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起源
文房四宝-释义
笔、墨、纸、砚的合称。因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东西,故称为文房四宝。
雅致的文房
古代文人不但讲究文房布置,还要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以表达主人的意趣、志向。如唐朝宰相李泌的“端居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当代画家齐白石的“破荷亭”、漫画家丰子恺的“缘缘堂”等。
文房是主人读书、作画、会友的场所,需有清新、淡雅的环境氛围及浓郁的文化意韵。文房的主角:纸、笔、墨、砚是必备的,且工艺精良,给人以美感;琳琅满目的文房用具,令人目不暇给;室内悬挂的堂幅、对联,常为名家名作,或以人生哲理示人,或以隐居自娱;琴、棋、书、画,在在表明主人儒雅不凡、洁高自遣;窗外竹影摇曳,则寓义主人的秉性气节。
由文房“三宝”说起
纸、笔、墨、砚,并不是从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宝”命名的。
笔与墨的历史,远在3,000年前,正规砚的出现与纸的使用,从西汉算起也有两千多年。唐以前,许多文学家、书画家都曾以诗文,分别对纸、笔、墨、砚评说和赞颂。
南唐后主李煜擅长诗词、书画,酷爱“澄心堂纸”。五代时,始将“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称为“新安三宝”,主要是从产地归类。到了宋代,苏易简着《文房四谱》,第一次将纸、笔、墨、砚从文房用具角度做专门研究,自始便有“文房四宝谱”之说;北宋诗人梅尧臣有“文房四宝出二郡,生来赏爱君与予”句,“文房四宝”的称呼,遂流传至今。
当今四宝中之最佳品则以湖笔、端砚、徽墨及宣纸居之。
文房四宝,即纸、笔、墨、砚,它们都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曾立下卓著功绩,直到如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房”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意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地”(相当于国家数据库)。唐代时亦作为文人读书、绘画的地方,但它还有典藏、陈设、鉴赏、文友聚会的功能,与一般定义的书房不同。
古代文房必备纸、笔、墨、砚,室内典藏文物古玩,博古架自不可少;文友相聚所需琴、棋、书、画更不能缺。文房追求笔墨用具精良,重视氛围清新、别致,富有儒雅的文人气息。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墨、宣纸、砚台,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房四宝世谓笔、砚、墨、纸四种书写用具为文房四宝。此辞见于明一统志:“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新安志云:'歙县文房四宝谓纸、墨、笔、砚也。'”按以纸列为四宝之先,当为就安徽地方而言,以皖南盛产四物,而纸之应用最广,故列纸为第一,有表彰其物产之意。宋苏易简作文房四谱,列四者之次序为:笔、砚、墨、纸,而其发生又以纸为最晚。兹依苏谱之次序分述于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笔为书写文字或绘画之物,起源极早,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平字。甲骨上亦有未刻之红色及黑色文字,笔画有粗细圆锐,显为尖锐而有弹性之毛刷(笔)所写。今日所能见最古之毛笔实物,为近年长沙古墓中发现之战国楚笔。此笔杆长五寸五分,头长八分,将杆端劈开,装上笔头,再于其外以细丝捆扎。笔头为最佳之兔豪。又,西北曾发现居延笔,是汉笔实物。日本存有天平笔,是唐笔实物。笔之制作,由“头”兴“杆”合成,头用兽毛,所以书写。杆所以把执,早期用木材,汉代已用竹管,见于蔡邕笔赋。
