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3岁男孩为妈妈做饭:一个短片,教家长正确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看过一个视频:

美国加州3岁小男孩 Tydus,想要给妈妈一个惊喜,于是他精心为妈妈准备一顿晚餐。

3岁的年纪,很多孩子走路尚且被父母牢牢牵着,生怕有一点磕磕碰碰。而故事里这个小Tydus,却能独自去超市,推着比自己还要高的购物车,购买面包和千层面等食品,到了家,还不忘从小花园采摘鲜花送给妈妈。

接下来,小Tydus利索地摆好小桌椅,然后使用微波炉加热千层面,将长面包放进烤箱里,准确地找到餐具并摆放好,然后为妈妈和自己倒果汁。端果汁时,出现两个意外。开始是果汁不小心泼了,小Tydus立即找来抹布,先把地板擦干净。再次倒满果汁端起来,小Tydus不小心摔了一大跤,果汁又洒了一地。小Tydus 迅速爬起来,再次用抹布自信清理弄脏的地板。整个过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条理非常清楚。而且,不但没有哭泣,没有半点沮丧,面对摔倒的尴尬还能自我开解。

这段视频温暖了无数人。因为在一个年仅3岁的孩童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成年人都未必拥有的优秀品质:专注、坚持和乐观。显然,这些品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在一次次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逐渐内化形成的。而这,跟小Tydus妈妈的放手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确实,养育孩子是一个需要逐渐放手的过程。因为孩子们终将要长大成人,要独自面对社会。那么,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父母来说,便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为什么说孩子的独立能力要尽早培养

有人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一个名为《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视频,曾经在朋友圈被刷爆。视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留学的男孩伊恩,要参加朋友的Party,到时候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份拿手的美食。

当聊天中朋友问他来自哪里,时差相差多少,他才猛然意识到,父母给他发视频的时间,在中国是凌晨4点多。而为了让自己能开心地与朋友聚会,父母几乎是彻夜不眠,教他做出这道番茄炒蛋。

这个视频让很多人感动落泪,但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一个成年男孩,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不会,居然半夜向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求助,他的父母为什么在他出国前,不教给他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少年说》中,高一女孩鲁茸卓玛说的话,让台下的亲人五味杂陈,泪流满面:妈妈,以前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生活是特别容易,特别幸福的。直到有一天,我来到这个离家千里的学校,我才发现我什么都不会。

教育专家尹建莉这样说过:“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

父母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由皮克斯导演,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作品《鹬》,只有短短6分钟,却精心花费3年来制作。短片用温情而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告诉父母,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一、用狠心逼迫孩子付诸行动

潮水退后,一群小鹬都欢快地跟着父母到海边觅食。一只饥饿的幼鹬,待在窝里,怯怯地观望大家,却不敢出去,只想等待妈妈来喂食。鹬妈妈却决定放手,让小鹬自己到海边去寻找食物,于是她独自飞到海边,衔起一枚扇贝示意小鹬过来。

小鹬待在原地,向妈妈撒娇卖萌,期待妈妈飞回窝里喂它。鹬妈妈拒绝了。远远地站在海边,把扇贝放在地上,自顾自美美地吃了起来。饥饿的小鹬看到妈妈和其他的伙伴都找到了食物,连忙向妈妈奔去。

当孩子在非常幼小的时候,父母要悉心照料他们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但当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家长就可以试着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了。

比如,大部分孩子1岁之后可以自己走路了,但跌跌撞撞容易摔倒。孩子摔疼了会哭得很伤心,有些孩子可能没摔疼,因为平时都有大人扶起来,所以就算可以自己站起来,还是要趴在地上,哭着等待大人来解决问题。那如果孩子没什么大碍,家长就应该拒绝孩子的请求,耐心地安抚孩子的情绪,用温和的态度,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二、用提示引导孩子掌握方法

小鹬来到海边,妈妈没有让小鹬不劳而获地享受食物,她吃掉自己找到的扇贝,同时,几次三番将小鹬推到有气泡的地方。反复暗示之后,小鹬懂得了想要找到食物,就先要找到气泡,食物就在气泡底下。经过努力,小鹬终于成功地从一个气泡底下啄出了一只扇贝。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3岁开始发展。但其实,孩子在2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可以独立穿衣服,刷牙。而根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开展的一项幼儿独立性调查显示: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例的额幼儿不自己穿衣服,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吃饭,在孩子1岁之后就可以训练。将孩子放进儿童餐桌,用上吸盘式饭碗固定在桌上,防止打翻或被孩子当玩具扔掉,给孩子一个感温勺,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从第一次拿起勺子,把饭撒的全身都是,都干干净净吃掉一碗饭,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忍住不不干预。

但初期要在孩子自己吃饭的同时,再备一个碗,给孩子喂饭,避免孩子挨饿,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必然会习得这项本领,家长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吃了。生活中孩子需要习得的本领有很多,父母既要放手,必要时,也要对孩子提供帮助。

美国知名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威林汉(Daniel Willingham)博士巧妙地用一张流程表,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更独立。

他的流程表是这样设计的:

三、用鼓励帮助孩子驱逐沮丧

短片中,小鹬啄出了一只扇贝,正要美美吃上一口。这时,潮水涌来,鹬群都急速避到海滩上去,鹬妈妈示意小鹬离开海边,小鹬却驻足,好奇地打量一个又一个大大的气泡,瞬时间,被冲上来的海浪淹没。海水突如其来的冲击使毫无防备的小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它躲进窝里,身体瑟瑟发抖,拒绝自己捕食。鹬妈妈没有责备小鹬不听劝告,自食其果,也没有因为心疼孩子而心软。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不要等要靠,指望妈妈喂你,自己饿就自己找吃的。鹬妈妈耐心地安抚小鹬,并一遍遍鼓励小鹬战胜恐惧,最终,小鹬抛开沮丧情绪,在好朋友小寄居蟹的帮助下,勇敢的向海边奔去。

生活中,当孩子一件事情没做好,孩子本身情绪就低落,如果家长再数落一番,孩子就容易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数落多了,孩子就会得到“我不行,我很差”这样的心理暗示,就会变得不自信,遇到困难就比较容易选择逃避。

四、用肯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小鹬重新来到海边。当潮水再次袭来,有妈妈的鼓励,有从小寄居蟹那学到的应对措施,小鹬不再惊慌失措。它将身子埋进沙子里,躲过潮水的猛烈冲击。这时,小鹬惊喜地发现,潮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小鹬在海水里发现了丰富的扇贝,并牢牢地记住了它们的位置,当海水退去,小鹬准确地奔向目标,成功地啄出了一只又一只鲜美的扇贝,并分享给它的同伴们。鹬妈妈由衷地为孩子感到高兴,她祝贺小鹬,并不遗余力地夸奖小鹬,让孩子从妈妈的肯定中获得真切的成就感,大大的增强了自信心。

而强大的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正是我们家长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终极目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