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妇幼行业 | 什么组成了这个持续膨胀的40000亿体量市场?

 

导语:伴随生育政策改革,妇幼行业的消费需求井喷增长,在整体市场规模持续膨胀,对于医疗从业者来说,面对妇幼人群,除了消费级医疗市场(儿科、产康、医美等项目),健康管理、成长保健也不可忽视,无论是从业者者还是旁观者,都需要搞清楚妇幼行业的总体脉络,本文概述了妇幼行业的13个子分类支撑体系,明晰行业的增值前景,供医疗同道参考。

本文来源:医耘科技

行业概述

妇幼行业是指面向孕产妇和婴幼儿用户群体,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用、娱、教、医等多方面产品和服务,包含商品制造、零售、教育、生活服务、娱乐、医疗健康等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随着“二胎”政策驱动下二孩比例不断增长,以及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升级,中国妇幼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向好发展。

2019年以来,妇幼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43件,获投金额226亿元,获得资本的持续关注。要想深入解读一个行业,首先要有科学的分类体系。考虑到妇幼行业兼具消费和医疗属性,华医研究院在深度行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5大板块、13个子行业的分类体系。

图1 中国妇幼行业分类体系数据来源:华医研究院

我国妇幼行业历经30年发展

多重因素驱动,规模直奔4万亿

回顾我国妇幼行业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爆发期、整合期。

起步期(1990-1999年):

中国妇幼行业从1990年开始起步发展,育儿理念萌芽于此。在这个阶段,国外妇幼品牌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消费者接触到奶粉、纸尿裤等消费类产品,但消费者覆盖范围有限;

发展期(2000-2010年):

国内外产品品牌和品类逐渐丰富,妇幼零售渠道不断扩张。妇幼线下渠道扩展到妇幼店、便利店、商超等,妇幼社区和电商类线上平台开始涌现。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爆发期(2011-2018年):

妇幼线上线下消费百花齐放,妇幼服务初具规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淘宝、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和宝宝树、妈妈网等妇幼垂直电商平台开始野蛮生长。妇幼店形成连锁规模,成为线下消费最主要的渠道。受益于消费需求升级及多方面政策鼓励,早教、妇幼医疗健康等妇幼服务细分领域开始起步发展,初具规模。并购成为行业主基调,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整合期(2019年-至今):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疫情重塑妇幼企业竞争模式。疫情影响下妇幼线下场景需求下降,线上亲子教育与医疗健康需求提升,但流量变现能力待重估。疫情之后,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成为头部商家的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整合,妇幼各细分领域打造自身竞争壁垒。

图2 妇幼行业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华医研究院

2010-2019年,随着80、90后一代进入生育高峰期,叠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与用户群体消费意识提升,我国妇幼行业市场规模快速提升。根据智研咨询数据预测,中国妇幼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万亿增长到2019年的3.6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7%,到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万亿。

图3 中国2014-2019年妇幼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华医研究院

妇幼产品服务种类繁多,体系庞杂

细分领域可达40个

妇幼行业的产品、服务多样,各有其发展特点。从宏观角度而言,妇幼行业是一个长尾市场,存在着一系列并不饥饿却细分不断的细分消费市场。依据商品性质,妇幼行业可以分为妇幼产品和妇幼服务两类。依据消费人群,妇幼行业可以分为孕产妇和婴幼儿两类。

其中,孕产妇产品包括护理用品、化妆品、食品、服饰等;婴幼儿产品包括食品、衣物、消耗品(如奶粉、纸尿裤、玩具)、医疗产品(如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电子设备);孕产妇服务包括辅助生殖、产前诊断、美容美体、产后康复、分娩胎教等;婴幼儿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教育、娱乐、金融(如保险)、丽人等。

图4 妇幼市场主要品类 数据来源:华医研究院

妇幼产业链上游基本稳定

中游发展加速,总体集中度低

按照传统的分析方法,可将妇幼行业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分析。妇幼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为妇幼产品,中游为妇幼服务与妇幼渠道,下游为消费者。

上游格局稳定,部分产品渗透率带动市场空间扩大

从行业格局来看,妇幼产品行业呈现明显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细分产业分裂但竞争格局都相对稳定,参与者众多但市场较为分散,尚未出现能形成垄断优势的龙头企业。按市场概况可 以将妇幼产品大致分为四块:

❶婴儿食品、纸尿裤、喂养等刚需用品领域格局稳定,海外品牌占据主要市场:诸如婴儿食品、纸尿裤、喂养用品等领域集中度与渗透率双高,竞争格局稳定,2016年婴儿用品、纸尿裤的CR5已经达到44%、64.1%。从市场供给来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高,海外品牌占据了主要市场。比如在奶粉领域,根据天猫双十一奶粉TOP20品牌榜单,海外品牌仍为主流,中国奶粉头部企业飞鹤仅排在第三位。

