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缴获3000条毛毯,政委命令剪碎,战士直呼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在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有这样一幕,令无数观众感动涕零,印象深刻:

在朝鲜长津湖附近的一处高地上,天空飘落着鹅毛大雪,地面的积雪由于过低的温度而冻结成冰。

几位志愿军战士匍匐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早已被冻成了僵硬的冰人,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真实写照远比这更为震撼人心。

而就是在长津湖战役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志愿军战士在一番苦战后缴获了敌军3000多条毛毯,这批刚好可以用于保暖的战利品,却被队伍的政委王直命令剪碎。

那么,这次事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志愿军89师告捷 缴获大量毛毯

在志愿军顺利取得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全面胜利后,美国政府的军事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动,仍然是将占领朝鲜作为第一军事目标。

同时,美军官方声称要对朝鲜战场发动“总攻势”,并计划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全面结束战争。

“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让士兵们过上圣诞节。”

如此猖狂的嚣张气焰,怎能不让人义愤填膺?

11月9日,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组建完成并奉命入朝,负责东部的江界、长津地区的作战任务。

本次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九兵团二十军89师中。

11月中旬,89师全军一路北上,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境内,最终抵达了作战任务指定地区——长津湖一带。

之所以要来到长津湖地区,是因为当时的第九兵团采取的是迂回包围战术。

根据“联合国军”的作战动向,长津湖是“必到”且“必占”的重要军事高地。

因此,提前占领长津湖,做好军事防御,等待敌人到来后实现伏击的重要任务,便交给了89师等部队。

作为先遣部队,占领军事要地是首要任务,但同时,提前了解该地区的各类情况也是主要任务之一。

刚刚来到长津湖地区时,89师就面临了一个严峻的考验,那就是朝鲜北部地区特有的冰雪天气。

对于作战部队而言,天气对战斗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恶劣天气下,战斗的难度也会自然而然的增高。

当时的朝鲜正值寒冬,长津湖一带的所有地区均已被积雪所覆盖,行军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地上的雪已凝结成冰,天上的雪还不断下着。

最高温度零下二十多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让所有人都望而生畏。

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装备万分紧缺。

那时,整个第九兵团的棉被加起来不足两万条,而全军却有着十万余人的兵力。

而且,有许多人因为战事紧急,穿着单衣就来到前线,他们所受到的严寒侵蚀,放在今天简直是难以想象。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89师的战士们毫不畏惧。很快,他们就收到战斗指示:伏击即将抵达长津湖的美军陆战第一师。

恶劣的天气,同样困扰着美军。美军第一师中的一个营队,被任命做先锋部队,急行军至长津湖地区。

在急行军的过程中,营队里的美军不断抱怨:“这么冷的天,枪口都冻住了,还怎么打仗?”

抱怨声此起彼伏,美军的士气也因此跌落了,他们甚至还扬言:“这样的天气,绝不可能有志愿军这么早就抵达长津湖。”

很明显,美军还是低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战斗意志。

11月27日,美军该先锋营刚刚抵达长津湖附近,89师的战士们便集中开火,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志愿军火力全开,面对刺骨的寒风毫无退缩之意,将该先锋营从中间拦腰斩断。

凭借着坚硬不屈的顽强意志,89师取得了快速胜利,首战告捷。

此战,我军俘获美军80余人,军械、军事设备不计其数。最令人激动的是,还缴获了美军的棉质毛毯3000余条。

在那样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本就资源匮乏的志愿军能够获得如此数量的毛毯,无疑是“雪中送炭”了。

然而,当战士们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89师的政委王直却突然下令:将缴获的毛毯剪碎。

此令一出,无数战士们为此感到困惑。

王直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什么要下令将毛毯剪碎呢?

二、从文职到将军 开国少将——王直

王直的名字,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长河中,可能有些鲜为人知。

但在1955年大授勋仪式上,他被授予开国少将的军衔。

1916年,王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的一户贫穷人家。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贫之人最能见到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王直也不例外。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曾看到过地主用皮鞭将农民活活抽晕的残酷场面,这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阴影。

好在王直的家人很重视对他的教育,父母用尽一生的积蓄,供王直上了学堂。

而王直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成绩步步高升,最后获得了免学费的升学名额。

随着知识储备的摄入,王直开始了对社会的反思,他时不时地想起地主阶级、军阀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先进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上逐渐成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战士。

1931年5月,15岁的王直放弃学业,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而他的军旅生涯,其实是从文职开始的。

刚来到军队时,王直担任着独立二团后勤部勤务员的职位。

恰巧后勤部与宣传队在一个院子里工作,因此王直经常能看到宣传队的干事们忙前忙后地画宣传海报。

这引起了王直的好奇,在工作闲时,他也跟着宣传队一起画。

不同的是,宣传队是拿画笔画到纸上,而王直则是拿着树杈子画到地上。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展现出在绘画方面的天赋。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王直获得了在宣传队画画的机会。

当时,宣传队的一名干事刚好被临时调到了其他团部,空出了一个职位,于是便向全团招募,王直则借此机会来宣传队试一试。

这一试不要紧,他的绘画功底令所有人都为之一惊。

从这以后,他便正式被调到宣传队工作。

没过多久,他又被升调至独立第10师政治部宣传队担任宣传队组长一职。

在这期间,他还接受过毛主席的表扬。

1933年3月,王直所在的独立第10师抵达瑞金地区。

在安排好住所后,王直发现住所外的墙上有一大片空白区域,与四周的红墙对比起来显得毫无生机。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墙上画了两幅画。

这两幅画,分别名叫《送郎上前线》和《帝国主义走狗》。

诠释了红军战士和反动派人员之间区别鲜明、截然不同的革命形象,两幅漫画放在一起,颇有振奋人心之奇效。

没过多久,碰巧毛主席经过此处,看到了墙上的画,立刻进到宣传队大院里问:

“门口的画是谁画的?”