笔头所用之兽毛,早期记载已有数种:一为兔毫,见于史记:“始皇令蒙恬与太子扶苏筑长城,恬取中山兔毫造笔。”另为鹿毫、羊毫,见于马缟中华古今注。元赵孟俯喜用鼬毫,俗名黄鼠狼,故俗称狼毫。另狸毫、猩毛、猪鬃,皆可制笔。后二者以其毛长,皆用以制大笔,其中以羊毫之硬.软、长、兔短差别最大。乳羊毫软而短,老羊毫(尤以公平之须)长而较硬。大抵诸毫以紫毫最硬鼬毫、狸毫次之,乳羊毫最软。笔头制法,大略有三种:一为“散卓”,亦即用一种兽毛制成,近世称为纯毫。二为有“柱”有“被”之制法,即以较硬较长之毫为笔心(柱),以较短较软之毫包圈(被)之。此种制法适于钞写文书小字之用。三为硬软毫兼用之制法,亦称“兼毫”。此种乃以长短略同而硬软不同之毫,掺合制造,而其比例亦各不同。硬毫取其弹力,软毫取其柔细。硬毫掺入笔头中心及其周圈之处而非成柱状,软毫除包于笔头表面外,内部所占成数也较硬毫为多。此种制法适用于大小字,毫长者可作大字,毫短者可作小字。又,上举第二种有柱有被之制法,历史上社会间因为其为主要书写各种文书经卷典籍之工具,故应用最广,制法也极考究。汉韦仲将笔法云:“以铁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秽毛讫,齐其锋端作扁,极令匀调平好,用以裹青羊毛,羊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卷,令极固,痛缬讫。再以青羊毛裹笔心,名为笔柱,或曰墨池。外复用青毫如作柱法,使心齐,痛缬纳管中,宁心小不宜大”。此种制法应即今世七紫三羊毫笔之所自出,为钞录小字之主要工具。其记述作大字羊毫笔之制法,则以清包世臣为最详,其述笔工王永清之语云:“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扁之甚者,胶尖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净。换管再扎,又择去其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难净,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上齐则下所藏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漆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笔之产地,晋唐宋间以宣城为最着,元以后以湖州产者最佳,近代则分销各大都市。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砚为磨墨蘸笔之具。安阳殷墟中曾发现有石制圆形器,其中微凹,留有朱色,认为乃蘸色之用具。推想濡蘸黑色,当亦用之,应为砚之雏形。后代之砚,用以磨墨,乃墨成块锭,始合于用。古砚最早之货物,发现于朝鲜乐浪古墓申,时代当在汉初,为粘板岩所制。陶瓷瓦质之砚早期与石砚并行,至于唐代,歙石(安徽婺源)与端石(广东高要)渐受重视,南唐时李后主专设砚务官采取歙产之龙尾石。自后端、歙所产。最为世重。因其产处、石质、纹路、颜色,有名称多种。端石产处有:山坑、水坑、正洞、大小西洞等。石质有青色、紫色、青花、胭脂、火捺、鱼脑、蕉白、鸲鹆眼、衣纹、翠斑等。歙石色青黑,有龙尾、罗纹、眉子、鱼子、金星等名称。其它各地产石,多可制砚。其著者有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临洮县,多作丝色,偶有偏黄或斑纹。红丝石,产于山东青州附近,黄褐色,浸水有红丝纹。松花江绿石,产于吉林省松花江上游砥石山,绿色有纹,清代康乾间颇重之。天然石材以外,尚有澄泥砚,亦为文人之所重。系取细泥入水澄定适度,施刻式样花纹,加火而成。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名称。又有漆沙砚,以细沙合漆制成。砚之形制甚多,早期汉、晋、南北朝、隋代,不论瓷石,以圆及懒形为多。亦有方形,多有足,或有盖。于墨堂(磨墨砚面)之周围,皆作成一公分许之沟渠,用以贮水,称为石渠。椭者多一端有足,一端势低,便于蓄墨。入唐以后,长形渐多,有箕形、屐形、风字等式样。其风字砚,一端稍仄稍深以蓄墨。一端稍宽平浅以舐笔。南唐官砚作长方形,一端有池。其后式样益多,或圆,或方,或椭圆,或长方、六角、八角、天然形状。或就石形石色,雕琢花果。或利用石眼,制成插手式。大抵相材施技,或纯朴,或精细,名工佳装,收藏之者视为珍宝。另有以古代砖甓瓦当琢制为砚,存其文字,颇富古意,亦为藏者所重。凡砚材以发墨而质细,温润而不燥为上选。磨墨时如所谓“熬斧涂蜡”者为最佳,惟端砚多具此性质。次为歙砚,歙砚之发墨,或胜于端,而细腻微逊。又须久磨不损,质软者则无此优点。又石性过坚者不宜为砚材,历代虽有玉砚、晶砚之制,而以质坚不能发墨,聊备一品,徒供玩好而已。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墨为书写文字之黑色物质,殷代甲骨上有写而未刻之黑色文字,此为墨书之最早实物。周代陶鉨文中已有墨字。说文解字云:“墨,书墨也。”指此字为专以作书之物。近代发现之东周帛书、简书皆以墨写,推想最初或只以黑色粉末和胶质蘸笔书写,其揉和二者制为固体以便磨用之时期不详,惟近年发现西汉墓道壁画上,有“主记史”、“主簿”二人,其像下画有圆砚,砚上竖置墨锭,皆可证西汉时已用固体之墨。至曹魏时,韦诞则以书家而擅制佳墨著名。其后历代皆有名工。
