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缴获毛毯3000条,89师政委却下令:全都剪掉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直,原名王汉清,1916年出生,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人。1929 年参加革命,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抗美援朝初期,王直担任的是第9兵团第26军第89师政委,师长是余光茂。
当时,前线吃紧,王直所在部队的调动也很紧张,因为那次行动比较仓促,战士们只有很少的时间进行准备,只携带了少量的基本物资和武器。
队伍越是靠近东北地区,气温就越低,原本穿着正好的衣物已经不足以抵抗严寒了,王直这时候才意识到,部队抗美援朝的第一关并不是敌人,而是酷寒。
王直表示,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有诸多不利因素,其中主要就有四点。
第一点就是“异国作战”,环境不熟悉,地形不熟悉,关键是语言也不相通,这是战士们此前从来都没有尝试过的作战方式。
第二点就是太过仓促,不光是物资准备不够充分,战士们也都没有思想准备,另外,后勤也是一大难题。
第三点就是作战的对象,这次的对手不同以往,而是拥有着世界一流装备的美国军队,而且美国还有着制海权和制空权,装备方面是我军根本不能比拟的。
第四点就是后勤保障问题,这次是出国作战,后勤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要比国内作战有更大的压力,后面的战斗中也正好印证了王直的想法,美军的飞机就把志愿军物资运输的公路、铁路和桥梁作为了重点打击目标。
王直把心里的担忧告诉了师长余光茂,其实余光茂也在担心这个问题,两人一讨论,决定把战士们组织起来,宣传一下防冻知识。
满载志愿军战士的火车来到东北之后,部队进行了暂时的休整,王直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召集指挥员把时间利用起来,抓紧筹集军大衣、棉帽、棉裤和棉手套。
这次的行动很迅速,筹集到了不少御寒装备,但到89军准备出发去朝鲜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只领到了一个棉大衣,甚至还有指挥员和战士根本没领到冬装。
有些人会问了,一个棉大衣还不够吗?确实不够,在89军进入朝鲜时已是寒冬季节,朝鲜北边的山区气温已经来到了零下30度。
而且,相比对躯干来说,四肢和头部才是最容易冻伤的部位,尤其是耳朵和双手,在严寒中,就有不少战士出现了冻伤手脚的情况,严重的甚至还发生了溃烂,失去了战斗能力。
为此,王直下了命令,把一部分棉被做成简易的手套和帽子,这样可以减少冻伤的情况出现,晚上的时候,大家尽量挤一挤,用彼此的体温取暖。
战士们进入朝鲜后不久,89师267团的战士就跟美军陆战一师的第7运输大队来了一场遭遇战。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指战员一声令下,战士们一拥而上,冲向了美军运输车队,这支运输队虽然也是美军,但相比于正规军,火力还是要差很多,整体的战斗力也不算强。
志愿军三下五除二就把美军运输队给打得落荒而逃,连物资都没顾得上带走,最后这批美军的物资被志愿军抢占。
不得不说,美军的后勤物资确实“给力”,267团战士们在清点战利品时,就发现了美军的3000多条毛毯。
当267团战士们缴获毛毯的消息传到王直耳朵里后,王直顿时产生了一个想法:
“我立刻想到,军毯可以解决部队战士手脚御寒的燃眉之急,就把想法提出来,但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
为什么会有战士反对呢?原来,当时部队里有规定,凡是缴获的战利品必须得如数上交,如果“占为己有”或者“自行处理”是不符合规定的。另外,也有不少战士表示,这么好的毛毯用来包手脚确实有点可惜了。
但是,在王直心里,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战士们的安全,他力排众议,把这些毛毯剪成小块,然后分发给战士们包手、包脚和包耳朵。
事实证明,王直的选择是正确的,把毛毯做成御寒装备对保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与此同时,部队里也开展了“防寒措施”,在休整时,一部分战士烧热水给其他战士烫脚,有时候班长还会把其他战士的脚放在自己怀里温暖。
在第二次战役中,第9兵团减员4万余人,造成如此大伤亡主要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后勤补给出现问题等原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战斗减员,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冻伤。
战斗报告显示,每个师的冻伤人数基本都在1000多,但是,王直所在的89师仅有400余人,是整个兵团里冻伤人数最少的一个师。
“战役总结时,兵团和军首长得知我师所采取的紧急防冻措施后,一致赞扬第八十九师做得对,做得及时。通过这件事,给我的体会是,政治工作不能说空话,要坚持实事求是。在那样严寒的情况下,保护指战员的体力就是保存战斗力,是第一位的工作。政治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政治工作才有生命力。”
王直将军还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志愿军同朝鲜人民鱼水情深,军民关系好得很,不打仗时,大部分官兵都住在群众家里,就像一家人。”
王直回忆说,在第二次战役时,他和战士们居住在黑水桥群众的家中,部队和群众互相帮衬。
突然有一天,敌军突然对村子发起了空袭,霎时间,炸弹如雨水般袭来,村子瞬间变成了火海。
村子里的人哪见过这样的阵仗,被吓得东躲西藏,就在这时,王直发现不远处的雪地里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那里哇哇大哭,显然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吓到了。
王直看到后,什么也顾不上了,赶紧冲到男孩身边,把孩子抱在怀里,躲到了一个大岩石的下面,空袭结束后,孩子虽然过了很久才缓过神来,但好在没有受到皮外伤。
后来,当小男孩的父母得知救命恩人是志愿军首长王直时,激动地说道:“志愿军同志好。”
“像这样的情况我还遇到过几次,曾抢救过两名儿童和一位老大娘。”
1951年5月,王直接到了通知,要去兵团开会,途中要经过永善里,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地的一所小学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毁了,燃起了熊熊烈火。
王直立即示意停车,带着战士们来到了学校旁,和朝鲜人民一起把大火给扑灭了。
也是在那年,7月份,朝鲜大变天,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暴雨,大雨引起了山洪,那场水灾10年难遇,导致交通停滞,后方供给被中断。
没有了粮草支援,王直只好带领着战士们上山挖野菜,当得知朝鲜群众生活也出现了困难后,王直二话不说出手相助。
志愿军战士们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口粮和罐头都送给了贫困的群众和朝鲜人民军,大家互相帮衬,共同度过困难。
为了促进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友谊,在空闲时间,王直还会去参加当地中学的联欢会,那张照片王直一直都悉心保存着,后来每次拿来看时内心都十分感慨,尤其是看到师生们的笑容时,王直都会想起中朝人民的友谊。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抗美援朝是不可能取胜的,但就是这样困难重重的战争,我军为何会在最后取得胜利呢?在王直看来,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的作战气概是敌军无法比拟的,第二点就是我国有着美帝国主义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
王直是部队里的政委,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是最为了解的,当时的志愿军在装备上差了美军一大截,但我军能凭借着政治优势在精神上战胜敌人:
“这种政治优势就是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导的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编辑:凡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