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我们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原标题:我们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①)
编者按:“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
“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理念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如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准的时代课题。不难看出,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需要,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实力”甚至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本版推出“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专题系列报道,通过摆现象、析原因、谈对策,旨在引起全社会重拾对“工匠精神”的重视,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大众气质”,散发出时代的绚丽光彩。
不认真:毕业论文靠“加工”
笔者有个好朋友,今年恰逢硕士毕业,这两天正在一边写论文,一边为“论文查重”忙得焦头烂额。
所谓“论文查重”就是论文在正式提交答辩之前需要经过一个软件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是看提交的论文是不是有从别人的论文里抄袭过来的内容。如果一篇论文跟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有大量重复的文字,达到一定比例后就可以认定为论文抄袭,需要学生重新修改,再提交答辩。
“论文查重”是一个好事情,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论文抄袭。但现实的结果却是,大量的论文写作者利用查重软件的规则,对文字进行颠来倒去、添加虚词等处理,就可以通过查重。这样一来,虽然从字面上看大量的论文没有抄袭,但从论文本应体现的学术价值看,却是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论文“加工”的方法竟然有一些是导师教给学生的。
当下,我国正在倡导学术创新。如果在学术领域“如此做论文”,而不是沉下心来,发扬“工匠精神”,切实将学术论文做扎实,做出有效的研究成果,必然会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北京市高源
不专注:“老字号”后继乏人
“老字号”是一个地方的“金字招牌”。“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土壤最适宜“工匠精神”的茁壮而出。作为千年古邑、江西省最早建县的18个古县之一,南城县拥有丰富的“老字号”资源,“建昌帮”中药、“洪门”蛋品、“麻姑”水粉的制作技艺等都是“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技艺绝活。但近年来,这些“老字号”大多陷入了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境地。
以被誉为中华药业明珠的南城“建昌帮”中药为例,它的炮制技艺讲究“形、色、气、味”,比较复杂,制作工序基本需要手工完成,对于制作者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体力、技巧,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一个工人最少需要3年的练习才能做出像样的中药饮片成品,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而另一方面,一些掌握炮制技艺的老药工还秉持“师带徒,一律口传心授”的传统,对徒弟十分挑剔。培养一个徒弟,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自古以来,与中药炮制一样的手艺行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师傅花那么大的成本培养一个徒弟,当然还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效益,然而按照以上列举的投入与产出比,大多数师傅都不愿意、不倾心带徒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华老字号”技艺的传承,根本就是要破除“师傅不愿教、徒弟不愿学”的“两张皮”问题,如同保护濒危动物一样呵护好这些濒危的“老字号”非遗手艺,让这些非遗艺人“吃香”起来。
江西南城县彭国正
不诚信:皮具市场“李鬼”多
借所谓“大促销”的光,余先生在网上超低价买到一件“皮衣”,原价680元,“秒杀”只需68元!但是,经过行家鉴定,所谓“皮衣”,其实只是仿皮而已。
笔者去年在上海某轻纺市场的皮具店选购了一只380元的牛皮背包。当时问店主:“肯定是真皮的吧?”店主拍着胸脯保证:“假一赔十!”但是只用了几个星期,背包下角就磨破了,漏出了人造革的白色底线。
同事老马也曾花费100多元购买过一条号称“真皮”的腰带,使用了不过几个月,那条皮带就拦腰断裂了,里面露出“人造皮”的真面目。老马找到出售皮带的商店。店老板“赔”给他一条同样的腰带后解释说:“所谓‘真皮’就是‘人造皮’,是你自己有点不懂行情。”
家人还曾买过一只外观精致的女式羊皮钱包,后来发现是仿羊皮的,便要求退货。店老板嘀嘀咕咕:“我们这里卖的都是仿羊皮、仿牛皮的,是你自己没看清楚……”
的确,现在的皮货市场鱼龙混杂,“李鬼”猖獗,所谓“真皮”其实就是仿造羊皮、仿造牛皮,却被商家当成真牛皮、羊皮货物兜售给广大不知情的消费者——这是典型的欺诈行为!
