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启蒙究竟是学什么?这是大部分家长都有的疑问
「音乐启蒙」这个词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就像一种“抽象艺术”,看不见摸不着,从胎教到早期的跟着音乐蹦蹦跳跳,在家长们的眼中更多是停留在感受的层面。
在「音乐启蒙」里,孩子究竟“学”到了什么呢?本文中,我们邀请到音乐童年认证教师李欣,为家长们解答何为「音乐启蒙」。
李欣
台湾音乐童年课程讲师
澳洲国际奥尔夫认证教师
首席猫小提琴教程执行主编
英皇DipABRSM演奏文凭
英皇ABRSM师资培训讲师
首席猫全国师资培训讲师
从事儿童音乐教育13年
音乐启蒙≠学音乐
关于音乐启蒙,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认知上的误区,以下是最常见的三个问题:
1、音乐启蒙就是学音乐,孩子没有音乐天赋,为什么要学?
2、学音乐就是个兴趣爱好,没有文化课重要。
3、音乐启蒙不就是让孩子多听儿歌吗?!
针对认知的误区,李欣老师对音乐启蒙的真正意义作了解答:
李欣: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每个孩子天生就喜欢音乐,音乐启蒙其实不是在练音乐、练乐器,而是作为一种媒介,通过音乐,让孩子得到身体的锻炼、语言的拓展等各种能力的提升。
音乐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可以用科学研究来证明的:
2014年西北大学听觉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支持积极体验和有意义的声音参与,对于激发大脑变化非常重要。
该项研究包括6000多名中学生,参加正式器乐或合唱音乐研究的学生,在代数方面表现明显优于同龄人。
斯坦福大学也有关于音乐训练与大脑联系的研究课题,课题得出掌握乐器可改善与语言发展相关领域的大脑处理,并可提高语言和阅读技能。
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也都跟音乐有着不解的缘分。
音乐启蒙抓住音乐的天生优势,通过音乐和律动相结合的课程,启动孩子的智能,为孩子将来身、心、智的成长发育打下基础。
关于听和说以及身体协调的锻炼,李欣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李欣:课程中简单的歌曲就包括了高低音和不同人物、动物的声音,听完之后还会有问答互动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的听觉在做音色上的区分,语言能力也得到相应拓展。
除此之外,还会通过肢体开发律动来锻炼身体协调、手眼协调。
李欣:比如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孩子走路不稳、晕车,或者荡秋千恐高,其实都可以在早期通过身体协调的训练来调整。
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孩子们不需要先认识各种音乐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官直观的感受音乐的音高、节奏、音色、情感等,起到感统训练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身心、认知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不同成长阶段,开发不同的能力
不同年龄对应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孩子的成长节奏,音乐启蒙课程也是分阶段、分重点的开发孩子的各项智能。
李欣:2.5岁正处于孩子的感觉动作期,重点是多听多输入。
我们用亲子的方式,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把歌词和指令输入到孩子的头脑当中,还会一起完成简单的舞蹈和乐器敲击动作。
李欣:3岁之后进入了知觉动作期,课程又会不一样,是建立孩子独立来上课的过程,独立完成一节课,专注力得到提升;
课程中还拓展到了一些认知的内容,比如说看一些具象的图形,然后打出拍子,辨别音高,模仿出不同的声音。还配以肢体的表达,比如看到一种小动物,然后用肢体去表达出来。
然后到了4岁以上,逐步进入认知学习期,除了乐器本身,加入了更多音乐基础的内容,为未来的深层次学习打下基础。
不同于一般早教机构的“音乐启蒙”课,台湾「音乐童年」专注2.5-5.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用更系统化的课程适应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
创造学习氛围,实现高效陪伴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很多的环境让他适应,有的小孩很怕生,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适应的训练,当然这些环境也是要有教学意义的。
李欣老师的女儿小爱也正在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谈到重要性,李欣认为这其实也是给小爱一个学习的情境,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多去输入,输入的越多,未来能够输出的也就越多。
孩子还小,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吃、睡、玩,音乐启蒙就是在玩的氛围中学习。
如果是全职的妈妈,每天能够一直陪伴孩子,带着孩子在各种环境中适应和教导,那自然很好,但不是所有家长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那么就在音乐启蒙的课堂里完成“高效陪伴”吧,给孩子创造高效学习的氛围。
我们相信,无论孩子最后是否会走进专业音乐领域,他们通过音乐提升的全方位智能,才是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首席猫艺术微信公众号:cqyouyue123
进入公众号可以免费领取小提琴/钢琴/舞蹈课程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