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清酒,或是酒业新赛道之一

 

近期,与部分酒厂、酒商甚至酒媒等负责人聊天,话里话外均透露着“苦闷”二字。这种“苦闷”,源于酒类动销的信心不足,也源于对既有库存的惆怅。这种苦闷与4月底大多数白酒上市公司的喜人业绩形成鲜明反差,不得不使人陷入沉思。

酒企的业绩源于货款,而货款源于经销商打款。按照惯例,经销商可以通过分销商、团购商、终端店等渠道转移自身压力,从而形成厂商内循环。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积压已久的渠道、消费危机渐渐显现,库存转移的游戏渐渐吃力起来。

产能过剩之后,市场竞争开始围绕着品牌、品质做存量之争,后期延伸出“存新酒,喝老酒”的消费风潮。另外,越来越多的非传统酒商入局,从喝酒人成为卖酒人;2016年后 “酱酒热”的兴起,延缓了渠道、消费危机的爆发。

在国内市场,白酒一家独大。产量的峰值出现在2016年,彼时产量为1358万千升,此后连年下滑,至2021年仅为716万千升;啤酒、葡萄酒甚至黄酒的产量也在下滑。与此同时酒业头部企业的营收、利润却均连年上涨,这种反差被总结为“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人均单次饮酒量、人均消费频次、适龄饮酒人口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倒逼商务宴请消费升级,消费红利向“名优白酒”集中。

有没有新酒种蓬勃发展,就像曾经的葡萄酒、精酿啤酒?数据显示:2021年国外烈酒进口额为25.04亿美元,超过葡萄酒成为第一大进口酒种。其中白兰地为16.97亿美元,作为细分酒类产品超过传统葡萄酒的进口额;另外,2021年日本清酒进口额为102.79亿日元,11年间增长了47倍。

白兰地、威士忌等烈酒对于多数厂商而言,并无太多的机会。首先,烈酒知名品牌林立,代理体系早已健全;其次,建厂、创品的门槛过高,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再次,产区概念已深入人心,国内短时间内无法超越。以白兰地为例,2021年进口量为4.87万千升,而国产白兰地产量约为18.7万千升远超进口量,但在国内鲜有声音。

为何说清酒或是酒业新赛道之一?首先,清酒源于中国,与黄酒同宗同源,不存在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等舶来品的尴尬;其次,清酒的单品价格高,与酱酒、葡萄酒(早期)很像,存在创造品牌的红利期;再次,日本清酒的流通体系封闭,消费场景过于单一,存在突破的可能。另外,清酒文化如茶、围棋、书法文化,与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可无缝对接,国人消费清酒不存在“教育成本”。

时值当下,日本清酒在国内如火如荼,在国际舞台上风头无两,而中国却没有称得上品牌的清酒。值得欣喜的是,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并实践。在不久的将来,清酒一定会诞生国产品牌。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2年第6期,作者欧阳千里,系酒水行业研究者、千里智库创始人、中国酒业智库专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