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杨梅的野历史和黑历史

 

文/项苏农

杨梅与荔枝,作为南方产的水果,都是在农历四月中下旬开始上市的。

关于杨梅,宋朝王安石有诗曰:“冥冥江雨熟杨梅”《寄袁州曹伯玉使君》;生于元末明初的郭翼,曾经在《欸乃歌词·其三》中写道“道场何山山最雄,弁中形胜闻吴中。七十二峰菡萏绿,四月五月杨梅红”;清人王泰偕也有诗赞道:“调剂阴晴作好年,麦寒豆暖两周旋。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吴门竹枝词四首其四小满》

顺带说一句,望梅止渴中的梅,和青梅煮酒中的梅,都是青梅,而不是杨梅。严格的说来,杨梅的美味,不同于也有梅字的青梅,它要比青梅好吃多了,甜而多汁入口即化,酸而回甘余味无穷。

​一、杨梅的典故和传说

说起杨梅,首先不能忘的是“君家果”这个典故:

在梁国这个国家里,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才思敏捷十分聪明。

有一天,有一个姓孔名字叫君平的人,来拜见这个小孩的父亲。不巧的是,小孩的父亲不在家。

家里来人了,总要接待啊。于是这个姓杨的小孩子,就请这个孔先生坐下,并且为孔先生端来了一盘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这个孔先生很是有趣,他指着水果中的杨梅,对这个姓杨的小孩说:“此是君家果”,这杨梅是你杨家的水果。

这个姓杨的小孩子,马上回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可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养的家禽。

两人说完相对而笑,这个孔先生的笑是苦笑,在这场以姓氏谐音为玩笑的游戏中,他这个孔老夫子的后人,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个杨姓小孩子的笑是大笑,他知道他捍卫了他杨家的荣誉。

还有一个也是和姓氏搭界的关于杨梅树的传说。

隋炀帝在洛阳的时候,有一年4月底5月初的一天,住在皇宫里面晨光院的周夫人,对他说:“院子里的杨梅树,突然在昨夜之间开满花了。”

隋炀帝听后很高兴,就问周夫人说:“你院子里的那棵杨梅树开的花,能超过明霞院那棵李子树开的花吗?”

周夫人小心翼翼的回答说:“我看杨梅树开的花,没有李子树开的花那么多。”

隋炀帝有些不相信,他就亲自前去明霞院看李子树,去晨光院看杨梅树。看过以后,他也觉得李子树的花要比杨梅树的花,开得更茂盛。

后来李子树和杨梅树都结了果实,嫔妃们前来进献果实。

隋炀帝就问她们:“在这两种果实里,哪一种更好吃啊?”

嫔妃们答到:“杨梅好是好,就是味道酸了点,没有李子可口好吃,李子甘甜爽口。”

隋炀帝听后,不仅感叹道:“恶杨好李,岂人情哉,天意乎!”意思是厌杨喜李,难道符合人情吗?这是天意啊。

再后来的有一天,有嫔妃报告说,生长在晨光院里的那棵杨梅树,突然不明不白的就枯死掉了。

不久以后,就从扬州传来消息说隋炀帝被人杀死了。

隋炀帝杨广死了,李渊的李氏家族取而代之了,中国进入了唐朝。

二、杨梅与荔枝葡萄的三次对决

说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首《明日歌》,许多人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钱福。这个钱福,不但名字起得好听,而且人也很牛,是明代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年间的状元。

钱福是吴地人,曾经在杨梅上市季节,闲情逸致的写了一首咏杨梅的诗,其中有句道“怪底吴人不出乡,杨梅五月荐新尝”。

苏州人啊都不出来了,他们都一窝风的去尝杨梅了,杨梅的美味真正是天下少有呀,换了我也是不肯出来的了。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而且还非常鄙视杨梅。在《能改斋漫录》中,记有“荔枝杨梅卢橘”一条:

梁萧惠开云:“南方之珍,惟荔枝矣。其味绝美。杨梅、卢橘,自可投诸藩溷。”

这话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正好在吃杨梅,或者芦柑橘子之类的时令水果,这一段就不要看了,以免败坏大好的食欲。

在南方所有的水果中,最珍贵的水果就要数荔枝了,它的味道好极了。相比之下,什么杨梅啦,什么芦柑啦,什么橘子啦,统统都应当丢到厕所里去。

说这话的人是南朝刘宋朝廷的萧惠开,根据《宋书·萧惠开传》记载,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性格极端的人,在担任秘书郎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任职期间,对他看不上眼的同事,曾经有三年不和他说话的记录。

