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食物可能暗藏“毒素”,却是餐桌上的常客,希望你可以安全避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生命活动的供能源泉,但也有一句话叫“病从口入”,所以食物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细菌繁殖加快、食物更易变质,一些常见的食物若不小心吃错,很可能出现“上吐下泻医院一日游”,严重的可能还会危及生命!
泡发过久的木耳
黑木耳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它不仅营养价值高,含有蛋白质、钙、铁、磷、纤维素、胶质、多糖等营养素,而且不论是凉拌还是小炒都非常美味。不过,久泡的木耳却可能产生一种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
它可是个狠角色:
案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3月29日,浙江杭州一位王大妈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食用后1小时王大妈出现腹痛等症状,但并没放在心上。
次日早晨便出现昏厥,家人发现后迅速将其送医救治。经检查,王大妈肝肾功能恶化,需进行肾脏透析,经医护人员抢救,好不容易脱离生命危险。
1 米酵菌酸毒性强,无特效药
①极耐高温、难溶于水。食物一旦被污染,120℃ 下处理1小时仍可保持毒性。
②毒性强。人体摄入后,初期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呕血、血尿甚至休克昏迷,同时肝、肾、脑等各个脏器都会有所损坏。
由于没有特效解毒药物,中毒后只能通过血液净化、抗毒抗菌来治疗,因此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患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2 这些食物储存不当也危险
除了久泡的木耳,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糍粑、醋凉粉、河粉、粿条、湿米粉等)若储存不当,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小贴士:发酵的米面食品、淀粉食品放置的时间不要过长;银耳、木耳等食材可以冷藏泡发,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一旦发现有异味,立即扔掉。
没炒熟的四季豆、扁豆
四季豆、扁豆等豆类现在都大量上市了,但若未煮熟,可能会存在危险——在《向往的生活》中,宋丹丹和黄老师就曾因午间食用了没煮熟的豆角,半夜上吐下泻。
1 豆类未煮熟,可能会引起中毒
豆类食物若未煮熟,其中含有皂素和植物凝集素等有害物质,尤其豆角两头、茎部含量最多,相对而言毒性也就更大,误食会让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慌、胸闷出汗、四肢麻木等症状。
2 掐去茎丝+煮熟,食用更放心
处理这些豆角类时,豆角的两端、边上的茎丝都该去掉,并且炒菜时不要过分贪图脆嫩的口感,应该炒到颜色全变、闻着没有明显豆腥味的时候,才出锅。
发苦的瓠子
大家都知道夏季适合吃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清热、降心火。但如果有些蔬菜异常发苦,就要当心了,比如瓠子。
1 葫芦素,毒性强又耐热
瓠子是一种葫芦科的蔬菜,正常情况下它是无毒也不苦的,但由于基因突变、种植环境不佳等原因,它会产生发苦的毒性物质——葫芦素。
研究表明,目前已知的葫芦素有20多种,毒性有强有弱,食用后,可造成上吐下泻、毛发脱落的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严重的则会致死!
而且,葫芦素不同于四季豆的毒性物质,在充分加热后会失活,葫芦素顽固得很,加热并不能改变它们的结构。
2 瓠子发苦,煮熟了也得丢
在这里就提醒您:无论是自家种的还是市场上买来的瓠子,可以切开瓜蒂舔一下,如果有苦味就不要再吃了(稍微舔一下不会危害健康)。
如果是炒熟之后才发现瓠子发苦,不要怕浪费,赶紧倒了不能再吃了。记得盘子也要好好清洗,避免有毒物质残留。
发芽变绿的土豆
正常成熟的土豆中龙葵碱含量极低,对人体无害,而当土豆一旦开始发芽、变绿,就会产生大量龙葵碱,其含量可以达到正常土豆中的50倍。
龙葵碱不仅对肠胃有较强的腐蚀性,还有中枢麻痹和溶血的作用。误食后,可能会有口干发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抽搐等症状。
因此绿皮、没熟、发芽的土豆尽量别吃了,挖去芽眼也不敢保证一定安全。
醉虾、醉蟹、生腌
醉虾、醉蟹是上海及宁波一带的名菜,将活的河虾用酒腌“醉”即可食用;潮汕生腌则不加酒,只需用酱油为底,加入葱姜蒜、辣椒、鱼露、芫荽、麻油等腌制上一阵即可开吃。
但这两种吃法接近于生吃,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如常见的肺吸虫、肝吸虫,可寄生于淡水螺、贝类,以及淡水蟹等中,一旦进入人体,会在各个脏器间游窜,所到之处皆可引起各个脏器的急性炎症,积液、脓肿、出血,甚至穿孔、致癌等。
因此,水产类的最好还是充分加热、做熟吃更安心~
溏心蛋
很多人都喜欢吃溏心蛋、生鸡蛋,认为这种鸡蛋口感嫩、更营养。但专家表示,吃半熟蛋有细菌感染风险。
1 生食蛋,不仅营养低,还可能引起细菌性中毒
鸡蛋壳上有气孔,很可能受到细菌、寄生虫的感染,特别是存放时间较久时。食用生鸡蛋或是半熟蛋时可能引起细菌性中毒,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而且,生鸡蛋营养不如熟蛋。生鸡蛋中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它会阻碍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再者生鸡蛋中有阻碍维生素B7吸收的成分。
如果实在喜欢吃生鸡蛋,可以买无菌蛋。
“食材并无好坏之分”,正常情况下这些食材都可以食用,但要吃对,避开食用误区~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
来源: 广州反邪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