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大清同治年制李文枢写瓷茶壶

 

同治瓷,清代同治朝(1862-1874)生产的瓷器。造型基本上为传统造型的承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与品种。如器壁高深的红地开光龙纹碗以及为同治大婚而特制的“大婚礼造器”等。这些器物器形规整但略显笨拙。青花有的色泽比较清新明快,有的粗劣黑褐,色料飘浮。粉彩色彩比较鲜艳,多用彩色作地色。由于色料中施加粉质较多而显得比较浓厚。专门为慈禧太后烧制的“体和殿”款餐具和陈设瓷比较规整。绿彩呈深翠色,黄彩娇嫩浅淡。黄釉地色鲜亮凝厚,称“明黄”。翡翠釉是同治时新出现的釉色。釉中绿色与白色混杂,如同翡翠。同治黄釉釉色浓深。黄釉瓷器有一色黄及黄釉刻花,也有黄釉为地色的加彩器。纹饰喜用吉祥内容的纹饰,如万寿无疆、五福捧寿、麒麟送子等。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化,缺乏生气。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竖列楷书款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竖列楷书款为主,无圈栏,粉彩器多用红彩书写。署“燕喜同和”楷书款的为同治皇帝大婚礼造器。其字体方正,结构严谨。民窑器物多用字迹草率的红彩印章式篆书款,有六字和四字两种。

清代晚期,因国力空虚,御窑厂的生产也是时断时续。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各地,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占领景德镇,御窑厂被付之一炬。一些生活无着的御窑厂画师只有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在工艺上进行创新。他们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二次烧成。这种低温彩釉被后人称为“浅绛彩”。它开启了瓷器彩绘工艺上一个崭新的篇章。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浅绛彩的“黄金时期”,这时浅绛绘手名家辈出,蔚然成风,浅绛彩瓷器的书画水平空前发展,足可媲美纸绢丹青。

此瓷茶壶为清代名家李文枢所画,底款为大清同治年制印款,高为10.5cm,宽为14.8cm,茶壶上一面为浅绛山水人物画,笔势雄伟,素雅青淡,明快透澈。一面写有“佳茗出天鄣,清神并解渴。味比玉池冰,香似仙山葛。仿子久老人笔画法,廷斋一兄大人属,李文枢写,李印。”

子久即黄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元代画家。自称浙江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加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晚年居住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黄公望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尤擅画山水,曾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