上海市松江区朱世荣
不敬业:机器相同产品有异
笔者从事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业务。前一段时间,到日本参观了一家日本面料整理工厂。这家工厂规模很小,只有50多个工人。在和工人交谈时,笔者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不少一线操作师傅在工厂干了20多年,最长的干了30年。
工厂的社长先生告诉我,他们厂的工人从进厂那天开始,就很少有跳槽的,在工厂一干就是一辈子。社长先生还告诉我,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确保了工厂产品质量的稳定。尤其是面料整理一些关键岗位上的师傅,对工厂来说太重要了。他们对工作极其负责,有时仅仅是生产工艺上的细微偏差,一些已经整理好的面料也要返工。面料出口到很多国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年,我们国家一直是世界第一的面料生产大国。遗憾的是,一些高档面料还要从国外进口。一些工厂的厂长向我道出心里话——我们现在使用的机器和国外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但产品质量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关键还是缺少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人。
江苏南京市周开华
不创新:耍“小聪明”丢了客户
今年初,在苏州的表弟来南京办事。问及他的公司发展状况时,表弟长叹了一口气说:“公司已经关门了。”我疑惑不解,你的刺绣坊不是经营得挺好吗?怎么关门了?
多年前,表弟在苏州开办了一家刺绣坊。刺绣坊由原来几个人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拥有30多人、注册资金达几百万元、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的公司。公司做的刺绣产品销入日本居民家庭,刺绣工艺展现在和服、和服腰带上,或作为工艺品放置家中。
一次,一位老订户针对苏州刺绣中针法的单一化,向表弟提出了改进建议。因为现在许多刺绣产品特别是艺术欣赏品,刺绣都只用单一的针法。客户建议采用多种针法,以保证其手绣产品不为机绣产品所替代。但表弟对于客户的建议没有采纳,甚至为了提高效率,部分地方还采用了机绣。更为糟糕的是,有一批产品没有按照预先的方案完成,而是耍了“小聪明”,偷工减料,于是产品被对方退回,且永远失去了老客户。最终不得不关门了。
江苏南京市方敏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金台视线)
黄庆畅
为什么培育“工匠精神”能引发广泛共鸣?
想到了一个有趣儿的现象:外国人学中文,学得最快最好的一个成语是“马马虎虎”。究其原因,是我们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或者马马虎虎的自谦之词,在现实生活中太容易看见了。工作态度马马虎虎,工作标准“差不多就得了”,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甚至是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些无疑都是“工匠精神”缺失的表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具有历史悠久而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薪火相传的能工巧匠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传世佳作。在现代工业中,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却缺乏巨匠。近年来国人到国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物品的新闻,让中国企业脸红,这就是“工匠精神”缺失最直接最现实的危害。
是以国家的名义重拾“工匠精神”的时候了。“培育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国家的行动,更是时代的呼唤。
“工匠精神”讲究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匠精神”成就了“两弹一星”等事业,也涌现出了钱学森、陈景润、时传祥、王进喜、许振超等一大批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代表人物。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浮躁之风冲淡了“工匠精神”,一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应人们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新的发展阶段讲究又好又快。因此,人们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样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多年,网络购物也打破了国境边界,中国产品和服务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在人力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不可能再打“价格战”,中国制造必然转型升级。也就是说,中国产品和服务要占领国际市场,必须以品质取胜。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生产出更多更高品质的产品,没有“工匠精神”的支撑就无从谈起。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中应有之义。培育“工匠精神”重在弘扬精神,这绝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还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祛除浮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品格,从而提供高品质产品和高水准服务。当前,“十三五规划”已经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在眼前,我们已经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要让蓝图变现实,让梦想成真,需要一砖一瓦的接力,需要每时每刻的努力。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们都应该做一名专注的工匠。
大师级工匠是怎样练成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科技委顾问黄瑞松
