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或乐观,一个人吃饭的故事
孤
独
。
美
食
舆
战
争
叁之壹 |
INTERVIEW停刊了。触摸质感纸张的机会又变少了。十年前,网络媒体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会因为杂志上不小心印上的咖啡渍杯印而感到踏实,买到封面好看的杂志时也会炫耀性地找个安静的餐厅一个人坐上一下午。那时大家都对“小资”这件事是带有“敬畏”的,多少会因为陌生和新鲜,尝试有品质的“孤独感”。
虽然在十年后的今天,一个人在餐厅吃饭翻杂志这件事,会被调侃成狗。
︿
雷诺阿《船上的午宴》里
唯一面对观众的独自用餐的少女,
优雅又若有所思。
叁之贰 |
大概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来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这两年不少餐厅又打起“享受孤独”的牌。从轻食的概念流行起来时,一些追求时髦的店铺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到单人顾客的体验感。从只有一只凳子的卡座,到定制省时省心的单人套餐,终于,连海底捞都推出了“陪饭熊”。过去词穷的人才会写出“享受城市美好孤独”这样的句子,现在看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体会到“孤独并不美好,但必不可少”的道理。
所以你看,一部分火锅也变成了回转式居酒屋的模样。世界大同。
︿
《孤独の美食家》
看五郎走走停停一个人下馆子,
比韩剧还能打动女性观众。
一些火锅店的设计也响应这种心理上的共鸣。
叁之叁 |
决定要做这个“孤独餐厅”的选题时,我并不觉得“一个好看的吧台”或者“给独行客人提供特殊优待”就算适合一人食的餐厅了。享受孤独这件事,早已不是十年前的“看上去很美”。能否与孤独握手言和,还得看用餐人的心态。城市文明也是一个进化过程,今天的都市人,早已锻炼出一种求生技巧——在某一个需要正面迎战孤独的时刻,光顾这样一家店——说不上哪里对了,但即使只有角落里的单人座安排给我,也非吃不可。
一个人吃饭是一场与战争,与世界、与自我、与杯盘交错的芸芸众生之间的“餐厅保卫战”。与用餐的人是悲观是乐观都没有太大干系。
- MUSIC -
Der Hütter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 咖啡馆争夺战
仔细观察咖啡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落单的总是写手。Espresso能为PPT织工带来一上午抵御阴霾的能量;选择美式的人爱用Word,虽然时常望着窗外的TA可能只是在为客户的修改方案犯愁。但,每个用Word的人,都可以活成左岸咖啡馆里的海明威。
|
Baker & Spice
有个朋友,最近在翻译海明威的散文集,为了避免过于吵闹,同时还得方便随时见客户,会选择在一大早去太古里位置相对边缘化的Baker & Spice。坐到晌午,人逐渐多起来的时候,就离开。今天的孤独咖啡时光,也有实用主义的意思。
在咖啡馆写作,除了和文字打交道,也是在和嘈杂的环境较量。一些店家会刻意在设计座椅时划掉用餐人数多的长方桌,尽量避免面对面交谈的圆桌。完美的孤独咖啡馆里,所有人都应该面朝一个方向,以避免目光打扰。
|
Common Sense
三人以上甚至没法好好坐下来摆八卦。这样的咖啡馆生来孤独。一块刚烘烤好的饼干,一杯Dirty,一条与繁华相距十米的背街,难怪在成都好几个媒体人不断给我安利,
在“一个人泡咖啡馆”这件事也变得越来越快节奏的都市日常,比起精准鉴别咖啡豆产地,数清楚哪家店有更多笔记本电脑,才能选对阵营,与三五成群打卡网红店的小年轻们争夺咖啡馆主权。
|
Small Company
这家更极端,一共只有三个连脚都没地放的座位。要买咖啡,还是外带吧。附近的商户和小区住户也喜欢早早把位子占下来,和咖啡师闲聊,不会给晚到的人机会。
讲个笑话。去公司途中会路过一家从未光顾且生意并不好的咖啡馆,过去叫“二口子”。每次看见“二口子”都在嗤之以鼻,谁要在喝咖啡放空的时候还带上个拖油瓶叽叽喳喳跟你上演偶像剧桥段?今年早些时候,再看见“二口子”时已经改叫“别林”,心想:是不是店主两口子感情告吹了?带着八卦的心情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店里。嚯,原来也是一家被名字埋没了的好店啊。
