移动到,框选,这些动作是鼠标所擅长的)。

电子笔记的核心

尽管如此,以上的理念其实适用于各种系统,比如 Surface + Pen、Android Table + Pen,只是其体验可能稍差,生态不怎么完善,选择较少,不过作为备选,或者有其余需求,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模拟纸的翻页、阅读和笔的轨迹同时发挥和利用电子便携、易修改的优点”。

选择合适的学习软件

对于这个目的, iPad 下的软件,也不是完美的,比如 GoodNotes 过于强调自己的“纸质笔记本”的仪式感,层次划分少,检索效率低下。Notability 不支持快速截取内容然后共享输出(最新版本已经支持,不过当存在墨迹和图片PDF时,只会选择墨迹,而 GoodNotes 则直接支持截图当前选择区域)。MarginNotes 形成的脑图过于僵硬,形式化、不灵活。GoodReader 对于墨迹算法差强人意,OneNote 也是如此。更不用提 PDF Expert 简洁却反人类、弱智一样的阅读体验,不能隐藏工具栏,裁剪不方便,打开大文件不流畅,同步不显示进度,直接默认更改自动完全上传(一次 500M 多,很不方便),免费后添加了一堆和阅读无关的功能,占据 UI 界面,不支持自定义,且对墨迹书写支持较差。

但是,事情也是相对的。比如 GoodNotes 对于墨迹支持很优秀,支持截取墨迹和 PDF 图片,方便整理到 OneNote,Notability 对于记录会议和课堂很方便,容易定位语音和内容位置。MarginNote 对于翻译、文献阅读很友好。OneNote 的多层次笔记模型、跨平台同步能力、对于文本和墨迹的支持、对于电子纸张的深入和远见的理解(无限纸张边界)。

GoodNotes 支持将屏幕截图发送到其它应用

MarginNote 支持自动划词翻译

选择合适的整理软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学习和整理分开是我的一个重要的选择之一。关键问题是,对于不同来源知识的学习形式是不同的,它因此有不同的需求,要求不同的环境、工具,才能更大的发挥其作用,而整理又要求一个稳定性,要求将所有东西放在一处保存,且便于查阅和更改。

对于整理类软件,做的较好的是 OneNote 和印象笔记,跨平台能力都可以。其中 OneNote 对代码高亮支持差,国内 OneDrive 个人版同步速度慢,印象笔记付费,且对 MarkDown 支持差,理念落后。尽管如此,OneNote 还是具有很多其他笔记软件难以望其项背的功能:Web、Windows、MacOS、Android、iOS 跨平台及同步,支持手写和墨迹,支持多级分组,方便整理和查询,其对于电子笔记理解也很深刻,纸张是无限的,因此用来画脑图、写笔记都非常适合。

笔记系统的构建

上图是我对于笔在电子化笔记中扮演的作用的一个简要说明。

笔记系统的需求

我对于电子笔记的需求,主要由 3 点构成:

  • 尽可能多的场景能够看到自己的笔记

这要求笔记程序能够有导出 pdf 的能力,并且有云同步保存 pdf 的能力。在最开始的时候,我选择的 Notability 和 GoodReader 就属于此类。Mac 和 PC 上的 PDF Reader 也属于此类。

  • 尽可能多的场景能够编辑自己的笔记,包括手写和打字。

这要求软件能够跨平台,且支持手写和打字,跨平台最好包括 MacOS、Windows、Web、Linux(Web 套壳)、iOS、Android,能够做到这些的,最好的也就只有微软的 OneNote 了。

  • 支持独立的 iPad、MacOS、Windows 工作

即笔记系统,最好能够支持独立的在各个平台完成全部的工作流程,要做到这一点,对平台系统能力有要求,比如 iPadOS 的分屏,以及分屏后跨程序的拖拽复制粘贴内容,目前我用的较为好的是 Notability(最新一次更新版本)、GoodNotes。MarginNote 可以和 Mac 版本进行 iCloud 同步,也算满足这个需求。OneNote 负责接收来自各个软件学习后的笔记,最终进行总结和整理。

笔记系统的实现

根据上面的理念,我使用 iOS 生态软件 + iPad +  Pencil + OneNote 搭建了自己的电子笔记平台,相比较之前的系统,现在的系统将笔记完全保存在 OneNote 中,方便随时查看和墨迹和打字修改(对于修改的缺失是上一个系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上图示我对于 iOS 生态各个软件的使用的一个简要说明。

简而言之,就是:

尾巴:计划和同步

选择 Microsoft To-Do

对于计划,我最开始使用的是 Outlook 的 Exchange,对于大多数智能手机都能做到日程的同步,对于 iOS 和 MacOS、Windows 还能做到提醒事项的同步。后来全部设备都搬迁到了苹果生态后,就改用了 iCloud 的提醒事项和日历,其对于 Siri 和地址围栏支持更好,但是相比较 Exchange 没有显著优势。

