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冷!冷!冷!古人的取暖神器,今人的收藏珍品

 

新年临近,温度骤降,

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

北方过冬靠暖气,

南方过冬靠一身正气,

电烤火炉、电热扇、暖宝宝等

层出不穷的取暖神器纷至沓来,

那么,在条件落后的古代,

没有暖气和现代科技支持,

古人都用啥来取暖的呢?

这一期,域鉴就带你认识认识古代人的“取暖设备”~

冬日里,烤火取暖是最基本的途径,但在古代烤火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贫寒人家用土灶烧柴取暖,条件稍好者用泥盆装灶灰取暖,富贵人家则精致考究不少,各式熏炉、手炉、脚炉应有尽有......

古代取暖神器——熏炉

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短短几句诗,就把冬日飞雪的夜晚与朋友围炉对酒的闲适写得活灵活现。

清 无款 斜倚熏笼图横幅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轴》局部

纵129.6厘米 横47.3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诗中的红泥小火炉便是熏笼,在一个装有炭火的泥盆上罩一个竹笼,既可以烤火又可以用来熏香、熏被。

古代取暖神器——手炉

去到室外,即便穿得再暖和,双手还是会被寒风浸透。

既然有了熏炉,怎么会缺了可以暖手的便携手炉?

清 掐丝珐琅手炉

清 画珐琅花卉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

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

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

不愁冻玉棋难捻,且喜元霜笔易持。

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清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时期,人们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

不过大部分手炉有提梁(提柄),古人宽袍大袖,可将手炉放在袖里暖手,随身携带,温暖方便。

清 画珐琅开光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取暖神器——足炉

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汤婆子

古代取暖神器——炭火盆

炭火盆是古代比较通用的取暖方式,上到皇宫贵族,下到黎明百姓,都会使用火盆。

左 清 郎世宁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右 清 佚名 弘历岁朝行乐图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过新年的时候皇帝与众多皇子围炉坐于廊下,其乐融融。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37.5×30.5 cm 故宫博物院藏

四爷也怕冷,边烤火边看书,可不能耽误学习。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 围炉博古

37×31.8cm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认真赏雪的,屋内烤着火盆,窗外是披霜带雪遇寒不凋的翠竹和“万花敢向雪中击,一树独行天下春”的梅树。

宋钱选 西湖吟趣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取暖神器——暖炉、暖椅

古人真的很讲究,室内取暖,就要用上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做工精致华美;民间多用陶土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

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

说的正是这暖炉。

清乾隆 粉彩滕王高阁山水图双耳带盖暖炉

古代暖炉

无论居家还是办公,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诞生了。

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高端技术宅”,他在著作里专门讲诉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

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主人办公,俩家奴在一旁伺候

古代取暖神器——皇宫火炕的高阶地龙

古代皇宫建筑师们为了保证冬天宫殿内的温暖,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简单来说就是运用热空气上升原理,使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火墙的下面挖了一条通道,即“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廊檐下,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气便可顺着夹墙内的火道,温暖整个宫殿。

而且,为了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还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孔排出。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东暖阁

这种火道通往皇上的御床和妃子、贵人的床下,使得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说得就是地龙,这也是故宫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

ps:想要了解更多古玩行业新知识、新资讯,关注“域鉴公众号”,俯仰古今 共鉴时代藏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