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爸爸妈妈”,喊得你血本无归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
向你推销这样的保健品
↓ ↓ ↓
此类保健品可以
抗衰老、抗氧化
软化血管、预防癌症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等
用过的人纷纷现身说法
好评如潮
这类保健品的功效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近年来,针对中老年人群的保健品诈骗案件居高不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健康讲座、亲情营销、网络营销、上门推销等手段,诱骗、欺诈、哄卖甚至强卖给消费者假冒伪劣保健品、夸大药效的保健品或者高价保健品等,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
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50%以上,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可见,老年人对保健品的需求很大,不少诈骗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保健品诈骗的严重性在于,该类诈骗不仅卷走老年人一辈子的积蓄,而且他们推销的假冒伪劣产品还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真 实 案 例
“我花了一万多元购买保健品,吃了根本没效果。”2020年11月5日,事主林大爷向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西三旗派出所报警,怀疑被骗了。
不久前,80多岁的林大爷在路上收到一份宣传单,上面称可以去海淀区交大东路附近一家公司免费听健康知识讲座,还能领取小礼品。平时很注重健康的林大爷就到了这家店里。店员非常热情,不仅让他免费听了讲座、领取了小礼品,还邀请林大爷参加他们组织的郊区采摘活动。
林大爷下次到店里听讲座时,店员就向他介绍了一款特效“牛初乳粉”,称能够治疗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效果显著。林大爷深信不疑,花费12000多元买了两盒“牛初乳粉”,还把平时吃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给停了。
谁知,林大爷吃了这款“牛初乳粉”后,血压不仅没恢复正常,还更高了。林大爷这才意识到被骗,急忙报案。
西三旗派出所打击办案队民警赶赴林大爷提供的公司地址,经过蹲守,初步断定这是一个以售卖保健品为名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11月6日民警果断出击,在该公司内一举抓获以李某为首的9名嫌疑人,并起获了大量在售的“牛初乳粉”。
经讯问,嫌疑人李某等人交代,他们以发放宣传册、小礼品的方式吸引老年人进店,通过“讲座”方式对老人进行“洗脑”,再组织老人去郊区采摘,骗取信任,最终的目的就是向老人高价推销号称可治疗老年慢性病的“牛初乳粉”。
而经相关部门鉴定,这款“牛初乳粉”只是普通的奶制品,并没有治病的功效,却被卖到了一盒6400元的天价!许多老人都被骗几千元至数万元不等。
点击查看骗子的真实面目
▼
谨防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九个套路
01
免费礼品
保健品销售人员免费送礼品,如鸡蛋、大米、购物车、面、油、杯等等,引诱老年人上钩。推销人员大多通过发宣传单,免费发放礼品,或用保健品包装盒、票据换礼品,让老年人进入圈套。
02
假借公益
保健品销售公司会假冒某某公益活动的名义,打着公益的幌子,吸引老年人来听普及健康知识的讲座,其实是为推销产品做铺垫。
03
夸大承诺
保健品销售公司往往无据承诺、虚假承诺、夸大承诺。他们宣称销售的产品能治高血压、降血脂,对胃好、对肾好、对肝好,还可控制糖尿病……类似的保健品诈骗销售方式不断重复,最终引诱老年人信以为真。
04
登记信息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吸引来的老年人,保健品推销人员往往会要求他们详细填写住址、病史、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时趁机问问老人家里有没有老伴、几个孩子、身体怎么样,一方面拉近关系,另一方面套取更重要的信息,为后续销售保健品打基础。
05
“专家”讲座
保健品公司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医生到推销现场。宣称此专家对某些疾病有非常专业的治疗水平,比如在某大医院光挂号费就要300元。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推销保健品。
06
现身说法
保健品推销人员安排老年人参与活动并上台分享。被安排好的老年人会说自己是本公司的会员,这个保健品效果确实好,成为会员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其他老年人会因为这些现身说法的老年人是自己的邻居、同事、同一个小区的而轻信他们,随之购买产品。
07
“亲情”服务
有些保健品推销人员经常家访,去老人家里提点水果、蔬菜看望,陪老人聊天。只要老人高兴,让他们买保健品就不是问题了。
08
免费旅游
保健品销售公司会组织老年人免费旅游、免费吃住,以公司搞庆祝活动、回馈客户为名,实际上到了所谓的旅游地点,就关起门来进行保健品效果诱导,然后去参观保健品生产车间。
09
非法集资
有些保健品销售公司以购买总公司股票,或者是某公司将要上市为名,宣称现在存钱或者购买股票,可以获得高额回报,比如20%的年利息,引诱老年人去大额投资、购买。这样的投资实际上有去无回。
1.正确看待保健品,摆正心态,不要过度期望、依赖保健品,正常的健康饮食习惯不可缺。
2.擦亮眼睛,理性购买,不跟风。选择自己或家人真正需要的,保健品虽然不是药,但同样不宜乱用。
3.认准保健品专有标志、生产企业名称和生产许可号,让假货无处可藏。
4.面对商家,多问几个“为什么”。虽然国家大力严查,但是仍不免有夸大其词的产品存在,面对热情似火、处处给“福利”的商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来源: 江苏警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