萧惠开有一句名言:“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人生不能施展抱负,即使长命百岁,仍然是个短命鬼。

说这话时他已经40出头了,虽然是皇亲国戚,仍然是郁郁不得志,他将住处门前种的所有花花草草,全部叫人铲除掉,在这空出来的地上,另外种上了一排白杨树。他想用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表达心中的愤闷和不满。

所以难怪他会说出将杨梅丢到厕所里这种偏激的话来。

象萧惠开这种极端的人毕竟是很偶尔的,自己不吃杨梅,但不反对别人吃杨梅的才是正常的人。

明人郎瑛写的《七修类稿》中,有一则“不食四足物”条就记载道:“吴文征明不食杨梅,士人诮之,自作诗以解嘲云:‘天生我口惯食肉,清缘却欠杨梅福’”。

说的就是出生于苏州的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文征明,生来有一个不吃杨梅的怪癖。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和讥笑,他头颈硬拗拗的说:我天生就是喜欢吃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我嘴巴里天生就是没有吃那淡出个鸟来杨梅的福气。我就是喜欢看你们为我不吃杨梅而上火着急,我就是一个坚决不吃杨梅的人怎么啦?

同是明朝人的陈鉴,在其《虎丘茶经注补》一书中,就记录了文征明的一则轶事:

文衡山素性不喜杨梅,客食杨梅时,乃以虎丘茶陪之。

文征明因先世是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在采食杨梅的季节,他虽然不喜欢吃杨梅,但家里却准备着杨梅。每当客人来时,他就用杨梅招待,他自己却在一旁悠闲的喝着用苏州虎丘山产的茶叶泡的茶水,与客人进行聊天。

虽然文征明很不喜欢吃杨梅,但他的曾孙文震亨却是对此十分迷恋,认为杨梅是与荔枝并称的天下奇果,而且是天下奇味。

他写了一本书叫《长物志》,其中对杨梅是这样写的:“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上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仅二十枚,真竒味也!生当暑中,不堪涉远。吴中好事家或以轻桡邮置,或买舟就食。”

写到这里他意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写了他多年吃杨梅吃出来了的独家心得:“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

说起杨梅的美味,就不能不提到有一个成语叫吴郡星郎,这是对原产于吴地杨梅的一种特有的美称。

宋朝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了下面这件趣事:

在南宋年间的某一天晚上,有一个籍贯是福建的人,和一个籍贯是吴地的人,由于他们同是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科的同榜进士,在前往吏部听候工作安排的一处驿馆里,偶然的相遇了。

这两个人在喝了一点小酒后,就开始分别夸耀起自己家乡的土产来。

这个福建人说他们那里最好吃的是荔枝,说完他就一板一眼地引用了唐人韩翃《别李明府》中的一句诗:“胡儿夹鼓越婢随,行捧玉盘尝荔枝。”

那个吴地人说天底下最好吃的是杨梅,他也有板有眼的引用了唐人的一句诗,是李白的《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一个是玉盘尝荔枝,一个是玉盘设杨梅,两人先是相互一视会心而笑,接着几乎是同时脱口而出:“好一个‘玉盘’啊”。

趁着酒兴,他们在屋中的墙壁上,就以《玉盘》为题,作了一首联句诗。其中福建人写的“闽乡玉女含冰雪”一句,和吴地人写的“吴郡星郎驾火云”一句,在悠悠岁月的长河里,幸运的流传了下来。

作为一个争端的局外人,苏东坡就比较超脱,他在尝试了杨梅和荔枝的口味后,在流放地惠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食荔支其二》: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该首诗中,苏东坡把芦柑、杨梅、荔枝,依次做了顺序的比较。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个在北京做官的京官,提出了第四种水果。

清末明初的易宗夔,在他的《新世说》中写道:“汪苕文巧于词令,在京邸与客同食葡萄,客问:‘吴中何以敌此?’公曰:‘橘柚秋黄,杨梅夏紫,言之足令人津液横流,何况身亲剖摘?’”

汪苕文名汪琬,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号钝庵,晚年因为隐居在太湖尧峰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尧峰先生”,是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他考中进士后就去京城做官了。

有一年的秋天,他在京城的住所里,和客人一起吃着葡萄。

这个客人吃着吃着,就很好奇的问:“你们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比这个葡萄还好吃吗?”

