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那些翻阅字典也不一定看得懂的古代茶器 二

 

之前我们说到,茶仙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器的细致区分,

从风炉到收纳器物的竹制都篮,都一一详尽到道来。

除了品茗雅器,还有关于盛水、滤水、提水的器具,

包括盛茶,洗涤清洁,也有着详细的分工。

用于煎煮的茶饼,用于搅拌的茶末,沏泡的散茶,

所谓见微知著,日常琐事的偏好,

往往承载着精神对事物的注解。

可以说,唐朝起,茶从粗野中解放出来,

借着茶的传道者,陆羽的影响,开始走向理想状态。

本篇,唐茗工坊继续和大家一起溯源古代茶器。

陆羽对于煮茶使用的水质和火候颇有讲究,

他认为山泉水为上,即最适合用于煮茶的。

也因而,分别记载了盛水、滤水和提水的器具,

这是第三类茶器,有水方、滤水囊、瓢、熟盂。

水方,是煮茶时装水的方形木桶。

木桶是先民重要的容器用品,然而很多人都会奇怪,

水桶不都应该圆形的吗。

有趣的是,后世推测,为了方便与涤方、滓(zǐ)方

在尺寸上可以相互叠放,刚好存放于都篮(收纳用)中,

特意把装水的木桶做成方形。[1]

漉水囊,主要是用来过滤净水。

使用生铜铸造骨架,用青篾丝编织的袋子来过滤。

野外的生水杂质虫子非常多,过滤净水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在陆羽的描述中,瓢属于煮饮茶水的二十四器之一,

而后面又有专门供饮茶用的茶碗,因而,瓢被归类为煮茶时舀水的工具。

除此以外,盛水的器具还有熟盂(yú)。

一般煮茶时,茶水沸腾后,会出现沫饽(mò bō),

这是以前茶水的精华,会先盛在熟盂里留着备用。

第四类是盛盐或取盐的器具,有鹾簋(cuó guǐ)和 揭。

鹾簋,又是两个生僻字,先给大家解释下,鹾,事实上指的就是盐。

簋是古代一般带有盖子的圆形盛盘,因而这类器具,特指盛盐的盘子。

而揭,是用来与鹾簋配套使用的,后世推断是竹片类型的小勺子。[2]

这时候又有人问了,茶器为什么要混入装盐的器具呀?

冷知识来了,唐代煮茶喜欢加盐,以达到去苦增甜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在煮茶器中会出现关于盛盐取盐的器具。

我们茶仙在每一个步骤里,可是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的。

第五类是饮茶的器具,以

碗为主。

《茶经》里,关于茶碗的描述,开始讲究美观和实用兼具。

依据茶碗中呈现出的色泽汤色,

陆羽对当时不同地域产出的茶碗作了对比,

此中,他认可的,首选越瓷,

因为青色的茶碗增加了茶汤的嫩绿色泽。

宋明以后,茶人饮茶,不再局限于茶饼,不同的茶汤颜色搭配不同的材质,

衍伸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饮茶用的茶盏美器的追求。

介绍完煮茶品茶的器具,余下的是关于收纳和清洗。

装盛茶具的器具,也分了好几类,有畚(běn)、具列和都篮。

畚,主要用于收纳茶碗,是古人用草绳编织的盛物器具。

而茶碗放在里面,还会用质地柔软的蒲草隔开,

以避免碗与碗之间摩擦受损。

具列和都篮同样也是存放茶具的工具,

区别在于,具列用于陈列茶器,和现在的酒架相似,

是家中日常存放茶器的工具,而都篮类似柜子,不仅

可以存放茶器,还方便携带,是郊游或外出时常用的装盛大容器。

关于洗涤和清洁用的器物,有札、涤方、滓方、巾。

这里的札,是一种刷洗茶具的工具,其形状类似毛笔。

涤方是一种盒状物,与上文提到的水方一起使用,

主要用来盛放洗涤茶具后的污水。

滓方,则是用来收集茶渣等物的小盒子。

巾,顾名思义,是清洁茶具使用的布料了。

至此,《茶经》所提及的二十四器,基本为大家细述了一番。

唐茗工坊深耕传统食养文化,

此番茶器的探源,更像是亲历了厨房里食与器某一品类的前世今生。

法国诗人曾说,

“一片叶子,就足以让我在宇宙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仅仅是茶器历史长河的一个开端,我便深有体会。

参考文献:

[1] 《茶经》唐 陆羽,编者,刘艳春 2016-05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3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