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线的忠诚卫士 “呼吸”的生命绿洲——南华附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卓越医疗服务的启示

 

■ 彭国军 吴雅敏 付立明 张欣馨

前 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强调,要深入总结三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在这场不平凡的战斗中,湖南各地、各行各业共克时艰,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逆风前行,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提供了有益借鉴。

南华附二医院外景。

3月14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湖南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与培育项目评估工作方案》,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这是继2020年获评“全国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2021年获批“全国PCCM专修基地”、2022年获批“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后,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攀登新的医学高峰。

“年年登高年年高”的背后,离不开不懈探索、硬核实力,离不开科学统筹、精准施策,离不开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

三年多来,面对延宕反复的疫情形势,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以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置顶”的坚定,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坚决,以“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笃行,以“医者仁心、追求卓越”的初心,以“胸怀苍生、兼济天下”的情怀,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远见,提供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卓越医疗服务的“南华附二样本”,是“疫”线上淬火成钢的忠诚卫士,守护广大呼吸与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绿洲。

启示一:下好党建引领“质量棋”

普通人“阳”了,可以去医院看病,可以请假休息。医务人员“阳”了怎么办?

“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每个人都是战士,‘医’然坚守岗位,书写了衡阳抗疫‘尖刀连’的故事。”这是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给出的答案。

“作为科室带头人和一名党员,我不能倒下,我要给团队树立好榜样,更要鼓舞团队与病毒决战”——

谭小武是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科室主任。每天深入病房“打头阵”,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看门诊时,只要有病人等着,就一直看诊,直到极限,日诊量高达300余人次;需要会诊时,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随叫随到,科室日会诊量超过100余例。

南华附二新冠阳性病区护士在处理医嘱。

“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也是一名党员,再难再苦都不能退缩”——

陈伟是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科室副主任医师。2022年12月24日,科室要成立一个危重症新病区。她临危受命,带领6名医务人员立即前往,并快速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当天下午,便已做好收治患者的充分准备;第二天上午,该病区的35个床位就全部收满。

“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马上给我做心肺复苏,我还有很多病人要救治呢”——

席云祝是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的主治医师。2022年12月29日,尽管发烧超过39℃、浑身疼痛,但当有一名大咯血重症患者需要手术时,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为其手术,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患者转危为安。但他从手术台上下来时,全身湿透虚脱,直接瘫倒在地。

“没事,我还能坚持”——

唐萍是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的护士。尽管连续数日发烧又吃不下东西,但她仍像个“没事人”一样坚守在岗位上,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用心照料每一位病人。病人身体不适,她尽力帮助;病人情绪焦躁,她耐心安抚,2022年12月15日,因高热惊厥晕倒在病房里。当她醒来后,心里牵挂的还是工作……

不止他们,在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还有一群这样危难之处炼党性、关键时刻勇担当的医务人员。

作为湖南省医学会副主委单位、衡阳市医学会呼吸病专业学会主委单位,在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前,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就拥有140余张床位,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病种最全面、业务最繁忙的呼吸科室。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新十条”发布后,作为衡阳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全市许多患者都往这里来,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科患者激增,护佑生命的担子更重了,科室的医务人员也全都“阳”了,甚至很多人还病倒了。

面对医务团队“减员严重”,不少人建议将该科室原有的三层楼病区关掉一层楼,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压力。但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一直在坚持,笃行不怠。该科室主任谭小武更是在工作群里坚决地表态:“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如果一关了之,那谁来保护病人?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不但不能关停,还要增加病区。”

逆风前行,只因心中敬佑。决定新开病区的当天下午,该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到位,做好了收治患者的充分准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感动的瞬间,成为衡阳这个冬天最美的风景,也让衡阳有了抢救危重病人、提高治愈率的“定海神针”——

他们管理科室病人、完成全院会诊、坐门诊收治病人,身兼数职;他们一边打点滴,一边为病人写医嘱;他们废寝忘食,忙到凌晨三四时吃晚饭是常态;他们夜以继日,每天坚持到了全身疼痛、讲不出话才休息……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每个人都是战士,用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家国情怀、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是他们的群像,也是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缩影。

不仅如此,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们都义无反顾、奋勇向前,特别识大体、顾大局,从而屡建奇功。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这样的医者群像是如何塑造的?