早期制墨材料为石墨及松烟,石墨为天然矿物,松烟为烧松而得之炱,后者逐渐盛行。另桐油烟、苏合油烟、猪油烟、漆烟,皆可制墨。合之以动物胶,凡兽皮、鱼胞、鱼鳞、鹿角皆可制胶。再加防腐、发香药物。蒸捣适度,抟握或入笵阴干而成。今日世间所存古墨实物,以日本正仓院藏唐代贞家墨为最早。面有阳文“华烟飞龙凤皇极贞家墨”十字,背以朱书开元四年丙辰字样。此墨长达三十公分,略如船形,于唐玄宗时东入日本。唐宋间名制墨家甚众,尤以南唐奚(后赐姓李)廷珪之名最高,惟实物今无留存。近年山西元代墓葬曾发现元墨实物,长椭形,有阳文中书省三篆字。
明代墨之制造极为发达,其时全国墨业几聚集于徽州地区,盖继南唐李氏之余绪,研究发展所致。惟早期明墨,今日存世者亦稀。嘉靖以后,存者尚伙。清代制墨,以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产品最精。制家名声最著者四姓: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曹胡二家后裔,至今仍在各地设肆营业。墨以烟纯细,用胶清轻为上选。制烟之其有二种,横式距松火最远之姻最轻细,故曰远烟。直式距油碗最远之烟最轻细,故日顶烟。胶清者纯净之意,轻者与用烟比例量少之意,多则胶笔碍用。其形制,古称一丸、一枚、一螺,今不可见。唐贞家墨为长扁舟形,便于把持磨研。李廷珪墨亦为长方扁形(据墨海圃)。约自明代起始制大墨,圆、椭、方、长方各式,重皆数两,便于藏玩。又有成套“丛蓥”,另名“义墨”俗称集锦墨,乃以大小、重量、图式不同之墨组为一套,或大小相同而题名不同为一套,入特制函匣,既便磨用,又便赏玩。清代沿之,花式益多。其墨函有箱匣式、册页式、手卷式诸种。日常习书钞录,则以单块价售。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纸之为用甚广,其在文房用途,主要为承受书写之物。起源甚早,汉书赵飞燕传,箧中有赫蹏书,应劭云:“薄小纸也。”早于后汉和帝时蔡伦所造之纸约两百年。说文谓:“纸,絮一箔也。箔,潎絮箦也。潎,于水中击絮也。”已足见造纸萌芽时期之情况。近代西北发现之古纸,可能为二世纪初之物。其后使用日广,终使竹木简归于淘汰。
制纸之材料,一为纤縰(说文所谓絮即丝),蔡伦用麻头、敝布、鱼网。后代所用之材料,种类极多。二为工其,后代用藤(说文所谓箔)。其方法,捣碾纤维使分解(说文所谓潎),搅入特制池水中,以有框之帘抄水中纤维,漉水干后成纸。此为主要之制造程序。今日存世文人所用古纸,当为西晋陆机之平复帖。南北朝纸,可自当时之写经见之,纸质极佳。唐纸制作亦极精细,其实物亦可于传世诸种法书中见之。唐纸之名称甚多,有短白帘、硬黄纸、粉蜡纸、布纸、藤角纸、黄自麻纸、桑皮纸、桑根纸、苔纸、卵纸、女儿青纸“鸡林纸(窝丽纸)”等,今世有流传者,有失传者。造纸至于唐五代,材料工技,均臻上乘。四方诸地,皆能制造,而其最佳产地则为皖南。南唐后主之澄心堂纸,即宣城地区所造,至今宣纸为国产最佳之纸。而其工料最精者又应推写经纸,海盐金粟寺所用之金粟山藏经纸,纸质精致而色黄,盖入以黄蘖以防虫蛀,据云亦徽州所造。其后各地皆有纸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则制造尤精。
制纸之纤维,绝大部分取自植物。桑、楮、檀、竹、麻、稻杆及其它木材,皆可制纸,而以其纤维之柔韧者为上选。文房写字作画之用纸,旧有生熟之称。生纸谓直接出自帘、壁(使湿纸干燥平滑之设备)之品,熟纸谓再加以不同浓淡之胶矾而成之品,生纸着以水墨则吸收渗化,热纸因其所用胶性物之多少,其渗化程度亦异,或全不吸收。另有旧称蜡笺之纸,乃于纸上加添胶、粉,制使光滑。其金笺则于纸上施胶后贴金或洒金。此类之纸,皆不吸墨,墨浮纸面,干后有光。略同近世机制之钢版纸。以竹材造纸,南方数劣,皆有生产,应用最广。其细薄十张,几如蝉翼。大张厚薄不同,色微黄,俗称毛边纸。作书亦极受墨,惜其纤维较为脆弱,柔韧稍逊,持久性亦不足。又,佳纸可裁制为诗笺、信笺,唐时已盛行,薛涛笺最著名。.其后代有制作,长短、格式、花色不一。早期砑花,明时套色版起,制为笺谱。近代益精,以木版水印为浓淡之色,装成函册,为文房雅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