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北宗,香传天下”——即墨区特色产品即墨老酒的文化传承
提到中国的黄酒,大家会联想到,南有绍兴,北有即墨。由此可见,“即墨老酒,黄酒北宗”绝非徒有虚名。在所有名酒中,只有中国的黄酒属于“酒中佳品”,之所以说黄酒是佳品,这是因为黄酒中含有丰富的人类自身不能形成的8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身体十分有益,喝黄酒不但不会伤身,反而还可以养身。
据资料记载,1975年,在即墨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卤”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温酒用的“舟”、汉代行酒令用的“投壶”以及喝酒用的“角”,都证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即墨就开始酿酒。
原始社会后期,“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酒诰》)”,已形成原始即墨老酒工艺;商周时期,“麦,阴也;黍,阳也。先择曲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故以曲酿黍为酒(《春秋纬》)”,开始用麦制曲并用麦曲和黍米酿造老酒。
即墨老酒 清代称为“老干榨”,亦称“黄酒”。1932年,即墨有黄酒作坊500余家,年产量50万公斤。1949年即墨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以旧酒馆为基础,建起即墨黄酒厂。为便于同其他地区的黄酒区别,该厂将其生产的黄酒正式注册为“即墨老酒”。即墨老酒的主要生产原料为黍米、麦曲和水等。在酿造工艺上继承和发扬了“古遗六法”(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煁炽必洁,火剂必得”),继续用传统酿造工艺精髓进行生产,使延续四千多年的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得以继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即墨老酒传统酿造工艺先后被列为即墨市、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一粒粒新鲜的大黄米到手中醇香的黄酒,其中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崂山麦饭石水、纯天然黍米、陈伏麦曲三者缺一不可,以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剂必得为前提条件,糗糜、糖化、发酵、压榨、陈储则是五大关键工序。“老酒传统酿造技艺要求必须严格遵守‘古遗六法’和‘五关’,这是老酒酿造的精髓,另外酿酒要用心,好酒酿造源自用心,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
即墨老酒香型独特,微苦焦香,温馨醇厚,余味深长。据化验,即墨老酒含有17种氨基酸、16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维生素。每公升即墨老酒含氨基酸高达10110.94毫克,比啤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12倍。定量常饮即墨老酒能够增强体质,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防止疾病,延年益寿。因即墨老酒为滋补健身之佳酿,所以历来被中医用为“药酒”。饮用40摄氏度左右的黄酒对于体寒的人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体寒,舒筋活血的作用,对关节炎、腰腿痛及妇科病等均有明显疗效;适量饮用,还具有强心肌、软血管、降血脂、降胆固醇的效用。
即墨老酒博物馆位于龙山街道开河路666号,是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2009年建设的中国北方唯一一座黄酒专业博物馆,占地5万平方米,是“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景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主体为上下两层,每层长50米,宽20米,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还建有文化长廊、陈储酒库、老酒坊、品酒斋等参观点,建筑面积共约5000平方米。
即墨老酒博物馆以即墨老酒文化为人文纽带,承担了展示中国北方黄酒文化,即墨人文历史的重要角色,成为人们领略民族传统工业、中华酒文化的缩影。
2013年,老酒传统酿造技艺被确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充分奠定了即墨老酒传统酿造工艺传承的正统血脉地位,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即墨老酒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发扬光大中,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