图5 天猫双十一奶粉TOP20品牌榜单

数据来源:妇幼研究院,华医研究院

❷ 童装、童鞋、玩具等领域格局分散,集中度存在上升空间: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9年我国童装、童鞋市场规模分别为2391亿元、621亿元,2014-2019年童装、童鞋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3.48%、7.59%,其中中童、大童增长速度最快,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分别为4235亿、950亿,增长空间较为广阔。从竞争格局来看,2014-2019年中国童装行业CR5由6.8%增长至11.5%,尚未形成头部垄断的竞争格局,预计未来行业集中度会逐步提升,非品牌会逐步被淘汰。

图6 中国2014-2024年童装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Euromonitor,华医研究院

图7 中国2014-2019年童装市场CR5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华医研究院

❸洗护用品与医疗保健用品等领域竞争白热化,新生势力快速崛起:洗护用品与医疗保健行业属于渗透率高但集中度低的领域,老牌玩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激烈。随着消费群体对产品的价值追求提高,未来高端市场会不断增长。

❹安全椅、婴儿车/床等领域基于渗透率提升未来成长可观:诸如安全椅、婴儿车/床等领域渗透率对标海外相对较低,存在上涨空间。尤其是安全椅领域,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的意识提升以及行业政策的推动,渗透率有望进一步上升,未来成长可观。

▌中游多数细分领域尚未形成行业壁垒,仅部分领域获得资本青睐

整个妇幼服务行业目前尚属于初创期,相对成形的业态诸如月子中心、早教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等基于渗透率与集中度提升,长期来看存在机会,还未成形的辅助生殖、产后康复等领域存在探索空间。

根据2019年与2020年上半年投融资金额分布,在妇幼中游,早幼教目前最为热门,其次便是妇幼医疗健康、妇幼孕产护理服务、社交电商。

图8 2019-2020 H1 妇幼投融资金额分布

数据来源:IT桔子,华医研究院

未来重点关注医疗属性

辅助生殖与专业产后康复需求旺盛

在2019年与2020年妇幼服务融资中,与孕产妇相关的妇幼服务开始受到资本关注。随着妈妈经济崛起,孕产妇相关产品与服务消费需求旺盛,产后康复与辅助生殖渐受关注。而产后康复与辅助生殖这两个领域目前都尚未成形,资本仍在观望。本文拟对这两个初创领域进行简要的介绍。

辅助生殖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及其衍生技术两大类,其中IVF是市场上的主要技术。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厂商为生物医药、基金检测、干细胞技术等领域,中游为各类经销代理商,下游为综合医院、民营医院等辅助生殖服务商,其中上游生物医药与下游医疗服务门槛最高。

辅助生殖是一个强政策属性的行业,政策与市场供给密切相关。辅助生殖上游的器械耗材和技术几乎都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新晋厂商生存空间较小。辅助生殖下游服务商目前是采取牌照管理的方式,牌照是辅助生殖机构建立的根本。辅助生殖机构必须分别获得AID、AIH、常规IVF-ET、透过ICSI进行IVF及PGD/PGS,申请难度依次提升。

截至2019年,获得牌照开展辅助生殖的医疗机构有517家,民营辅助生殖机构占比10%,5项技术牌照全提供的有44家,占比8.5%。从竞争格局来看,根据锦欣生殖招股书,2018年辅助生殖医疗机构CR10和CR20分别为26%和36%,市场份额前五中仅锦欣生殖是民营机构。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4-2018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从140亿增长到252亿,2018年中国约有4780万对不育夫妇,当中仅有56.8万对夫妇接受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仅为7%,到2023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96亿元,渗透率提升到9.2%,复合增速14.5%为全球最高。

目前辅助生殖的市场规模高于市场供给量,但是市场面上大部分辅助生殖机构业务均不饱和。除开牌照因素,医生资源、运营能力也是辅助生殖机构获客的核心竞争优势。

图9 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锦欣生殖招股书,华医研究院

产后康复是指女性产后的体型恢复、子宫恢复、骨骼恢复和心理恢复,主要有盆底肌修复、骨盆修复、乳腺疏通及腹直肌修复。产后康复产业链上游是医疗设备厂商,如伟思、麦澜德,中游是互联网妇幼健康管理平台,如壹零医,下游是医疗服务提供商,如骄阳兰多。

随着80、90后人群迈入孕产期,其稳定增长的可支配消费能力和市场个性消费刚需,以及港台日韩欧美的产后康复先进理念和技术输入,产后康复近10年快速发展,2010-2016年我国产后康复产业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40%。

从市场供给来看,我国妇幼保健服务机构数量超过4000家,其中月子会所数量在3000家以上,成为产后康复的主要商业载体之一。月子中心主要以妇幼护理为主,并不要求医疗专业资质,更符合“养”的概念,归类为“医”的产后康复机构数量极其有限。

整体而言,产后康复行业目前处在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集中度低,缺乏有效的政策管理。由于我国女性的与国外产后运动康复的理念不同,产后康复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标准和模式。未来,随着产后康复的标准建立与技术提升,以及我国女性产后康复的意识转变,医疗专业产后康复必将代替传统月子形式,成为普惠性专业产后康复的基本和主流消费模式。

//来源:医耘科技 作者:张春梅

//编辑:天相(Drscoolest014)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