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究竟有没有必要贴膜和装保护壳?
新买的手机要不要贴膜?有没有必要顺手再买个手机壳?这应该是智能手机时代最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在2.4英寸的诺基亚时代,给手机贴膜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
不过以苹果为首的智能手机厂商近两年来都在全力让手机变得更轻更薄,记得每次iPhone新机发布的时候,薄了“XX”毫米肯定会成为苹果官方上着重强调的地方。然而无论多么轻薄的手机,在贴上了屏幕贴膜,装上了手机壳之后就变得相对笨重。因此很多网友都调侃:花9.9买一套贴膜+手机壳就可以让乔布斯和蒂姆·库克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还包邮!
一般来说,关于手机是否需要贴膜+后壳的问题,网友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崇尚野性的自由,强调回归原始,裸奔才是对手机设计师的尊重;另一派更加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认为保持手机外观的完整性最重要。
猫眼看数码认为,智能手机是否应该贴膜、装壳,需要通过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目前高端智能手机大多采用的是康宁大猩猩钢化玻璃,这种玻璃最大的特点就是耐磨、防刮、坚固性强,即使是1米左右的高度落地也不会轻易摔碎。苹果iPhone 6S使用的就是康宁大猩猩玻璃的第四代产品。
不过钢化玻璃再坚固,也依然逃脱不了玻璃的范畴,而只要是玻璃就有碎裂的可能。就算是上述的康宁大猩猩第四代钢化玻璃也只能让手机在1米左右的高度下跌落时“不会轻易”摔碎,而不是100%保证摔了不会碎。而正常情况下使用手机的高度都会超过1米。所以一旦失手跌落手机,还是自求多福吧!
再者,康宁大猩猩钢化玻璃的“防刮”、“耐磨”特性也仅仅只是针对于通常会遇到的材质,比如金属、木质材料、塑料等。很多用户觉得屏幕比金属硬就足够了,其实并不然,这里要提到一个叫做“莫氏硬度”的概念。
莫氏硬度将自然界常见的物体按照硬度划分,自然最硬的物体当属金刚石了,可以达到15的莫氏硬度。一般来说莫氏硬度高的物体与莫氏硬度低的物体碰撞摩擦时,硬度低的物体表面就会出现损伤。康宁大猩猩第四代玻璃的莫氏硬度达到6.5到6.8,而一般铁、不锈钢的莫氏硬度只有5.5左右。所以iPhone 6S的屏幕不会被钥匙划出痕迹。
不过从上面的莫氏硬度表中可以看到,有一种叫做“石英”的东东硬度达到了8,远超康宁大猩猩钢化玻璃的硬度。更可怕的是,石英这种物体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几乎随处可见。
上图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呢,这就是石英。事实上石英的体积可大可小,大的就像图中那样,小的甚至如同沙砾一般。然而体积并不会改变石英的硬度,当这种东西和手机屏幕亲密接触之后,就连康宁大猩猩第四代玻璃也爱莫能助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接触类似石英砂这样硬度高的物体,如果不给手机贴膜的话,长期使用下或多或少会在手机屏幕上留下一些划痕,一些用户可能会觉得无所谓,但处女座的应该不能忍。所以你希望在使用手机一两年后屏幕依然完整如新没有划痕的话,选择一张贴膜是必须的,它的作用不是防止跌落时屏幕摔碎,而是隔绝那些硬度比屏幕高的物体。
当然选择手机膜也有很大的学问,一般来说选择贴膜要遵循“透光度越高越好”、“厚度越薄越好”的标准。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一种磨砂膜,看起来很酷炫,但严重影响屏幕透光,往往需要较高的屏幕亮度才能看清楚内容,这样的坏处一来比较费电,二来比较费眼,并不推荐使用。另外现在比较流行是钢化玻璃膜,好的钢化玻璃膜固然可以起到保护屏幕的作用,但一些廉价的钢化玻璃膜实际上并不是钢化玻璃,而是一种类似于塑料的材质,坚固性和透光性都很一般,而且厚度也不达标。所以大家在选择贴膜的时候,最好购买有品质保障的产品,千万不要贪图便宜,那样不仅无法保护手机,也会损伤视力。
接下来说说手机壳,如今大多数手机都是金属材质,很多网友觉得金属就一定坚固耐用,没有使用手机壳的必要。其实不然!前面已经提到,金属的莫氏硬度还不如玻璃,它的柔韧性虽然很强,但极易变形。有过摔机经验的网友应该有体会,金属手机摔过之后,边框很容易出现划痕,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个小坑。
虽然这样的外观瑕疵并不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但一旦手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被售后认为是人为损坏。智能手机售后维修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观察手机表面有没有出现磕碰、摔过的痕迹,一旦被发现手机外观有损伤,手机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可能会被售后认为是用户使用不当造成的,从而拒绝为用户免费保修手机。
另外有一些智能手机使用的双面玻璃材质,比如小米5、锤子T2等。虽然玻璃机身可以让手机看上去更精致,但摔在地上碎裂的可能性也成倍提升。尽管目前国产手机都提供了99元到199元不等的意外险,但相比这样的价格,还不如花更少的钱购入一款合适的手机壳。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壳分为硬壳、软壳、皮套等几种,各有各的好处。不过猫眼看数码认为那种软壳的清水套就足够日常的使用了,因为软壳更加轻薄,透明的材质不会对手机的外观带来太大的影响。而且软壳往往是全覆盖式的,能够全方位的保护手机表面,不慎跌落时还能起到减震的作用。
当然再好的贴膜和手机壳都会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和机身的触摸手感,也会破坏手机本身的设计美感。究竟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使用体验,还是最大程度的避免手机出现损伤?这还是需要用户自己来权衡。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