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两岁女童被摔海洋球池:你的过激保护,正深深伤害着孩子!

 

带孩子去外面玩,一不留神,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你有怎样的心情?

近日,广西南宁的银女士就遭遇到了一件气愤的事儿:女儿与小朋友发生争执,结果竟被对方妈妈恶意摔进海洋球池,还受了伤。

事情经过大致如此:

12月7日,7个月身孕的银女士带着2岁不到的女儿和保姆来到一家商场的早教中心玩耍。

期间,不知为了什么事,小女孩与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小女孩抬手打了小男孩的头两下。恰巧,这一幕被小男孩妈妈看见,护犊心切的妈妈生气得一把揪起小女孩的肩脖子,顺势头朝下将她摔进了身边的海洋球池。

等银女士听闻动静赶到的时候,这位男孩的妈妈不依不饶,竟声称:“你们家宝宝先打我们家宝宝,我是正当防卫,打你们家宝宝怎么样?”

经医生诊断,银女士的女儿身上有明显的指甲印和皮肤破溃。

于是,银女士选择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原本2个小孩之间的小争执,因为大人的介入,演变成为一场恶性伤害事件:上医院做检查,进警局做笔录,美好的游乐时光,最后却成为孩子的一场梦魇,实在令人唏嘘。

其实,类似的事件还真不少:

事情的起因大多类似,两个孩子玩着玩着不小心有了摩擦,亦或是闹了一些小矛盾,结果孩子还没怎么撕扯,两个大人却已经拳脚相加。孩子吓得当场大哭,大人却浑然不顾,只为出气,大打出手。最后身体受伤不说,情节严重的,甚至还被叫进警局拘留教育。

等冷静下来,再回头看看,那真的只是一件小事,或许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打闹而已。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尚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别人的意见。

因此,孩子与孩子交往,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儿。孩子一方面渴望与小伙伴交往,一方面却又不懂得用怎样正确的方式去沟通,一旦事情发展不如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在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指导下,孩子往往就会采用肢体攻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

这是幼龄阶段孩子的条件反射,他们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在他们的这个年龄阶段,还没有发展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比这次事件中,当工作人员回看监控视频后发现,原来小男孩一直在追着小女孩想跟她玩;小女孩表现出不愿意,却又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小男孩则又不懂如何去表达。

于是,当小男孩试图靠近小女孩,不知是想跟她握个手,还是想去抢她手里的海洋球,结果让小女孩感受到了威胁,情急之下,伸手照着小男孩的头打了两下。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的妈妈看到了儿子被打的一幕,却忽略了儿子去追逐小朋友的过程。如果要论正当防卫,恐怕也是小女孩的举动才算正当防卫吧。妈妈气急之下的这一摔,差点酿成大祸。如果孩子不慎落地,或者碰到尖锐物,这位妈妈恐怕要后悔一辈子了吧!

护犊之心,人皆有之。孩子被欺负,做父母的更委屈,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绝对不是作为成人介入孩子争端中的借口!

无论是谁家的孩子先动的手,那都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家长要做的是去如何妥善处理问题,而不是进一步制造矛盾,以成人的优势去维护自家孩子的利益,甚至用暴力的手段向对方孩子打击报复进行泄愤,从而把一件小事演变成大事,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人身伤害。

这不是爱孩子,恰恰却是在害孩子。父母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在自己的孩子心理植入暴力的种子,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人际沟通与相处。

有一句玩笑话说,“孩子打架不记仇”,前一秒吵得不可开交,后一秒还能是好朋友,而真正过不去的坎的是父母。

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甚至把《孩子吵架大人闹》这一幕搬进了经典漫画《父与子》的创作中。

漫画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当孩子哭着叫来各自的大人之后,毫无悬念,两个男人彼此理论,紧接着就大打出手。孩子作为观众,从一开始各自为营观战,渐渐地两人就凑在了一块,最后,大人打大人的架,孩子却玩孩子的游戏。两个爸爸,都不知道彼此到底在为什么在打架?实在讽刺。

其实,这组漫画抛给大人一个问题:当孩子与孩子发生了矛盾,需要大人去帮助解决吗?

