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谈内外家:阴阳刚柔与修炼形式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自宋元之后逐渐出现了以陈抟、张三丰为代表的,注重内修的一类拳系。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明清之季内家拳体系日渐完备成型,继后在武林界形成了内外两家之论。

其实,内外之殊不过阴阳刚柔之别和修炼形式的不同。内外两家各有千秋,自古都有高手辈出。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健身形式,但是很多人对武术的了解不深,一提起内家拳就不由嘉赞“内家”如何优于“外家”;一说到“内家”,就将目光圈固于太极、形意、八卦三家;一说到“秘传”就以为是高深武功的代名词。凡此种种,皆源于人们对武术的了解不够所致。

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访山林庙宇,几十年间接触了不少传人,也见证了一些历史。这里愿以中肯的态度谈一谈内外家的差异。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一个观念:武术是人类生死相搏的经验,“内家”和“外家”,只是武术界对拳种风格和技术构成上的一种分类。内外两家各有千秋,自古都有高手辈出,孰优孰劣不必争议,关键在于修炼它的人。不仅如此,外家拳学之能用,内家拳久练难成,亦是迄今难以回避的事实;其次,“内家”功夫非唯太极、形意、八卦可以概全,此三家之说只是对内家拳系风格以点带面的一种归纳法,但绝不能将其误解为内家拳体系的全部,因为还有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拳系在民间流传;其三,“秘传”只是出于技术保密的一种传承方式,并不代表高深或高明。“秘传”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第三方掌握其技术核心,这种传承方式我们常称作“一线蛛丝”或“单传”。简而以言之,内外两家各有优势所在,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只是因人而异,适之则安而已。

武术的灵魂在于自由。实践中双方角、位、距的时差变化即生顺背,迎随乘化不容细想,一切只在感应之间,而这种一触即变的反应是通过人与人之间长年磨合而成的。

目前,在内家拳三大家之中,民间习练者颇多争议的当属太极拳,其症结还是在于体用上。试手时效用惊人,一旦进入擂台,则难见希望。其实这不是太极一家的事,而是中国武术与外界碰撞的共性问题,这里面既有技术问题也有规则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各层次交流中,很多人讲拳试手时都是通过事前暗示,先把对方局限在一个游戏规则之内比划,跟散打运动员的玩推手,跟推手的用摔拿突袭,拆招讲手更非不拘形式的任意攻防。如果把这种形式放在讲学那无话可说,如果籍此手段作为试手交流,则不利于武术功能的全面体现,很不能说明问题。尤其是内家拳拆手,这个的“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必须有一个直观的交待。

内家拳的共性应该是有着系统的內练方法,强调内外合一,绝非快练慢练之别,以及只内无外的练法。

道教武术在风格和修炼形式上亦有内外之别,但总体来讲都比较偏重于内修内养。道教武术自古不涉江湖,防身只是道门的副产品,所以道教武术的形成不是为了针对某门某派高端武技而设,没有读者想象的那般高深。但在过去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和冷兵器时代,一旦遇到匪兽袭扰,只有真功夫才能救命,这是它功法套路短小,动作朴实无华的本根。

道教武术多见于刚柔相济的拳功表现形式,大多数门宗都会用一些内外兼修的手段去增加功力的砝码。其底功多为:石磙、静坐、吐纳、伸筋、桩功、穿林、翻山、钻凳、刺线、档环、飞星、飞罡、拧棒、扒墙、抱柱、摇树、撞树、踢桩、排捣、避飞球、击七星、鱼咬尾、翻虎爪之类的功夫。总体学练程序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日常功量并不小于现在的专业运动员。

从功能上讲,道教武术养御并重,有百拳以功为根之说。其养者,养其身心,炼养于人体未病之时。身无碍,则能体态安康。心无碍,则可虚明应物;其御者,防御避忌之法,抗暴御恶,制人而不伤。又能使神御气,避四时之六邪,通经伐毛,卫生之道也。凡悖离养御之道者,绝非正统的道教武术,亦去道甚远矣!

道教武术除了禀承道统之外,尚由拳、械、功、丹、药、术等诸多门类构成。拳,指有形拳法,先求形架,再合功化形,去华求实,敛迹藏形,乘感而应,与道合真;械,指长短软硬各类器械,追求人、功、形、械,四者合一的境界;功,即功力,拳械皆有专功,拳功一体,互为补充,以增技击之效。丹,指丹功,在龙门系统里,道为正统,丹是核心,有扶正延年生化异能之效。药,指药功,山林修道须武医一体方能生存,用药识性,扶伤济人,全凭针药双手,又能使药制服活物;术,指道术,杂术虽小而能立显感应,术功参用,助益颇多。

诀曰:发人有径在逗力,接成一线劲相欺。发劲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法,实为人体能量的输出和传递。内家拳发劲技术独树一帜,高质量的发劲有分金攻玉,毁物发放之能,主要劲型包括:长劲、短劲、单劲、混劲、阳劲、阴劲,以及直吐、柔吐、明吐、暗吐、含吐、合吐等主体架构相配适。细分起来各家还有枪劲、折劲、抖劲、穿劲、拧劲、针劲、横劲、合劲、碾劲、鞭劲、裹劲、浪劲等多种不同劲路。其中不少单劲力又可以变化组合为多个复合劲,合以拳术中触手变向、根追梢撵、步夺身闯、封逼困闭、一绳牵牛等技法使用,最终熟于混化而能应机随心。此外,很多人对道教武术的了解往往只限于个人眼界,见到软手软脚的慢练之法就误以为这类功夫全是不用力的。事实上道家武术不但十分注重劲力运用,还有“出手必带三分力”的古训,并且认“劲力”与“桩功”是最基础的根本,但极斥死力死桩的练法,而所谓“松”,只是内家拳的必经过程和基本要求。道教武术往往在某一阶段先把人体一节节拆散了练,然后再将其整合为一体。认为只有练出节节活劲并保持周身松圆,把全身劲力如一线串珠般接整了,才能做到“力不出尖,劲不脱节,触之即发”,发挥出武术技巧的威力。

内家拳无一不是精思拳种,故而拳家多重修为。《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曰:“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它不仅告诉世人“道在低处”的道理,同时也成为修炼内家拳者履践实行的处世原则。

话分两解,“处下”既是一种行世的品格,同时也能用于指导技击。对抗中的阴与阳,虚与实,刚与柔,顺与背,不过是一个眨眼之间的转换关系。能在本质上把握舍求,从而不盲,乘而能化,把对水的理解变成一种态度去应接万有,才是真正的内家武术智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