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百年奋斗篇:什么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来源:人民网

当东方第一缕晨曦照向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旗护卫队的铿锵脚步,由远及近。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一百年的风雷激荡,一百年的鼎革肇新,一百年的复兴崛起……一幕幕的历史场景扑面而来。

从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元,到2020年超过7.2万元;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历史的变化让人沉思,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世界的东方书写下奇迹?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秉持这样的初心和使命,用28年时间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又用70多年的时间,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在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中,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7年岁末的一天,两位老人突然走进大家的视野——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合影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执意扶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所有的目光瞬间凝聚:这两位老人究竟是谁呢?

一位是黄旭华,一辈子都在干“水下的事”:30年埋头设计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拿一把算盘当计算机,攻破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其工作性质就像核潜艇一样隐姓埋名,连家人都无从知晓。

还有一位是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大队党支部书记,干了36年“天上的事”:单凭铁锤、钢钎、火药,在大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0公里长的大渠,把清清泉水引进山寨,修成大片水田。

这只是9500多万党员中普普通通的两位,他们的年龄之和183岁,党龄相加136年。他们都以自己漫长的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而合影时这一温暖瞬间,透露出党的领袖对这份初心的推崇和敬重。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因为马克思把科学的真理性与价值的超越性统一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之中。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本书的命运,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着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最早汉译本。1926年,这本书辗转成为山东广饶刘集村党支部的学习材料,因国民党搜查、日伪军扫荡,而被埋进锅灶、藏在粮囤、塞进鸟窝,然而,那位“大胡子”却让刘集村成为“红色堡垒”,190人参加了革命。

【采访: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刘集村村民 刘建文】

整个刘集村四五百人,52个烈士,52个。我们自己家就有8个,包括我的亲叔,包括我的堂二叔家里一门三英烈刘仁山、刘寿山和刘端智(一门三英烈)。

这本书里那些“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道理,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开辟出崭新的天地——革命的道路、解放的理想、自由的力量。

而这本最早汉译本的诞生,又引出一段意味深长的佳话。

1920年的某个夜晚,寒风刺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又冷又湿的柴屋里,一位年轻人在奋笔疾书。

母亲在屋外喊:“粽子要蘸着红糖吃,红糖够吗?”

“够了够了,甜极了。”

母亲进来,发现儿子满嘴都是黑的,红糖却一点儿没动,惊讶地问:“粽子蘸什么吃了?”

这个时候,年轻人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是一直蘸着墨汁吃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讲过这个故事,并因此留下感人的名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故事中的这位年轻人,就是陈望道。1920年8月,他翻译的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公开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发源于德国摩泽尔河畔的那个“批判性思想”,像种子播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田,古老的神州大地迅速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从此彻底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来源:人民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