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方便食品
清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耐饥丸”,做法如下:取半锅糯米,炒到发黄,倒石臼里晾着;再取半锅红枣,蒸熟后去皮去核,倒到石臼里晾着;然后用大杵使劲捣,把石臼里的糯米和红枣捣烂,捣成糊状,再挖出来,团成鸡蛋大小,铺在苇叶上晒干。
清朝人李化楠说,这种耐饥丸最能耐饥,吃一丸,保半天不饿。他在浙江余姚当县令的时候,曾经号召群众趁丰收年多制些耐饥丸储备起来,遇上灾年无粮,可以取出救荒。
明朝有一种方便食品叫“守山粮”,加工起来挺容易,大萝卜洗净,剁掉根须,刮去青皮,摆锅里蒸熟,冷却后倒盆里倒成泥,挖进模子,脱成砖坯摞起来自然风干,然后用来筑墙。
单看原料和做法,这种食品应该叫做“方便萝卜”或者“萝卜砖”。但是清代名医王士雄说,该食品主要是用来防兵防匪——哪天战火一起,全城戒严,居民不能出去采购,等到面缸见底,米屯空仓的时候,可以从墙上凿下来一块砖,扔锅里熬粥喝。此物贵能防守,所以叫“守山粮”。
宋朝有一种方便食物叫“馉饳”,读音跟“骨朵”类似。是一种带馅的食物,做法比水煎跟馄饨要复杂一些;切出来四四方方的面皮,托在手里,搁进去肉馅,对角折起,边缘捏紧,出来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把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合拢到一块,叠压捏紧,成品像花骨朵一样含苞待放,然后再入锅油炸,用签子串起来,这就成了。
《水浒》里武松要给哥哥报仇,拉来街坊做证人,问王婆:“你隔壁是谁?”王婆说:“他家是卖馉饳的。”说明王婆的邻居就是卖这种方便食品的。
还有一种方便食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名叫“餢鍮”,正确读音为“布头”。做起来也不容易,发一大盆面,在案板上搓,搓出来一个巨大的圆环,然后下锅油炸,炸到两面金黄,捞出来控油,挂到墙上,传说给懒汉脖子上挂的饼,大概就是这个了。
遥想当年,南北朝的前辈们驾车上路,车后大概会挂一只炸好的餢鍮,就像今天越野车后的备胎。走到半路饿了就取下来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