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纪录片《话说黄酒》第三期《曲水流觞》

 

视频加载中...

魏晋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因此这一时期,会稽郡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地区,酿酒、饮酒之风非常盛行。有文史记载,当时有一户人家一年收了七百石的糯米,居然还不够酿酒,酒风之盛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绍兴还发生了一件流芳千古的佳事,这便是著名的曲水流觞。说到曲水流觞,我们必须要先说一下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为官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1600多年前的某一天,当王羲之乘坐的小船,随着晋室南迁向着江南进发的时候,他也许意识到了,他的饮酒习惯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但他一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黄酒熏染下导致的书风转变,竟然深刻地影响了在他身后延续千年的中国书法发展方向。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亲属、好友41人,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在兰亭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雅集活动。

王羲之选三月初三是有讲究的。其实这一天是上巳节,民间有一个重要的礼俗叫修禊。所谓修禊,就是人们聚集在临水之处,首先要进行洗濯,包括洗手和濯足,意在通过洗濯的方式把所有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洗漱过后,由一人把酒泼入水中,再用兰草或其他香草蘸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附着的邪气,而求得来日生活的更加幸福与美满。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王羲之兰亭雅集的第一个流程自然是修禊。按照习俗完成洗濯、泼酒、洒身之后,众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开始饮酒吟诗了。书童或侍女立于上游处把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流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侍女将它捞起,递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觞中之酒一饮而尽,随之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饮三觥。三觥酒是多少呢?一觥相当于现在的半斤酒,那么三觥就是一斤半。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放眼望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那样的自足圆满,自由活泼,生生不息。在这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诗人抬头看到的是广阔的天空,低头看到的是万物的繁茂,大自然以其生生不息的广袤坚定着王羲之对自己生命方向的判断和选择。

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这次赋诗,基本上是自由式的,没有主题限定,也没有韵脚限制。结果,42人中,有11人各赋诗两首,15人各赋诗一首,另外16人诗未成而各自被罚酒三觥。赋出的37首诗,被后人统称为“兰亭诗”。而未能成诗的16人中,赫然有王献之的名字,后人调侃说“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竞无诗”。其实,王献之当时只有九岁,算是列席其间,未能成诗也情有可原。

兰亭聚会的那天,王羲之喝了很多酒,他终于醉了。王羲之一边安排与会人员将兰亭诗收集起来,以最简朴的形式编就一本《兰亭诗集》,一边就趁着微微酒意,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兰亭序》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序文开始时是明媚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天气好,空气好,一场春游多快乐。这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

但王羲之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生苦短,快乐能有多少?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最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完全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往事涌上心头,不禁失声痛哭起来。那时候的王羲之,心里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不是对仕途前程的幻想,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

一方面是生的快乐,另一方面又是死的胁迫,1600多年过去了,王羲之对生命无常的惋惜,依旧飘零在这悲喜交集的篇章里。

《兰亭序》能够流传千年,文字之美是一方面,书法之妙绝更是不得不提。全文寥寥324个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了一个生命的形象,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中蕴含着唯美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悲喜。特别是二十多个“之”字,更是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书法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永和九年的王羲之一定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会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后来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书圣”的美誉,而且告诉了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看见这幅《兰亭序》,自己也有几分惊艳、几分得意,当然也免不了还有几分寂寞,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这幅《兰亭序》反复重写了数十百遍,都达不到最初版本的水准,于是将这份原稿秘藏起来,成为家族的第一传家宝。

《兰亭序》的命运此后跌宕起伏生死成谜,但从后人的摹本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王羲之酒后吐纳的那份掖不住的喜与藏不住的愁。不得不说,王羲之写成《兰亭序》是其书法才能超凡的表现,也是酒文化催化书法的一种文化结果。

中国的酒文化和艺术创作,尤其是书法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它能激活灵感,使人放下日常生活中的人格面具,忘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功名利禄,以及其他世俗的东西,还自己一个本真的状态。而这,恰恰是书法创作的佳境。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兰亭序》,明显有酒意天成的印迹。比如起初书法字间较宽,后来却越写越窄,这应该是酒力上涨,王羲之能执笔,却已经无法精准计算平均间距的酒态了。再比如,《兰亭序》里面有遗漏的字,有涂改的字,这些都是酒力作用的结果,证明王羲之是乘酒兴书快意,抛弃了所有拘束,自由地释放法度的书法精神。这些涂改和遗漏是天然书成的有力证据,是书法自由之美,而不是书法规矩之束。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酒则是饮的艺术。沉醉于酒与书法的世界,酒能助书,书可尽性。酒和书法一样。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美,更是这份品之不绝的韵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