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小卖部的那台电话机

 

文 | 尤静静

一说到旧,人的大脑便自动进入回忆模式:妈妈的西湖牌缝纫机、爷爷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有小卖部的那台电话机。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在一些贫穷的小乡村,电话机是很稀有的。稀有到什么程度呢,用沧海一粟来形容最贴切,因为一个村子真的只有一部电话机,除了信件,这是全村唯一的通讯工作具。

我们的小乡村位于浙南边陲的一个偏远小镇上,装电话机的那一天,全村都沸腾了,村口的小卖部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垫着脚尖,伸长脖子往电话亭里瞧,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手里还拿着纸和笔准备记录这台电话机的号码,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用张大妈的话说就是:“咱村里终于有电话机了,赶上好时代了。”

一瞬间,这台电话机成了村里的“新宠”,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岁的幼儿都能把这台电话机的号码倒背如流,茶余饭后人们都会来到郑大爷的小卖部,期待在外亲人来电。林大娘分享了她第一次使用电话机的心得:“那真是太神奇了,就这么一根线连着,我儿子的声音我就听得清清楚楚,比站着村头喊人都要清楚。”

人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小卖部的郑大爷在村中心,扯着嗓子喊:“XXX,来电话了。”只要一听到郑大爷的呼喊,不管是在地里劳作,还是在厨房忙碌,大家都是立马停下手中的活儿,冲到小卖部接听电话。而郑大爷也因此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

因为有了电话机,村子和外界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消息也不再那么闭塞。以往每年放发粮补林补,村里的老人因为不知道具体到账时间,都要往镇上跑空好几次,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来回的车费。第一个搬到镇上住的是林大娘的儿子,每年到了补贴发放的时节,他就往村里来电话,告诉大家补贴已经到账了,可以去信用社取钱了。从那以后,外出的人们就通过这台电话机给村里人传递消息,让村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医疗、入学等各种消息,打开了小乡村的信息之门。

因为有了电话机,村子里的难事麻烦事也渐渐变得不是事。记得有一次,村里犯有老年痴呆症的一位爷爷在山里走丢了,家人焦急万分,村民纷纷出动帮忙寻找,都没有找到人,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镇政府的救援队来到村里。原来在得知人走丢的第一时间,郑大爷就拨通了政府的救援电话。有了救援队的帮忙,很快在村子里的某个山头找到了走丢的老爷爷。郑大爷的那通电话犹如“及时雨”大大缩短了解救时间。

因为有了电话机,村子里的趣事新鲜事也在第一时间广为传播。我上初中那一年,远离了小乡村,住在学校了,每天都特别想家。终于有天忍不住了,拨通了村里的电话号码,电话拿起那一刻,听到郑大爷的声音,喉咙就哽咽了。郑大爷二话不说,跑到村口叫我奶奶“上洪嫂,你孙女在学校哭了,快来接电话。”就这样我因为上学太想家而哭鼻子的事情在村里一下了传开了。多年后,回到小乡村,依然有人笑问我:“现在在外读书还会哭吗?”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甚至 BB 机,大哥大都没有,到了 21 世纪 10 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每家每户机乎都有了自己的手机,接听电话再也不需要跑到小卖部。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旧习惯,旧念想,村里的电话机俨然已经成了许多人的老朋友,老人们最喜欢还是到小卖部听电话机响起的“叮铃”声。

梁实秋说:“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小卖部的那台电话机的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小乡村的发展变迁,在村民们眼里,它不仅仅是一台电话机,更是人们的情感寄托,牵伴着亲情、友情、爱情,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故事,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来源:中国金融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泰顺农商银行)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5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