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养心闾」看中医为什么要煲汤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养心闾】专栏,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心血管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看中医为什么要煲汤药?

医学指导/大内科主任 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 林晋海研究生、何伟峰研究生


在广东,很多患者看中医就是为了喝中药。而最近,有一位患者在复诊后问:“上次的中药喝了很有效,但是煲药麻烦、口感苦涩,以后能不能不煲汤药,只吃中成药?”本期专门讨论看中医、煲汤药的问题。


“煲中药”是粤语的通俗讲法,国语多说“煎药”“煮药”,一般指把中药饮片装进锅里并加水煎煮一定时间,之后去渣取汁,即成中药汤剂。中药处方多为汤剂,泛称“汤头”。古代医家为了方便记忆,常把汤头编成歌诀,就叫“汤头歌诀”。


相比丸、散、膏、丹、片、胶囊、滴丸等其他剂型,“煲汤”简单、快捷,可以根据病情灵活加减药味,还能兼顾部分药物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煎法。


从古至今,汤剂始终是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剂型。据不完全统计,中医院的门诊处方中约有50%属于汤剂处方。导师吴伟教授等本院名中医的汤剂处方往往占90%以上。


从“汤”说起

“湯”(简体字为汤)本义指热水。《说文解字》:“湯,熱水也。从水昜聲。”《祕書》:“日月爲易,象陰陽也。”左右结构,左为“水”字部首,右为“上从日象陽,下从月象陰。”(图 1)中医“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象形字的意义上说,以热水煎熬药物的“湯”药也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


图1 “汤”字演变


“汤”也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古人对衣食无忧的向往。我国历史不乏有寒潮、饥荒的记载。气候严寒时,古人往往缺衣少食,挨冻受饿。这时候,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汤,更是现代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菜谱。如,四菜一汤。


汤药治病的起源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以部落形态群居生活,以狩猎及采集植物为生。由于缺乏对各种动、植物的了解,当时的人们进食不加选择。因此,有些人可能会食物中毒,导致呕吐、昏迷甚至死亡。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却“误打误撞”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身体不适得以缓解。


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总结,人们逐渐归纳了对天然动植物药用特性的认识。比如,哪些植物可以食用而且可以治疗病痛,哪些植物有毒、不能食用。矿物类、动物类药物,也是类似这样发明的。自从有了甲骨文及后来的文字记载之后,这些珍贵的经验和知识才得以传承至今。托名神农氏所作的《神农本草经》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就是远古劳动人民试药实践的真实写照。


开创了中国火文明时代、被后世奉为“火祖”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后,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从火的发明,到熟食与中药汤剂应用,推测华夏古文明至少经历了1000-2000年的历史。从夏商周,进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漫长的历史凝练了远古时期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集体智慧结晶。期间诞生的两本医学理论与药学巨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春秋战国之后直至现代中医药学2000多年发展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国医学伴随华夏文明五千年而生中医药确实可以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并称,成为对世界文明有巨大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图 2)


图2 创造远古中医药文明的4位圣人:①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是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②新石器时代·神农,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药学家托其名著有《神农本草经》;③夏·轩辕黄帝,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医家托其名著有《黄帝内经》;④商·伊尹为中医方剂和汤药之祖,著有《汤液经》。


汤剂兼治外感内伤。《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攻其中,砭石针治其外。”《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这就是说,不注重防御风寒、饮食喜肥甘厚味的人群容易得内伤病,应用汤药治疗。这也和当下的情况相符。此外,汤剂也可治疗腠理、肌表的疾患。宋代《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


中药都有哪些剂型?

