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五华提线木偶传承人李新贤:把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就不会灭

 

五华县木偶剧团于1951年12月成立,1977年4月,12岁的李新贤加入剧团,从此开始了和提线木偶长达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缘。他经历了木偶剧团举步维艰的发展时期,也见证了从2006年开始,五华提线木偶申报“非遗”,到重新发扬光大的历程。他始终与木偶剧团共进退,更是为了扭转剧团人员流失的局面积极创新传统节目,苦练木偶书法,并响应国家号召,多年耕耘于传承事业一线,将五华提线木偶带进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培养更多年轻一代传承非遗。

因心怀热爱加入木偶剧团

李新贤自小就喜欢唱歌,在上学时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宣传演出。1977年,恰逢五华县木偶剧团招生,于是12岁的李新贤便报名了剧团的招生考试,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把好声音在24个考生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了木偶剧团的一员。进入剧团,最开始要练的就是基本功。举木偶勾排是最入门的工序,需要长时间站立并提着木偶,保持木偶的形体,既不能让木偶蹲下去也不能让木偶悬空。

李新贤坦言,“那个是很难练的,但那也是最入门的一道工序。如果这个工序的训练都没有坚持下来的话,那个木偶还是提不好的。”此外,李新贤又苦练了拐杖线规、四连线规、六连线规等一系列的基本功,凭着对木偶戏的热爱在艰苦而枯燥的训练中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逐渐从一名学员成长为全剧团“挑大梁”的角色。五华木偶戏也因此成为了他延续四十多年的人生事业。

为扬传统文化到多地展演

五华木偶剧团自成立以来,排练了一百多部剧目,每年演出数百场,20世纪初期,五华木偶剧团足迹遍及五华各镇和揭阳、陆丰、海丰、潮州、汕头、东江等邻近地区,1930年后更是远渡重洋,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迪拜、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19年,李新贤参加了由国务院侨办主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迪拜营,前往迪拜开展五华提线木偶教学。李新贤表示,“在半个月时间里面,面对那些新的那个国外的那些学生啊,你要让他学点东西,这个需要动一下脑筋的。”在训练过程中,李新贤会记下悟性较好的学生,闭营的时候挑选这批学生进行排练,最终完成汇报演出。通过亲身学习和表演的方式,让华人子弟及一部分外国孩子了解五华提线木偶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木偶剧团的表演剧目通常是《水漫金山》《化子进城》《大闹天宫》等传统剧目,近年来新增了如《北京的金山上》等现代剧目,2020年创编的红色木偶剧《沙家浜·智斗》更是入选了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小剧场作品展演剧节目,成为全梅州市唯一入选的项目。如今,木偶传习所仍奔走在展演一线,进乡镇、进社区,在周边进行公益性演出。

创新传统节目引木偶“挥毫”

2012年,五华木偶剧团转制为国家一类事业单位“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在此之前,五华木偶剧团是国家二类事业单位,属于差额拨款。因此,剧团经常需要到各地演出以获得部分收入。然而,微薄的工资难以满足剧团成员的生计,为了养家糊口,成员们纷纷离开了剧团。表演人员流失,导致了一些较为大型的传统剧目无法演出。这让李新贤意识到了要想传承好五华木偶戏,就要创新节目,提升知名度,打开市场。于是在2000年,他通过反复的研究、练习,终于使之前空有书写动作的木偶得以真正“挥毫泼墨”,创编出新的节目《提线木偶书法》,更在第五届国际木偶节中一鸣惊人,进一步打响了五华提线木偶的知名度。而创新研究出这样的一个节目,背后是李新贤辛苦的付出。

五华木偶形体高大,在结构上几乎完全仿照了人体的构造,四肢关节均系以丝线,线点错综复杂,如人体骨骼经脉各处贯通,灵动自如,能人之所能,能人所不能。一具木偶一般由14根线控制,分别在头、背、胸、手、脚处安装线点,便能完成基本动作。而要想令木偶能够像人一样写书法,完成蘸墨、提笔、运笔等动作,仅靠原来的构造远远不够。李新贤想到了增加木偶线点、改变原来线点位置的方法,将原来手腕上面的线点改到侧边去了,这样一来,人抓笔的时候,手指一挑,木偶反转,就可以卡到笔里面去了,同时还要控制好手上的力道,才能实现木偶的挥笔自如。

在李新贤一牵一引下,栩栩如生的木偶在纸上挥毫泼墨,动作行云流水,书法矫若惊龙。然而,李新贤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其实他直到现在都不会写书法。为了练好木偶书法,他每天提着三公斤重的木偶练习字体,训练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光是字体便练习了几个月。“也是算有悟性吧,悟性加技术”,李新贤笑着说。

担传承重任开校园木偶班

2018年5月,李新贤从木偶传习所退休,转到五华县非遗保护中心从事相关工作。作为五华提线木偶国家级传承人,也作为五华木偶的第十一代传承人,李新贤始终耕耘在传承事业一线,他积极响应五华县的“传承人传承日活动”,从今年2月22日起到5月23日,每周二到周四定期进校园开展提线木偶的教学工作。在此之前,他也主动联系了五华县第三小学和第一小学,与这两所学校合作开设了木偶表演班,分年级开展教学。李新贤表示,“到学校去传承了,让更多的学生啊,都来了解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能够培养后一辈的那个这个传统文化艺术的那个喜爱,所以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进行去传播。国家也是有这种要求的。”

李新贤坦言,“孩子们真的很用心很用心,毕竟是那个传统手工艺的技术,上手比较难,但现在都慢慢慢慢地都可以表演了。现在他们的表演得很好啊。”

除了在小学开设木偶表演班之外,传习所如今也积极吸收年轻学员,培养五华提线木偶的后继人才。最新招收的一批学员年龄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年龄最大的也仅有23岁,都是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的喜爱而投身于这个行业中来。李新贤表示,“以后五华提线木偶的传承和发展就要靠这批人来继承了。像我们这批人呢,到后年就全部要退休了,就要他们接上来。”

在李新贤看来,对于演员来说,要演好一台木偶戏,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啊,唱腔、念白也要“过得去”。此外,在扮演角色时,更要能够理解角色的内在感情,技术和角色的理解缺一不可。“孩子们就是后辈人了,要靠谱。把技艺练上去,不说那个发扬光大了,最起码该有的东西,他们都懂,就可以传承下来。”谈及五华木偶的传承,李新贤强调,要让年轻一代把该懂的知识都继承下来,然后刻苦训练,“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就不会灭了。”

非遗小科普:

五华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悬丝戏”,是广东梅州的传统戏剧。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已有600 多年历史。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30多条。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则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曲调优美、热烈奔放、动听感人;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剧目有106个,内容非常丰富,剧目有以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传本戏和杂耍戏。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独创了许多奇特的绝技绝艺,是岭南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例证。其影响已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表演剧目或在内地被拍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或由香港摄制成电影舞台艺术片,甚至法国也拍了电影纪录片,随之饮誉港澳、东南亚及欧洲。

2006年5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8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广东省九个稀有剧种之一。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写 南都·湾财社记者 许琨 实习生 林雪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