“就是凝心聚力抓党建。”南华附二医院党委书记李国庆一语中的:“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全力以赴、尽善尽美。”作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理事、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委员、著名的消化系统疾病专家,李国庆深知作为一名医者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也深知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他表示,必须始终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紧扣“高质量”这个关键,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才能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引领医务人员“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为此,南华附二医院的党建工作牵住了高质量“牛鼻子”,彰显了“医院有活力、医务人员当先锋、群众得实惠”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党的全面领导是最大的组织保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

又如,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工作的“指南针”和“指挥棒”,坚持将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廉洁行医事关群众就医获得感,深入推进“清廉医院”建设,让廉洁之风深入人心。

再如,坚持把党建写在衡阳大地上,近一年来,先后走进12个乡镇开展义诊活动和医疗帮扶,累计服务群众达4000余人次;创新推行“党建+医联体”模式,让全市各医疗机构共享医疗资源,无缝连接就诊路径……

“在党的旗帜引领下,科室的党员发挥了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也促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急难险重前冲锋陷阵、热忱奉献,将卓越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确保了患者‘应收尽治’,兜住了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也挺起了科室发展的精神脊梁。”谈起医院党建工作的引领效能,谭小武深有感触。

启示二:打好资源整合“组合拳”

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例,一类是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另一类是免疫功能缺陷。而在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医务人员面对的,大多是这样的患者。

“本来以为不行了,没想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

91岁的李爷爷,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史。入院时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合并重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在旦夕。谭小武带领团队为其开展紧急支气管镜下吸痰并肺泡灌洗、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翻身拍背等周密的治疗,得以转危为安。

“谢谢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80岁的唐爷爷,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入院时双肺已变成“白肺”,氧饱和度只有83%,属于严重的呼吸衰竭,生命垂危。陈伟带领团队为其开展呼吸机支持、抗病毒治疗、抗炎免疫支持治疗,抗心衰、医用振动排痰、营养支持和抗凝等全方位救治后,顺利出院。

“谭医生,我是来向你报喜的,我现在身体蛮好,感谢你们妙手回春”——

今年1月29日,84岁的唐爷爷给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科一区护士长谭建华打来电话致谢。一个多月前,唐爷爷“阳”了后,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伴氧饱不佳,谭建华带领团队为其进行了连续30天、每天14个小时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未发生并发症……

在患者数量激增、病情复杂的情况下,诊疗“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科是如何做到的?

“最大限度用好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场地资源是关键所在。”南华附二医院院长刘文捷表示。

作为国家创伤中心常务委员、中国心血管麻醉学会血液保护分会常务委员、心血管麻醉专家,刘文捷深谙团队协作、统筹整合医疗资源之道。

他告诉我们,救治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把全部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每个环节中,牢牢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站在“解决病人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上,来统筹配置资源、动员力量、做好保障。

医院精锐组成专家团进行会诊交流。(本版图片由南华附二医院提供)

如何用好人力资源?做好呼吸与危重症科医务人员的“集中”“分散”和“关心关爱”——

第一个“集中”是“医疗技术集中”。由呼吸与危重症科、重症科、急诊科专家组成新冠肺炎诊疗专家团队,进行普通会诊、多学科会诊和多学科巡查,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第二个“集中”是“专家智慧集中”。由呼吸与危重症科、重症科、儿科专家分片包干若干个普通新冠病房,每天进行巡诊、指导、查房和救治培训,如有疑问及时向医院新冠诊断专家组请示,保证救治的同质化。

第一个“分散”是让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散出去”。由一名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牵头,带领多名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成立医疗组,将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分散到医院各个科室,确保每个科室都有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实行全院“一张床”。

第二个“分散”是让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走出去”。派出呼吸与危重症科专家到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华新医院和各县市区人民医院等进行巡诊指导,构建全市救治“共同体”,让各医院的新冠患者享受到跟南华附二类似的治疗措施及效果,助力其扩容增能,让患者实现“家门口”就医,有效缓解了救治压力。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拿出“真金白银”,捧出“真情实意”。

医院出台了《进一步关心关爱职工十条举措》,从为医务人员新增休息室、免费提供工作餐、水果、心理疏导、予以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倾斜,为其家属发放新冠预防治疗方剂、提供门诊加班就诊服务、住院保障等10个方面,全方位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如何统筹好场地资源?开创性建立“全阳性病房”和成立“亚重症病区”——

一边,在衡阳市率先建立首个“全阳性病房”。将所有的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收治,成为衡阳市重症床位数最高的医院,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远超国家规定4%标准。此举得到省、市卫健委的高度认可,在衡阳市大力推广。

一边,在衡阳市率先成立首个“亚重症病区”。于“全阳性病房”和普通病房两者之间成立了“亚重症病区”,在危重患者病情好转但还未达到转入普通病房的情况下,将其转入该病区,加快了重症床位的周转率。

如何用足社会资源?做好稀缺设备资源的优化——

一是扩大数量。通过采购、捐献、赠送等方式,提升了呼吸机、高流量氧疗、畅通器、微量泵等稀缺设备数量。

二是搭建平台。在医院搭建“生命支持类设备共享平台”,把呼吸机等稀缺设备纳入到共享平台,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派,最大程度确保了稀缺设备使用。

三是严格把握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该用的要用,不该用的绝对不用,做到合理使用呼吸机等稀缺设备。

四是加强院感防控。严格做好呼吸机等稀缺设备的院感防控,不仅组织医务人员在治疗间隙进行院感培训,还专门成立了院感督查队,对医务人员既“督”又“培”。

同时,积极适应“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趋势,向外科化和重症领域迈进;推行“大部制”,实行一个大科管理,再分亚专业组,更大程度地用好了医疗资源。