| 简餐迂回战术
︿
牛油果、花椰菜、鸡胸肉
这样的“白左”菜单
全然无法享受孤独
通常来说,简餐都不太好吃。这是事实。但都市人都爱简餐,因为它健康、有格调,或者,只是为了赶个时髦。尤其是主营健身餐的那几家“孤独且美好”的bistro,孤独是有的,想体验美好怕是还得等真正瘦身成功后。所以想一个人安静吃饭,挑家人少的简餐不是难事,在健身餐餐厅,每个人都愁眉苦脸在吃草,哪容得下闹哄哄的聚餐大军。唯一需要采取迂回战术的是,时不时,味觉变得麻木的你,得找家真正意义上的馆子,吃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人类食物,好回归人间。
|
Grappa's
我的摄影师好友Johnny喜欢享用Grappa's阳台上的绝佳视野,芝士、黄油、酒精,缺一不可。一周三次上健身房,每天中午坚持白水煮鸡胸肉,就是为了一个人理所当然地品尝这一口念念不忘的意面。
周围许多朋友拿瘦身作借口,一有饭局就会告诉你,不行了,今天做了keep、吃了鸡胸肉。然后在半夜的朋友圈,看见TA晒出一个人在居酒屋宵夜的照片。
今年早些时候,关于“虹鳟鱼or三文鱼”的讨论不绝于耳,若是不小心真生吃了虹鳟鱼,才是真正的“瘦身”了。既然一定要享受深夜食堂带来的断舍离,还是挑一些值得信赖的餐厅。我征询了一些长久以来习惯深夜独自泡在居酒屋的人,桐梓林大世界的私串居酒屋,以及蓓蕾街的本家の定食获得高票。
|
港九茶餐厅
他们爱上健身房,而我喜欢逛书店。所以IFS言几又里的这家港九茶餐厅就成为我一个人时会光顾的餐厅。因为开在书店里,所以从来不会嘈杂,靠里面的餐位常年处于空旷状态,买了书刚好去翻一翻。
躲进茶餐厅一个人悄悄吃饭也能体验到孤独的极致。十点过的兰桂坊露斯茶餐厅里,只有戴着金表的老头假惺惺在看报,还有打着哈欠抱怨生活的店员。这个时候,四周空空如也,这时候端上来的菠萝油,才是正宗的香港味道。真是寂寞得令人想家。
| 酒馆大捷
︿
和咖啡馆恰好相反
一个人去夜店时
音乐越嘈杂反而越感到孤独
所以在PUB和LIVE HOUSE你能体验到的
已经不是孤独,而是凄惨
所有夜店中,大概只有酒馆是孤独患者的大本营。终于不用躲避旁人怜悯的眼光,就点杯酒,去反观那些突然争吵起来的约会情侣,被搀扶出门的喝到烂醉的联谊群体,还有一整晚秀到飞起的bartender时不时四处打望的目光……在环九眼桥片区的许多背街上,零星散布着一些Jazz Bar或Whisky & Cocktail Bar,常去的人都秘而不宣,那些从兰桂坊、九眼桥的大趴中突然消失掉的人,都躲进了这些酒馆里。
|
Atlas
从北京开到成都,这家店专注于调好一杯Gin。不起眼的背街上不起眼的小店,狭长的空间每桌几乎只能容下两个人,刚好把塑料花悉数挤出了门外。
一个人喝酒也是同自我的战争。我在酒馆的习惯是一杯Margarita,然后一杯Martini。头一杯用来回味这一天发生的事,遇到过的人,还有说错了的话;第二杯用来确认自己的决定,哪些头脑发热的想法需要丢掉,哪些主意其实还不错云云。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清晰看见自己,虽然一个人喝酒这件事,很难即刻获得愉悦。
|
M&D Bar
第一次来M&D Bar并不是一个人。接触这家酒馆,是一个做当红的视频APP,整日忙到没时间聚餐的朋友邀约。在我赶到店时,他已经一个人喝上了。很多个夜晚,他也在这家安静的酒馆,一个人就喝上了。
坦白来说,孤独感即是你独处时难以逃脱的自我拷问与斗争。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的思绪却像洪流。这种并不会让人感到开心的时间,能有一杯酒、一碗饭作陪,也能称得上是“幸运”的。
所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体验过“一个人吃饭”这件事。每当你端起酒杯,或者为刺身沾上芥末,准备大快朵颐时,正对面往往还坐着另一个你,在吃用餐时不停与你交流,对你鞭策与鄙夷,偶尔还会夸赞你……与自我对话是如此私密有脆弱的时刻,愿你不被打扰到才好。
END
————
图 | 刘老师与刘老师的朋友们
部分来自网络购买
排版 | 刘沙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