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的发展史,只看这一篇就够了!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相对应的,茶具也花样频出。不过再多的茶具,站C位的毫无疑问,肯定是我们的茶壶,今天就跟大家讲讲这个茶壶.
要说这个壶啊,那历史可久了。久到什么时候呢,话说人类在新石器时期啊……诶别走啊,我长话短说还不行吗!
壶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夏商至秦汉的遗址墓葬中曾出土过各式各样的壶,但那时的壶比较简单、材料多灰陶、黑陶、红陶等。
(图为新石器时代的“几何纹彩陶壶”)
至汉代时,烧瓷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瓷壶也应运而生,造型上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便携和保温,壶开始有了首、柄、盖等附件。还出现了一种鸡首壶,他们把瓷土雕成鸡头装在壶身上,起初为装饰,后来鸡喙杯打通,鸡首壶也成为后世所有酒壶、茶壶壶嘴的原型。
(图为东晋黑釉鸡首壶)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我们所讲的壶并非“茶壶”,而是酒壶。我们都知道,汉代起饮茶之风盛行, 但汉魏六朝的饮茶方式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也是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荼尽具”
《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煎茶,当如煎药,入水煮熬。煮茶,或入冷水煮熬,或入冷水煮至沸腾,或入开水煮至百沸。烹茶则是煮茶、煎茶的统称,三者义近往往混用。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他认为陆羽之前的饮茶方式如同喝菜汤,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引用。这样的饮茶方法肯定是不会用到茶壶,此时壶的发展完全依托于酒。
这种饮茶方法一直持续到了唐代,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末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了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茶法和煎茶法。
煮茶法即将茶叶捣碎,然后倒入瓶子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而煎茶法则为陆羽所创,煎茶法入汤之茶之茶为茶末,而且区别于煮茶的是,煎茶法在水二沸时将茶末放入水中,三沸时即停,而煮茶法需要经过长时间熬煮。
0
(图为唐代茶具)
虽然这种饮茶方法都需要加水熬煮,但可惜的事,茶壶还是没能出现,出现在茶桌上的,依旧是一个粗粗笨笨的小锅。可能有茶友要问了,他们难道就没发现身边的酒壶用来煮茶更好用吗?这个问题问的好,为什么不呢?因为那时的酒壶的造型一般是上下皆窄,中部较粗的造型,比起小锅来更难用。
(图为唐代酒壶)
到了宋朝,饮茶之风达到顶峰,吹生了“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境界,一般提起宋朝的茶,大家的印象都会是奢侈、高雅,实际上,上流社会愈发追求茶道的同时,茶叶也开始“飞入平常百姓家”。喝茶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功能。南宋之后,全国出现了茶馆。茶馆内茶博士煮好了茶,再倒入客人碗中。茶道中的仪典型被完全丢弃,只是为了饮茶。为了便于服务顾客,就不能再采用以前的煮茶方法,茶壶应运而生。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图为宋代提梁壶)
社会上的饮茶之风更促进了制壶业的兴旺。宋代五大名窑都有自己的新品问世,千姿百态的壶型争奇斗艳,壶型也趋于小巧玲珑。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大名鼎鼎的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图为清代紫砂壶)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茶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图为清雍正珐琅彩青山地把壶)
喝茶习惯的改变催生了喝茶工具的诞生,有需求就有创造。茶壶的诞生虽然不起眼,但对于茶本身而言是一个质的转变,茶不再是阶级的象征,转而走向普罗大众。自此,茶摆脱了所谓道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只为茶而茶。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