医者,仁道也,智以先、勇以副、仁以成。

从用好院内资源到统筹院外资源,从达己到济人,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秉持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

正是这样的智慧与担当,使其对危重症患者实现了“应收尽治”,让众多“站在悬崖边”的生命成功得到挽救,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推动了学科建设也步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介入手术量居湘南地区第一,呼吸内镜介入三级、四级手术均能开展,是衡阳市最早开展内镜介入手术、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的科室;拥有湘南最早的血管介入团队,为大咯血的患者开通了新的生命通道;在湘南地区率先成立肺间质病多学科诊治团队,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合作拟开展肺移植工作。

启示三:弹好统筹兼顾“协奏曲”

“这个技术真神奇!”

2022年9月12日,10岁的小玉不慎落水,被救起时已神志不清,呈点头样呼吸,心率情况不详。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呼吸机辅助通气处理后,血氧饱和度维持差。转入南华附二医院后,为其开展了ECMO治疗,生命体征很快趋于平稳,转危为安。

ECMO是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最后治疗手段,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南华附二医院目前该项技术的救治数量居全省前列,救治成功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而这,只是该院成功救治疑难重症患者的一个缩影。

“‘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转为‘治’。作为‘主阵地’的医疗机构,关键要提高‘治’的能力水平。”李国庆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直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做到认清‘危’中之需,找准发展之‘机’,进一步提高‘治’的能力水平。”

“我们呼吸与危重症科作为集诊断、治疗、康复、介入手术及科教研于一体的学科,要提高‘治’的能力水平,必须医教研‘三驾马车’齐发力,不仅要实施‘人才强科’战略、提升亚专科能力,还要加强教学科研水平。”李国庆表示。

如何实施“人才强科”战略?

注重培养和引进既有扎实医疗技术,又有很强科研水平,还有教学意识的高质量的全面型人才,并在薪酬待遇、科研经费、科研奖励、住房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专业能力提升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广聚高层次人才,党委书记李国庆更是亲自出面、广纳贤才,仅2022年便一举为该院引进了吴旭博士后等7位全面型的高质量人才。

正是这样叫好的举措,使呼吸与危重症科锻造了一支梯队合理、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现共有医护人员70余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5人,技师6人,所有医师均具有硕士学位。

如何提升亚专科能力?

将医疗和临床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推进基础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向而行,形成合力。

在衡阳市率先开设科研门诊,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坐诊,为医院教职员工“把脉问诊”,解决科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为此,呼吸与危重症科在规模和质量上实现了“双领先”,目前共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及多个专病门诊,建立了肺部肿瘤、呼吸介入、慢性气道疾病、肺血管、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病、呼吸重症、睡眠与康复9个亚专科,现为湘南地区规模最大、收治能力最强、最早发展亚专科的呼吸专科。

在设备和技术上实现了“双一流”,目前拥有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内科胸腔镜、无(有)创呼吸机、冷冻仪、氩气刀、球囊、微波治疗仪、肺功能仪、血气分析仪、睡眠呼吸障碍监测仪等大批先进设备;能成熟开展支气管镜下常规活检、刷检、肺泡灌洗,TBLB、TBNA、气管支架置入术,B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内科胸腔镜下活检术等先进技术。

在科研上实现了新的飞跃,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项、省卫健委重大科研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共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4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21部。

如何加强教学水平?

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和社会实践教育,着力培育卓越医学人才。

“新十条”发布后,南华附二临床医学150余名研究生主动放弃返乡,义无反顾地申请到医院临床一线,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病人收治、管理、诊疗方面的工作,并涌现出了彭智、范文涛等一批“抗疫先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乘大势而上,行大道致远。

“呼吸与危重症科向外科化、重症领域迈进,是当下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大趋势。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介入治疗室的规模,增添ECMO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另外,还将开展呼吸康复治疗,引进一批呼吸治疗师,进一步完善呼吸治疗体系架构,为患者提供治疗、康复‘一站式’的医疗服务。”刘文捷说。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肺移植是世界医学界最尖端的技术之一,也是目前治疗肺气肿、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终末期肺病变唯一有效的方法。我们呼吸与危重症科即将在湘南地区率先开展肺移植技术,让有肺脏移植指征的患者不用出衡阳就可以得到救治。”刘文捷表示。

发展的鼓点声声激扬,攀高的步伐更加铿锵。

“我们致力于把最温暖的爱和最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人民群众。”李国庆表示,南华附二将持续加大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建设力度,致力把该学科打造成一个有高度、有广度的学科“高原”,让整个学科亚专科实现齐头并进发展,以最强力量提供最佳保障,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正在聚集,更多的新技术新项目正在酝酿,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形成……南华附二呼吸与危重症科当下有作为,未来更可期!

一线的忠诚卫士 “呼吸”的生命绿洲-----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原载于4月20日《湖南日报》第10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