后来逐步切换到了 Things,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  Watch 上的小组件是由一个圆环表示的,每天看着圆环渐渐满上心理就很高兴。此外,在 Mac、iPad、iPhone 上小组件也很好用,软件交互也和不错,GTD 流程都没有缺少:收件箱、今天、最近、未来、计划,大体很好用 —— 除了每天我都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之外。

我很少打开 Things,因为当你今天的任务没有做完,它会自动推到明天,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堆事项,也不想去看。此外,采用圆环表示一天的事情也是有问题的,它和健身目标不同,后者的要求仅来源于自己,而事情可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其带有更多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直到我重新换回了 Microsoft To-Do 才有改善。

https://todo.microsoft.com/zh-cn

我一直试着使用新的一些提醒事项软件,比如 Sorted3,还有 Omnifocus、奇妙清单等,奇妙清单是我唯一觉得有希望能使用下去的 —— 当时已经被微软收购了,能够直接整合 Exchange,跨平台性很好。后来这个程序被改成了微软代办 Microsoft To-Do,我就开始用这个软件。

微软代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陋。其实每天我看见它的感觉还是 —— 简陋。因此中间我很多次也都放弃了这个家伙。知道某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微软代办支持自动的建议每天事项,觉得这个功能可能有其深渊的考虑在,所以就想着试试看。

我才不会说我是因为得知微软花了数亿美元收购了奇妙清单,然后做出来这么个简陋的东西,觉得不可思议才使用的。

原本的奇妙清单也是按照 GTD 来设计的

当你积累了好几天的事情后,就会逐步发现,这个灯泡按钮是多么的好用了。

简而言之,微软待办的模型依然基于清单,每个清单包含一些提醒事项,清单可以多人共享,这个好不意外。提醒事项可以包含截止时间和提醒时间,以及分布处理、备注等。和 GTD 类似,微软待办包括了基于时间的分类,在另一个维度将事项分为今天、计划、重要、与我共享等几个,不过和 GTD 也不同,其更关注今天和计划,而不是详细的分为今天、明天、未来、可能这个样子。简而言之,两个维度分别来自于基于任务属性划分的清单和基于重要性划分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待办聚焦于“今天”这个维度,每天自动根据过去任务完成情况、未来计划的事项按照重要优先级自动的列出建议的列表,然后让你进行选择,添加到今天,然后完成。这种方式很适合大量事情需要做,能够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于当前的任务,当所有任务完成,重新点击灯泡按钮,即可重新排序和推荐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这个理念非常好。因为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让使用者有能力、有信心、乐于去完成任务,带有成就感的使用清单是最重要的事情。

说白了,其相比较一般的清单,核心在于,按照重要优先级顺序处理栈中的任务,而不是直接扔到你面前,死板的分为过期的、没计划的,扔到 GTD 各个时间维度的箱子里。基于这个理念,每天的“今天”都会自动清空,你只有通过点击灯泡按钮选择建议事项,这就好像我们在 GTD 中从收件箱安排任务给自己,不过,微软待办只区分今天、重要,而 GTD 按照时间维度区分更多。

GTD 和微软待办基于理念的不同,因此对于那些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也是分别对待的,对于 Things,它会默认推到第二天,等着你做。这样带来的压力其实不小,而微软待办直接清空,要求你将它和新的事项一起重新选择,这种设计极大地减缓了心理负担 —— 即,如下所示: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微软待办理念都更加先进,且对于 Exchange 同步的支持(跨平台能力)、Siri 的加成,让其都更加的好用。

Ps. 对于 MacOS 和 iOS 的小组件支持不佳,对  Watch 不支持,软件 UI 也较为简陋,这是它的缺点。

Ps. 苹果在 iOS 13 上重做的提醒事项和微软待办有异曲同工之妙:

OneNote 同步

当附件和图片一多,OneNote 笔记就要变大,最终可以做到一个笔记 1G 左右,那么同步就是个问题。在早先,可以通过坚果云同步,然后使用本地笔记本,不过自动微软将“本地笔记本”列为一个 Office 365 高级特性(需要收费)之后,且 Mac 的 OneNote、iPad 的 OneNote 都不支持从外部打开笔记本,所以就只有使用其内部的 OneDrive 同步了。

OneNote 的同步是通过 OneDrive 进行的,不过却不让用户接触到文件本身,打开 OneDrive 只有一个指向链接,不能下载备份,体验确实不好。不过解决办法也有,使用 OneNote 2016及以下版本可以将在线笔记保存到本地,也支持将本地笔记用 OneDrive 打开。

OneNote 的笔记同步速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尝试了 Onedrive 个人非 365 版本,速度很差,Office 365 世纪互联商业协作版(Onedrive Business),对 OneNote 2016 支持较差,根本找不到账号,不过对 OneNote for Windows 10、Mac、iOS 版 OneNote,同步速度确实是非常快,不过也贵。后来折中的选择是 Onedrive for business 的全球版本,据说服务器在香港,速度尚可,使用 edu.cn 账号在国内直接申请 Office 365 教育版即可,如果学校没有买账户,那么只有一个 1T 的 Onedrive for business 有用,OneNote 可以通过此进行同步协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