王直以为自己闯了祸,低着头回答说:“是我画的。”

谁知毛主席听了大笑道:“画的很好!就算是不认字的同志,也能看懂这画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宣传!”

经毛主席夸奖,王直对于宣传工作更加自信了。在抗日战争前期,他一直担任着宣传工作,表现非常突出。

直到后来,王直调任至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担任政治部副主任、政委职务,自此便开始了他的前线战斗生涯。

在抗日战争后期,王直担任苏南第一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一职,在前线指挥战斗,他的军事天赋也从此涌现出来。

在他的带领下,军队先后赢得了浙西、高淳、天目山等战役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王直又来到华东野战军担任几个师的政委。

率队参加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十几场重要战役,并取得关键性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王直积极响应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最后被选定为第九兵团89师的政委,参加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三、王直命令将毛毯剪碎 战士直呼高明

那么他为什么要下令剪碎志愿军战士所缴获的3000多条毛毯呢?

原来,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因为王直对战况的足够了解。

前面我们提到,第九兵团的志愿军战士们来到朝鲜后,军备物资极为匮乏。

军队中所拥有的棉衣、棉被等御寒物件,远远不能满足数额庞大的志愿军战士日常所需。

而作为先遣部队的89师,情况则更为严重。在行军途中,天上的雪便从未真正停过,降雪量非常大。

这些雪落到战士们身上时,会由于体温将其融化,随后又因为环境低温致使快速结冰。

单是从跨过鸭绿江行军至长津湖的途中,就已经有很多棉衣棉被变得“冷似铁”了,这样的棉质品,显然是不能再使用的。

也因此,89师的军备物资早已经所剩不多。

对于物资紧缺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这突如其来的3000条毛毯,确实是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但问题就出在,这些毛毯根本不够分!

89师资源匮乏需求众多,可毛毯只有3000条,如果一人一条来分,整个师里还有一半多的人压根就分不到。

再加上天气酷寒,毛毯的御寒能力本就有限,让战士们轮流使用,不仅不现实,还起不到实质性的保暖作用,必将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特殊情况,王直也犯了难。这个时候,志愿军战士拿来了其中一条毛毯递给王直。

王直拿着它放在手中,没过一会就感觉到手部暖和了起来。随后,他又把毛毯盖在耳朵上,耳朵也立刻就温热了。

一瞬间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妙招。

这个妙招,就是将这三千多条毛毯全部剪碎!

这里的“剪碎”不是指剪碎后丢弃不使用,而是将它们剪成一块块大小适中的小碎片。

将这些碎片分给战士们,让战士们用来包裹住暴露在空气里的耳朵、手部和脚踝等部位,起到御寒作用。

这一办法,立刻获得了89师其他干部们的高度认同。

于是王直当即下令,将三千多条毛毯剪碎。战士们还不知道情况,对此也非常诧异。

直到这些毛毯全部剪碎,并将碎片分给89师的全部战士后,战士们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王直这一妙招的高明!

其实,这并不是王直第一次想到如此妙招了。

早在89师入朝之前,他就实施过同样的办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志愿军第九兵团入朝之前,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先行集合,那时候的集合地点在沈阳地区。

我国东北的天气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酷寒的程度几乎比肩朝鲜战场了。

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让89师战士们冻得满脸通红,呼吸困难。

这时的军备物资中,当属棉帽、手套最为匮乏,而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募捐的棉被在数量上居多。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棉被数量多,但使用方法局限性大,本质上起不到全面的御寒作用。

那怎么办呢?这时,王直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令战士们将棉被里的棉花拆开掏出了一大部分,并连夜赶制出了一大批军用棉手套和棉帽,大大解决了军备物资匮乏的难题。

从这些也可以看出,王直是一位直面问题并针对解决的好将领。

在剪碎毛毯一事后,89师全员都有了一定的抵御风寒的保障。

在这之后的战斗中,志愿军战士们信心倍增、越战越勇,最终取得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的胜利。

此役中,王直所率的89师面对极端天气,仅冻伤400余名战士,没有一位战士因为极端天气而牺牲,属第九兵团最少,出色完成了入朝首战!

结尾:

当然,89师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战绩,不仅因为那3000条毛毯。

更多的则是取决于王直的远见卓识和指战能力,取决于志愿军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战斗意识。

相比之下,89师是幸运的。

在长津湖战役之中,第九兵团共计伤亡19200余人,其中有4000余名志愿军烈士是因为酷寒而受冻牺牲的。

除这些外,还有28900余人因极寒天气而冻伤,这之中的大多数人,虽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却留下了一生都无法医治的病根。

让我们向可爱的、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7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