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耳屎”究竟是啥,能不能挖?显微镜放大1000倍,真酸爽
最近,有朋友问我,耳屎能够经常掏吗?这是一个日常生活里,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就来聊聊。
耳屎是什么?
首先,耳屎是什么?我们可以将耳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耳屎里混合着许多的毛发物,显得很脏很恶心,而当放大到1000倍的时候,耳屎却成了晶体状,看起来有点酸爽。(酸爽:用以表达某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耳屎究竟是什么东西饿?人都会产生三种污垢:眼屎、鼻屎和耳屎。耳屎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医学上又叫耵聍。从物理性状看,耳屎通常呈淡黄色蜡样干片状物质,味苦,不溶于水、酒精或乙醚;从化学分析来看,耳屎含有油、硬脂、脂肪酸、蛋白质和黄色素,还有0.1%的水以及少许白垩和钾、钠等元素。
通常人们的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干的碎屑状的,这是由耳道皮肤里的耵聍腺分泌物与外耳道脱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油耳屎是基因决定的,有的人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黄色、油性粘稠物质,在尚未干燥后就已积满在外道眼里,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专业术语叫油性耵聍。
耳屎有什么作用
其实,我们人每个器官都有一套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应对衰老,损伤,变异,异物入侵等.一些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开启了"自身防御系统",积极抵御敌人的表现,耳屎其实就是耳朵放出的御林军,它实际上可以“捕获”耳道中的灰尘及污垢,防止它们进一步深入耳道,从而帮助我们保持耳朵的清洁,并起到润滑的作用。耳屎还能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若无特殊原因,人体是不会发生耳朵发炎症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耵聍对某些细菌起到明显的杀伤效果。
耳屎对外耳道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防止微生物、灰尘、异物等进入耳内,其特殊味道会让很多昆虫不敢靠近,故很少有小虫爬入耳朵的现象;耳内保持少量的耳屎,能够减缓声波对鼓膜的冲击,保护耳朵受损。
我们的耳朵有着自我清洁的能力。耳道内的细胞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它们是可以迁移的。在耳道这个小小的“死胡同”,皮肤新陈代谢所脱落下来死细胞和腺体分泌物形成的耳屎,会随着迁移运动而被带向外耳道口。生活中像咀嚼和聊天这种能带动下巴运动的行为,也能促进这一过程。新鲜耳屎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 水份挥发后就会变干,随着我们人体的运动大部分就自行掉落到体外。
专家发现,这种自我清洁过程只会偶尔“发生故障”,造成耳垢堆积并阻塞耳道。根据统计数据,十分之一的孩子会受“故障”的影响,成年人的概率则为二十分之一,对于老人来说,“故障”几率可能大一些,达到超过三分之一,此时则需要求助医生将其取出。
为什么不能挖
虽然自我清洁系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但人们常常随手拿起挖耳勺、发卡、火柴棒、棉签等掏耳朵,更是只会造成反效果。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容易引起损伤、感染,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美国耳鼻喉协会的成员赛斯·施瓦茨曾多次警告:“当人们把棉签或者其他‘异物’塞进耳朵后,其实会对耳道内的皮肤造成伤害,从而放任细菌进入,并造成感染等。”
而这样的行为轻者会引起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动作,重者会造成听力下降。经常随意挖耳朵还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难以取出。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还容易把外界霉菌带进耳内,给细菌生长提供温床,引起又湿又痒较难根治的霉菌性外耳道炎。除此之外,还会对外耳道皮肤产生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反而会使得耳屎越来越多。
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有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不仅如此,常掏耳朵还容易把外界霉菌带进耳内,另外,很多人喜欢去采耳,采耳还是要注意,也不要次数过多,因为采耳频繁或者不注意也很容易导致细菌在耳道滋生。
耳屎过多怎么办
总之,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的耳屎很多,最好不要自己掏,尤其是孩子,孩子的外耳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更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老年人也是如此,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把鼓膜都掏破了还没有察觉到。
我们对耳朵进行的清洁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在洗澡后擦拭耳朵的外围,因为洗澡的热水能起到让耳朵放松的作用。
耳屎过多,完全堵塞耳道引起耳闷胀不适,伴听力下降的时候,尽量到医院找医生来处理。一般在耳镜或耳内镜的辅助下,可用镊子或耵聍钩取出;针对坚硬的耳屎,如无法用耵聍钩取出,需要用滴耳药软化耵聍,待软化后冲洗耳道或以吸引器吸出残余的软化耳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4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