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当代散文|元宵佳节话元宵

 

文/吴仲尧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在华夏大地已经“闹”了几千年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元宵节的“闹”首先表现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极为铺张的场面上,赏灯、猜谜、舞龙、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娱乐表演可谓丰富多彩。

其实,元宵节的“闹”还应该体现在饮食上,中国传统节日对饮食颇为讲究,总要想方设法弄出点什么花招,来烘托浓浓的节日气氛,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也不例外,精神上愉悦了,也该顾及一下肚子,享受一下口福,元宵就成了应景美食,吃元宵理所当然成为“闹”元宵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有漂浮物,居然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品,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楚昭王大悦,欣然食之,味道鲜美,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元宵之名却始于隋朝。传说公元610年正月十五晚上,隋炀帝在洛阳搭台歌舞与民同乐,并用汤中撒糖的实心圆子,赐给臣下和歌姬作点心,因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一直沿用至今。

元宵节吃元宵,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当时,元宵通常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枣泥、核桃仁等为馅,可汤煮、油炸、蒸食,流派纷呈,风味各异,有团圆美满之寓意。

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圆。据说民国初期,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元宵”与“袁消”谐音,不吉利,遂下令将元宵改成汤圆。当然,改为汤圆,袁世凯依然没有逃脱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我们江浙一带,习惯上叫元宵为汤圆,是一种糯米粉食,常用芝麻、豆沙、红糖、猪油等做馅子,外形洁白滚圆,与十五圆月遥相对应。又“元”与“圆”同音,所以,家家户户在元宵节阖家聚餐,团团圆圆吃元宵,象征一家人其乐融融,和睦幸福。

毋庸置疑,小小一颗元宵,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憧憬,更是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写下了大量赞美元宵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淘洗像珍珠一样晶莹的江米,这样做出来的马家元宵,定是香甜可口、绵糯美味,读来令人神往,依稀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临近元宵,电视上做汤圆的广告目不暇接,超市里的速冻汤圆也是琳琅满目。如今,许多家庭主妇再也不愿意劳神费力地自制元宵了,想吃就去超市里买,便捷又实惠。是夜,我也吃着从超市里买来的元宵,脑海里却时时浮现出小时候母亲系着围裙,站在灶头旁聚精会神地包元宵,而我猴急地望着锅里沸水中滚动的元宵馋涎欲滴的情景。咀嚼着甜甜糯糯的元宵,咂舌回味,我总觉得其味道远远没有母亲包的那么浓郁,那么纯真,让人眷恋和怀想。

元宵佳节是春节的延续,是春天的开始,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元宵甜蜜的同时,尽情享受太平盛世的祥和,心情舒畅地过好每一天。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