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的理论医学体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邓老)生前曾指出:“中医学是理论医学,而不是一般的经验医学。它是以人体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应用丰富的象理论、天人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生物信息反馈方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中医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药物特性和临床需要,中药方剂学又衍生了汤、酒、茶、露、丸、散、膏、丹、片等多种剂型。清代·尤乘《寿世青编》:药有宜丸、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中医药进一步发展了小包装饮片、配方颗粒、颗粒、膏方、丸剂、胶囊、片剂等(图 3),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颗粒便于携带,免除了煎煮的过程;丸剂、胶囊、片剂服用最是直接、方便;而膏方则可大批制作,免煎煮且能在冰箱较长时间保存。然而,唯有复方饮片煎煮的汤剂最能体现传统中医个体化辨证、精准用药的特点。


图3 常见中药剂型


汤剂有哪些优势?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药,本身包含荡涤病邪、调节阴阳之含义。作为应用最广、最多的剂型,汤剂具有多种独特优势。(图 4)


图4 煲中药


1.起效迅速。汤剂直接以药液作用,因此起效最快。《千金要方》:“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


2.药效保证。汤剂由中药材直接煎煮而来,可保证有效的药物浓度,药物有效成份,以保证药力,同时有助于吸收。


3.随证加减。汤剂须现煎现服,处方可动态调整,因而可以根据辨病、辨证结果灵活加减,实现病证结合、方证相宜。例如,同是解肌发表,《伤寒论》根据症状的不同,创设有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桂枝类方。


4.简便易行。汤剂以清水煎煮为主,往往无需其他特别加工步骤,普通家庭就可以实施完成,相对简单。


5.就地取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地区独有的草药及道地药材价格低廉而屡获良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大多仅用于汤剂煎煮,未见于其他剂型,如五指毛桃、毛冬青、火炭母、白花蛇舌草、人字草、广陈皮、化橘红、春砂仁、九节茶、独脚金等。


现代中医多混合应用剂型

中药虽有汤、丸、散、膏、丹等不同剂型,但它们治病救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汤剂优势多多,却有煎煮不便、不易保存携带、药量大、药味苦的弊端。相比之下,片、丸、胶囊等组成固定,功效、适应证不变,但便于携带,可长期保存,同时服药体验较好,尤其适宜快节奏、赶时间的现代人。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互补。现代中医也往往根据患者需求,或是单用,或是多种剂型混用,以方便患者。


中药汤剂是否可以与西药同时服用?

根据现有认识,中医药与西药尽管有从理论、组成到机制的巨大差异,但如应用得当,两者可并行不悖,协同互补。如由本院团队发起、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以协同增效;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心烦、口干等症状,且能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长,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与西药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之处。因此,具体药物是否可以同服、如何同服,应听从医师指导完成医疗决策


以心血管病治疗为例,建议一般降压西药在早上空腹顿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抗凝药(如华法林)、他汀类药物睡前服。中药汤剂可以在白天任何时段服用,或两餐之间服用,以免影响进餐。我们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即使把汤药与西药同时服用,对一般西药的药效发挥没有太大的影响。当然,在中西药同时服用是否对药效产生影响还需做深入的药学研究。


煲药烦,怎么办?

汤剂煎煮麻烦、口感苦涩一直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尤其是上班族。在这种情况下,颗粒制剂应运而生。其方便携带、保存、服用的特性更是赢得了许多青年人的青睐。然而,颗粒剂无法替代汤剂。颗粒剂中的各味中药分开存放,使用时则一起以热水冲泡相加,省略了中药在煎煮时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过程,与煎煮复方不一样,不利于协同增效。同时,颗粒制剂无法实现先煎、后下、武火急煎、文火久煎、烊化、焙干打粉冲服、破壁粉碎等特殊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效的发挥。


汤剂无法被颗粒剂替代,是不是就只能自己煎煮呢?其实,当前许多医院已开展代煎+配送的服务(图 5),亦不失为一种选择。在自行煎药时,则可以选用“定时养生中药壶”等一步到位。针对药味苦、口感差的问题,更是可以酌加红枣、桂圆肉、蜂蜜等改善口味。在口服中药汤剂之后,可以含服九制陈皮、话梅、葡萄干等。关于如何艺术煎药,请看下期推文分解。


图5 本院药房常规开展中药代煎服务。(左)煎药房;(右)中药汤剂药液现代化打包机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安排:周一、四上午(门诊南楼岭南名医门诊4楼7室),周三下午(门诊楼4楼5室)。


温馨提示


编辑:刘庆钧

复核:郑小英、杨艳
责编:钟天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