汪琬回答说:“比葡萄这个好吃的东西多了,在现在这个秋天的季节,有黄灿灿的橘子,夏天里有紫澄澄的杨梅。一说到这些吃的东西,我的口水马上就会忍不住的流下来了,更不要说你亲自去品尝这些东西了。”

马上就要进入农历五月了,正是杨梅和荔枝开始上市的时节,快去吃这些美味的水果吧。

三、杨梅疮一词竟然被人写进诗里了

在清朝人王韬写的《海陬冶游录》中,记录了一个“沪有王某者,以医杨梅疮起家,延之治病,必始剧终愈,以饵重赀”的故事。

说的是上海有一个姓王的医师,特别擅长治疗杨梅疮。

说起杨梅疮这个疾病,最早的出处是明代医家俞弁《续医说》,其中有一条记载道:“弘治末年,民间患恶疾,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又以其形状,谓之杨梅疮”。

清朝乾隆时的宫廷御医黄宫绣,在他写的《本草求真》中的说得更为详细:“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因为岭表是指广东岭南一带,所以杨梅疮在明朝正德年间,被称为“广东疮”,是一个从外国传来的疾病。

这个王医师,在给人治疗杨梅疮的时候,总是拖延治病的时间,而且一定要使杨梅疮先厉害的发作一阵子,然后再用药把病人这个病医治好。他就是用这个给病人多开许许多多药方的手段,赚取了病人的大量钱财。

有一个名人曾经生过杨梅疮,在给他弟弟的信中,写了一件发生在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间的事情:

余于二十六年秋亦遍身发烧,医者皆言是杨梅疮毒气发作,余不敢服攻伐猛剂。吴竹如劝每日服槐花一碗,亦无寸效。

这个自称“余”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涤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后世称为曾文正公的曾国藩。

不知道这个被中医称为杨梅疮的疾病,是不是就是今天称为梅毒的性病?

但有一个名人肯定是患上性病杨梅疮。

1911年11月3日,同盟会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干将,被蔡元培先生称之为“民国第一豪侠”的陈其美,就走马上任为沪军都督。

由于陈其美在沪军都督任内,经常出入于妓院等烟花之地,惹下了一身性病,被当时的人们讥之为“杨梅都督”。

杨梅疮写进医书里可以理解,写进家书里、登上申报纸,也是可以理解的,奇葩的是竟然有人将杨梅疮一词,公然写进了大雅之堂的诗里,这种做法即使放在现在,也是惊世骇俗的。

明朝人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中,有一则“王百谷诗”:

王百谷就是王稚登,是明朝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嘉靖末年,王百谷在去北京太学学习期间,有一次在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命题诗《内阁紫牡诗》时,他写的诗中有“色借相公袍上紫,香分天子殿中烟”一联,被当时官至建极殿大学士、人称青词宰相的大臣袁炜读到后,对此很是赞不绝口,他也因此名扬当时的京师。由于袁炜很是欣赏他的才华,不久之后就像嘉靖皇帝推荐他去修国史了。

袁炜死后,王百谷分别写了《哭袁相公两首》诗作和《祭袁文荣公文》,表达了他对袁炜知遇之恩的感激。其中《哭袁相公二首其二》中有一联诗是“山上杜鹃花作鸟,墓前翁仲石为人。”

就在这时候,新安诗派的代表人物汪道昆、汪道贯兄弟俩,听到王百谷生病的消息后,就急匆匆的从安微的徽州,赶到苏州来看他。

他们弟兄俩给病人王百谷送上的礼物既不是安徽的山珍,也不是家乡的土产,而是一首诗。给人送诗本是一件风雅的事情,古已有之,比如李白的《赠汪伦》,真的是礼轻情意重,声名万古传。

问题是汪氏兄弟不太厚道,在他们送给王百谷的诗中,有两句诗除了模仿王百谷写的《哭袁相公两首》中的句式,内容上竟然是……,不说了,还是看原句吧,这两句诗的上一句是“身上杨梅疮作果”,下一句是“眼中萝卜翳为花”。

在场看见这首诗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因为诗句写的恰如其分,而且绘声绘色:王百谷当时正患有杨梅疮,而且其中一只眼睛也受此影响,长了一层内障,已经看不见东西了。

“王百谷诗一条的原文如下:

王又有诗云:“窗外杜鹃花作鸟,墓前翁仲石为人”,时汪太函介弟仲淹道贯偕兄至吴,亦效其体作赠百谷诗:“身上杨梅疮作果,眼中萝卜翳为花。”时王正患梅毒偏体,而其目微带障故云,故云言。虽切中,微伤雅厚矣。

(杨梅花)

【作者简介】项苏农,苏州市人,现在苏州从事律师工作。工作之余爱看闲书,出差之机常逛街市,间或有所感,书诗文自娱。

不管怎么看,猪八戒就是比孙悟空厉害

四君子之一梅花: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少年,是人间的春天:“花儿”与北方的爱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