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的秘密:几千元的黄花梨木床变身180万
央视财经(记者 于溪 吕振华)穿越了百年千年,那些历史留下的印痕,我们最容易见到的,恐怕就是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别致的古建筑。现如今,沉淀在它们身上独特的传统文化正在引发人们的兴趣,并且还焕发出了新的价值,生发出新的市场。
一.故宫变得“萌萌哒”
“老佛爷专用”朝珠耳机、印有“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萌萌哒”雍正行乐图周历,从2014年秋天开始,故宫小卖部突然火爆起来,眼前这些带有故宫独特文化的创意产品让人们爱不释手。就连网上的“故宫淘宝”店里,很多商品都卖断了货。
曾经不起眼的“小卖部”正开始创造新的价值,2013年故宫的门票收入7亿元,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额达到6亿多,2014年更是突破了9亿元。古老的紫禁城一改“高冷”姿态,变成了90后、00后口中“萌萌哒”故宫。
文化创意产品的热销是故宫在互联网时代将古老和现代相融合的新尝试,也是故宫博物院即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前的一次市场测试。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日子,五年后紫禁城还将迎来它600岁的生日。
目前紫禁城开放的区域,只占紫禁城的52%,今年夏天故宫就将开放西部区域,将开放面积扩大到65%。西部区域比较神秘,过去90年来从来没有开放过。故宫西部区域里名气最大的慈宁宫,它常出现在影视剧里,今年夏天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故宫的大修,将在2020年全部结束。已经修复完毕的午门和雁翅楼将在今年举办万寿庆典,修缮后的多个区域,未来都可以作为展厅承接来自全球的艺术品展览,故宫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区,而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上一个重要角色。
二. 绝技走出高墙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令全世界瞩目,古建修复市场一下子红火了起来。2008年当年古建市场投资达到三亿多,随着国家对古建文物市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后,古建投入这几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政府投资达十个亿左右。
目前,古建修复的利润在8%左右,而新建的建筑只有3%-5%。不过,修复极为耗时耗资,比如恭王府修复的主体工程就耗资1亿零500万。
虽然利润可观,但随着修复需求增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些工程规定的交工时间只有一两年,而木质建筑对木材的使用极其讲究,木材往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要晾晒风干。工期短,如果现采现用,就会影响修复后古建筑的寿命,将下一次修复的日期缩短。与些同时,一些古建修复企业还发现,市场化找来的工程队,有的工人只盖过现代化大楼,甚至原来只种过地,完全没有修复的经验。
怎么把手艺和绝技传下去,古法怎么延续,曾经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在现在还能否行得通?很多人也都在尝试。
王振英师傅18岁进故宫学习木器修复。故宫里39000件旧家具,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待在库房里等待修缮,科技部木器组从故宫建院以来最多的时候曾有14位师傅,但现在,即便算上今天退休的王师傅,也不过7个人。除了3位老师傅,其余4位,都是从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大学生。王师傅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还在尽可能地把绝活、手艺传给年轻人,他要将古老的“鱼鳔做胶”的方法传给徒弟。
将鱼肚,也就是老人们称的“鱼鳔”做成胶,这种做法被中国的木匠们沿用千年,但现在,随着工业胶的普及,打鱼鳔做胶这个手艺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王师傅依然坚持用传统方式。鱼肚要先用水煮,再反复的敲打,六七百元一斤的鱼肚最多能出二两胶,虽然成本高,但这种胶的好处,只有老辈人才知道。
鱼鳔胶黏性大,对文物没有损伤,非常环保,而外边的化学胶则对木头有很大损伤。传统木器修复,核心理念就是用自然的原料,遵照自然规律修复家具。古法修复耗时间费工夫,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文物一旦被工业胶粘合过,损坏之后再修复的可能性就会为零。
老师傅们即将退休,但在故宫的仓库里,却还有上万件木器在等着这个小组修复。今年十月,故宫向公众开放的宫殿区域将再增加13%,要赶在开放前全部修缮完毕,故宫把上百人的修复力量都投入进去,也很难完成。现在这里的一些修复师傅,都是从民间请来的,如今,故宫已经和几个省都建立了合作关系,2014年引进了47位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帮故宫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修缮。
三.民间修复市场火热
高广旭从事家具修复已经十五年了,现在修理厂的工匠都是他从山东,浙江等地请来的,从业经历都在20年以上。工人按件计酬,平均每个月靠修复古家具就能挣到近两万元。古家具修复的费用,最近两年涨得厉害。修复费由木料价格和人工费组成,木料价格随行就市,像是黄花梨的价格这两年就上涨了近三倍,人工费也是翻了一番,而同时,古旧的老家具经过精湛的修复迅速提升了藏品的价值,一件清代黄花梨炕桌,最初买价是7万多元,修复后的价值却达到了70万。一件清中期黄花梨的雕花床,客户买来的时候只花了几千块钱,修复完以后现在已经有人出价180万。
修复能提升藏品的价值,但成本和费的工夫也大。老家具必须用老材料来修,这是修复界的行规。眼下,高广旭要修复一张清代的炕桌,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手头没有一块足够大的黄花梨老料。他决定去一趟江苏南通,寻找合适的木料。
从明代开始,南通就是“苏做”家具重要的产地,古时南通水域交错,商埠云集,这里也成为明清家具重要的集散地,以至于现在,有了大量古家具的遗存。“踩地皮”,是南通当地对回收老家具这个行当的一个叫法。上世纪80年代,就有南通人在江苏、上海等地踩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回收老式家具。大批的古旧家具被运回南通,修复后再次销售,许多人十多年前就开始踩地皮,并因此发了家,买了车置了房。
寻访了四五家,高广旭依然没找到合适的修复材料。为了不白跑一趟,他决定采购一些其他品类的木料带回去,然而,即便是不太名贵的材料,现在的价钱也是水涨船高。南通本地的修复市场日益火爆,大家都在抢好料。修复材料的短缺,已经成为修复行业的大难题。
更多精彩,关注央视财经频道每周六晚21:45《中国财经报道》。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0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