我想起了儿子小的时候,有一个邻居小哥哥,大他半岁。因为住得近,所以两个孩子经常一起玩。

不知从哪天起,奶奶渐渐对邻居家的孩子感到不满意,总说:那小孩,老爱欺负人,不是乖小孩。

原来,两个孩子聚在一起玩的时候,小哥哥看到弟弟手里有他喜欢的玩具,就会强夺过去;儿子抢不过,就会用哭声召唤奶奶,碍着老人家的面子,玩具有时也能如愿以偿回归小主;可是等到奶奶一转身,小哥哥还是会冷不丁推儿子一下,又或者是试图再抢回去……

奶奶心疼孩子,不乐意让儿子再跟“小气”的孩子玩。甚至有一次,因为小朋友的一个推,孩子摔了一跤,额头碰出一个大包,气得奶奶非要找对方的爸妈去理论,硬是被我们拦下。

但是无论怎样,儿子只要遇见了小哥哥,依然会欢天喜地跑过去,跟在小哥哥屁股后面一起玩,一声“哥哥、哥哥”地叫唤。

我曾留意过两个孩子的相处,渐渐地发现,其实孩子之间的争执,事出有因,也全不像奶奶说的一味受欺负。

那一天,小哥哥来家玩,两个小朋友一起高兴地搭积木。一开始还配合得挺好,一个找积木,一个搭上去。

眼看着合作就要出成果,结果俩人闹了不同意见,儿子坚决要拼上去一块三角形当屋顶,小哥哥却坚持要一块梯形的屋顶。两个人谁也不让,谁也不服谁,情急之下,儿子“哗啦”一下推倒了即将完工的城堡。

“你干嘛!”小哥哥很生气,顺势推了一下弟弟。

儿子索性抱过了积木,大声嚷嚷:“这是我的积木!”

“哼,我不跟你玩了!”小哥哥顾自玩起了一旁的雪花片,儿子则一边自己搭积木,一边使劲瞅小哥哥。

可能是一个人觉得没意思吧,没过多久,我就见他抱着一堆积木,跟小哥哥商量:“你一半积木,我一半积木,我们两个一起搭不同的房子比一比吧?”

就这样,两个小朋友又相安无事地玩在了一起。

孩子往往能从父母身上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却不容易在小伙伴手中获得,孩子之间有矛盾有争执,其实是孩子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好机会。在不断尝试中,选择适合两个人相处的方式,努力提高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

每一次的历练,都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协商、学会合作,甚至有时候需要学会妥协。

这些,都将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Stb超级老师》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所谓成长,就是踉踉跄跄中受伤,跌跌撞撞中坚强。

无论父母多么疼爱孩子,多么想保护孩子,他也终须学会成长,学会独立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放手,但父母也要做好这三件事:

1培养孩子“界限感”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为分不清楚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也因此带来各种社交矛盾。

孩子年龄小,加之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更容易让他们陷入“自我中心”的意识中。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界限感,比如“什么才是自己的东西”,比如“如果想玩小朋友的玩具该怎么说怎么做”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练等的方式,引导孩子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明白自己该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2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孩子之间有冲突,家长也不是一味地教孩子认怂,小事学会宽容,有理学会力争,遇上委屈要学会求助,紧急时刻也要学会适当反抗,以求自我保护。

就像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做客《开讲啦》节目时说的那样,家长要教给孩子如何用专业的知识保护好自己,减少发生意外的几率。

3安抚孩子“受伤情绪”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一心向善,就能够达成理解与认同。如果在冲突中遇到不讲理的家长与孩子,明明错在身,却拒绝道歉与认错,那么父母们,就要及时安抚好孩子的受伤情绪。

这个时候,父母的安慰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支撑,让孩子明白,他并不是孤立无助,他也有父母保护。父母只有及时疏导了孩子内心的委屈,孩子也才能判断出,到底谁对谁错,同时也能明白,什么事儿自己不能做。

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家长也不可能做孩子一辈子的风雨保护伞,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锻炼,孩子才能拥有生存的能力。

当我们目送他们远走高飞的身影,也便会多一些欣慰,少一丝担忧。

作者简介:木青 ,80后白羊小妈。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微信又双叒改版啦!为了保证你们及时看到帮妈的文章和每天送出的福利,请将帮妈设为星标哦!方法如下☟☟☟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优质正版绘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9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