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晋云剑 | 一只带补丁的饭盒见证了一段三线时期的苦并快乐的时光

 


一只小小的饭盒,一桩让人忘不掉的往事,这只饭盒跟着我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了。

真实使用年限22年,从照片上可见上面的补丁,这个带补丁的饭盒从1970年12月底,跟着我一起进厂工作至1992年元月为止,9141厂从吕梁山中阳县搬迁到榆次后,才结朿了它的光荣使命。在这22年间,作为一件极为普通的日用品,饭盒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难创业,伴随我走完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

1970年12月25日,我从山西洪洞县应招进入新建机器厂(简称新机厂,代号9141),进厂前,招工人员就告知我们应该准备一些日用品,饭盒就是其中之一。进厂后,一日三餐用它在职工食堂吃饭,在日用品中利用率最高,先后随我在厂部大食堂吃过饭,后又在连队(那时实行军事化管理,车间叫连队)食堂吃过饭,后来连队食堂取消,又统一管理,成立了一、二、三车间大食堂,又称(洞前食堂)。无论食堂怎么改变,小小饭盒伴我一日三餐。

那年代,吃粮是供给制,并按工种不同,供应的定量不一,而且是细粮和粗粮分比例,细粮(指白面)是35%,粗粮(含玉米面、小米、高梁面)是65%,如月定量是42斤,那么细粮是14斤7两,粗粮是27斤3两。我进厂时,年龄小,又正是长身体时,40多斤定量不够吃,如早餐就是食5两,中午食8两,晚上最少是6两,所以不够吃。另刚进厂时没有计划意识,月底就借饭票了。那时付食有五分钱的菜、土豆丝、白菜;一角钱的菜是粉条白菜、豆腐、炸酱肉;二角钱的菜是炒肉菜,过油肉之类的。刚进厂,感觉吃五分钱的菜很好,后来,偶尔吃了一回肉,太香了!再后来,一顿打两个肉菜也是常事了。由于缺乏计划意识,到月底钱就紧张了,但有一点,自已的身体长结实了,也长高了,连晚上睡觉都感觉骨头噶蹦噶蹦地在长,有一回把自己惊醒了。



1971年前后,厂里曾组织过打猎队,专打野猪和野山羊,以此来改善职工生活。五分钱可以打一饭盒菜,真好吃,用现代语言表达,那才叫真真的原汁原味的纯天然食品了。这是饭盒的第一使用功能,吃饭用。

饭盒的第二功能,当水杯用。无论是工作和生活时间,饭盒是我们每一天的随身带的必须品了。上班时把饭盒夹在腋下,下班回宿舍又夹着回来,就如同现在我们佩带手机,机不离手一样的重要。

饭盒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在单身时期,饭盒风风雨雨的伴随我渡过了每一天的单身生活。我1985年5月结婚,结束了单身生活,但饭盒仍然继续着它的使命,婚后,我住在了车鸣峪家属区,工作也调入了二车间技术组,任二车间技安技电员,上班距离远了。开始了婚后的生活,每天晚上将第二天上班带的饭都准备好,装入饭盒,早上六点就起床生火做饭,吃上一口早饭。那时候厂里没有卖早点的,不吃自己就饿一顿了。七点刚过就骑上自行车,一路蹬上坡去上班,在上班的路上,越走人越多,浩浩荡荡,说说笑笑的就到了车间。中午,十点多钟将带的盒饭送入车间专用的蒸汽锅蒸饭,中午下班就取出来进行午餐。中午的作息时间是两班倒的工序,吃饭是半个小时,上常白班的是一小时,没有午休那一说。职工们每天带的主食,以馍馍、窝窝头、小米饭为主,条件好一些的带上大米;付食方面,差距就大了,如双职工和单职工家庭就有了差距,双职工不时的带一些肉菜之类,单职工尤其是子女多的生活就困难一些,带一些素菜,甚至带一些咸菜就行。当时,山区条件有限,主要是土豆、白菜、萝卜为主,一到夏季了,品种就多一些,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等。



当时我爱人在三车间上班,中午我俩就在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吃饭,有的职工随便找一个角落吃饭,饭后十二点半,大伙一起收听厂广播站播出的每天小说连播节目,如同现在我们看手机微信一样,只是每天才半小时,太短了。

说起做饭,我在单身时就会做饭,那时,我们老家洪洞县的条件比吕梁地区好,每次回家总带一些大米或白面,晚上就在宿舍里自己动手做饭,结婚后学会了蒸馍馍,至今,我仍是自己蒸馍馍,不去买馍馍吃。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下午五点钟,各单位的下班人员,在同一时间都集中在大马路上,浩浩荡荡的人群,骑着车子飞快的回家,一路下坡,在路况不好的地段,车上带的饭盒和勺子就产生了有节奏的撞击声,很好听,不亚于电影中的驼铃声。



看看我的饭盒边沿都磨出了一条缝,饭盒也补了两个补丁,这饭盒,就是那些年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的见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3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