工匠精神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底蕴,是我们要珍视并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然而,现代化工业中,在短平快的工作节奏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多重冲击中,原本“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传统理念在人们的思维中开始动摇,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业之宗师、国之巨匠寥若晨星。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是优质技术人才的缺失,其本质是“工匠精神”的缺失。
在我们的导弹总装厂里,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工件装配过程中要么装不上去,要么装上去拆不下来。这时候,我就点名找一位技师来,他来之后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设计出专业的工装,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有了他们,装配加工中的“疑难杂症”就能迎刃而解。在我们航天企业,特级技师的待遇和研究员的待遇一样高,就是因为他们难能可贵。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看似是非常普通的钳工、电焊工等,却用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参与我国最尖端的科技项目。
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就有一位大师级的钳工——巩鹏。说起巩鹏,单位的同事都会说同样一句话:“他的手可真巧!”可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这双巧手可不是随随便便练成的。
1988年,18岁的巩鹏从技校毕业后,进入33所精密机械厂做钳工,遇到了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傅秦井芳。秦师傅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在刚参加工作的一两年里,巩鹏在秦师傅的指导下,几乎天天练习使用大钣锉。上班期间,相应的工作任务一完成,他就拿起锉刀开始练习;业余时间,同事都出去玩了,他依然猫在车间里坚持练习。
练锉是一件非常枯燥的差事。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寒来暑往,多少把锉刀都被巩鹏锉得不能再用了。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45号钢钢棒,在巩鹏手里反复地锉,到最后锉成一小条。
在一次技师技能竞赛中,要将一只直径为30厘米的铁棒锉成一个厚27厘米的六方体,这样的考试让各单位选拔的好手们都放弃了,整个赛场只留下巩鹏一人。他用锉刀在产品上成千上万次地锉着……整整8个小时,最终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要求。巩鹏用一双猩红、皮肉模糊的手掌捧回了钳工组第一名。
凭着对钳工无限的热爱,巩鹏深入琢磨加工手法,发明或改进加工设备。其发明的“巩氏攻丝机”、改进的“巩氏研磨法”等享誉行业内外,保证了国防装备、嫦娥任务等航天关键任务产品的精度和产能,为单位创造的效益以千万计。
技艺和精神都需要保护和传承。为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联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设立了首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巩鹏的名字命名。通过工作室的组建,加快培养一批青年高技能骨干,建立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的机制,并将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
一名优秀的工匠,只有在欣赏工匠作风、崇尚“工匠精神”的环境中才能拥有强大的从业自信,才完成精细的磨砺和稳步的提升。因此,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必须在人才成长机制、文化建设、保障条件等多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使有志于践行“工匠精神”的人才安下心、扎下根,成为具有坚定从业理想和恒久价值追求的行业先锋。
(本报记者余建斌整理)
指甲剪的启示
北京西城李小禹
清明小长假结束,从国外旅游回来的同事给部门每一个人带了一把指甲剪作为礼物。对于没有出过国的我来说,拿到这个“洋玩意”,想到媒体常常报道国人去买进口奶粉、马桶盖之类的新闻,心里起了个疑问:难道国外商品真的就比国内的好吗?拆开包装,对着并不算太长的手指甲试用了一下,还别说,“用户体验”相当不错。
从外形上看,这个指甲剪与我们国产的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多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多了一个防护收纳盒,这个设计用意一看就能明白,一是为了剪指甲时指甲屑不会乱溅,二是刀刃部位被罩住,不容易刮到其他物品。至于其中更细微的地方,肉眼看不出来,只好借助说明书。不看不知道,一看还有大收获:上下刀片间设计有0.01毫米的错层,这样不仅便于使用而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看到这里,不由得对这个指甲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登录了其网站,发现这个牌子竟然是一家在刀具领域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国际型老店。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其网站首页的两句标语,一是“致最伟大的匠人——母亲”;二是“极致理念、极致用材、极致工艺——让美丽自由绽放”。匠人、母亲、极致,这些词汇,让人一下子能感觉出这个品牌所坚守的对于物的高品质追求和对于人的厚爱。这是一个多么常用而又不起眼的小物件,但是那一刻,我对它充满敬意。
先前没用过高品质的指甲剪时,那些低品质的指甲剪已用了多年;但用过了质量高的东西后就根本不想再用那些差的了。人类天生对高品质的东西有着自然追求,这应该是提倡“工匠精神”的理由之一。
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获得优质品的成本低于获得一个次级品的成本时,想必是不会支付相同成本去换取后者的。这样的社会发展无疑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唯一的通道就是靠提高高价值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中固然有价值规律的调节,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我想不出,除了“工匠精神”,还有哪种精神更能促进人去实现这个目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