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革故鼎新释“皮”、“革”

 

我们的生活里现在已经离不开皮革制品。皮革皮革,皮和革有区别吗?为什么要叫皮革呢?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一位北京的朋友指着我穿的皮鞋问:“您这是皮的还是革的?”这位朋友的潜台词就是“皮”是真皮,“革”就是人造革。人造革是一种以织物为底基,涂覆合成树脂及各种塑料添加剂制成的仿皮革制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流行一时。其实,在皮革行业里,皮和革都是指真皮,制革厂生产的并不是仿皮;人造革也可以说成人造皮。说一个人“西装革履”可不是指他穿的是人造革的鞋子;说“马革裹尸”更不会是用人造马皮来包裹尸体。

然而细究起来,皮和革在语源上和深层含义里还是有差别的。商代金文中的皮写作“

”,小篆的皮写作“

”,是一个会意字,表示手持平头铲剥取兽皮。《说文-皮部》中说:“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到小篆时字形发生讹变,只是保留了手的形状,平头铲部分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皮的本意就是剥,是剥的初文,后来从剥的本义引申为剥下的兽皮,再而泛指生物的表皮和事物的表面。而“革”是一个象形字,金文像用皮铲刮去兽皮上的毛。

(左为金文,右为小篆)

《说文-革部》:“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古文将中间带毛的兽皮讹为两只手,字的本意渐渐失去。由于“革”字表示刮去兽皮上的毛,引申为去了毛的兽皮叫做革,所谓“有毛曰皮,无毛曰革”。所以只有“毛皮”,没有“毛革”,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说“革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革”本身就是无毛之皮。革字从去毛又引申为“除去”、“改变”,革职就是除去一个人的职务,革故鼎新就是去掉旧的,树立新的;成语“洗心革面”、“洗削更革”,单词“革命”、“改革”中的“革”也都是这个意思。

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骨针,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已经知道缝衣,而原始人最早缝制的“衣服”一定是天然的树叶和狩猎到野兽的皮毛。后来随着葛、麻、丝、棉等纺织原料被发现和利用,纺织衣物成为主流,而皮衣则作为御寒外衣使用,并成为区分贫富阶层的一个明显标志。我们现在说的“裘皮大衣”,裘是毛向外的皮衣。《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有狐、熊、貂、虎、豹、狼、兔、犬、羊、鹿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多为君王、贵族所服,而鹿、羊、犬皮则一般。《礼记-玉藻》中记载:“君衣狐白裘,锦衣义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褏(袖),玄绡衣以裼之”,“犬羊之裘不裼”。裼(xi1)是罩在裘皮外面以增加服饰文采的罩衣。这是说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都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而庶人穿犬羊之裘,不加裼。

汉代刘向的《说苑》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叫林既的人穿着“韦(牛皮)衣”去见齐景公。齐景公问道:“这是君子的服装还是小人的服装?”林既厉声回答:“光看衣服何足以看出士人的品行?楚国人长剑危冠,却出了个令尹子西;齐国人穿短衣戴烂帽,不也出了管仲、隰朋吗?越国人纹身剪发,还不是有范蠡、文种?按你的说法,穿狗皮衣的应当学狗叫,穿羊皮袍的就要学羊鸣,那你穿着狐皮大衣又怎么说呢?”一席话说得齐景公哑口无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皮”和“革”都是指兽皮,而人的皮肤专门有个字来指称,这就是“肤”。《诗经》中就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诗句,所谓“切肤之痛”、“体无完肤”都是指人的皮肤。

关于“马革裹尸”还有个民间笑话:传说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孙兆鸾本是大老粗,却喜欢附庸风雅,说话多引用成语却时常错误百出。他把“草菅人命”读成“草管人命”,把“马革裹尸”读成“马革裏(里)尸”。有人就编了一副对联讽刺他:“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皮里袍子,布里裤,马革里尸。”读者无不捧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