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青岛纺织全国“亮剑”!即发集团包揽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竞赛前六名

 

人物名片

宫升云

年龄:42岁

身份:即发集团纬编工

每当看到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布料制作成衣服,穿在人们身上,作为一名纺织工人很是自豪。

宫升云在钻研技术。

五一前夕,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纺织行业“日发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在浙江绍兴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全国各地的56名选手入围决赛,青岛市即墨区即发集团的参赛选手一举囊括冠、亚、季军,并创造奇迹包揽大赛前六名。近日,记者走进即发集团纬编工厂,听“织男”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宫升云和同事们,讲述大国工匠精神和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 发布 /

青岛纺织全国“亮剑”

在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来自青岛市即发集团的9名一线技术工人,一路过关斩将杀进总决赛。经过裁判员缜密严谨的评审,即发集团颐和公司宫升云、刘吉峰,即发集团织布厂徐海涛等3名选手获得前三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即发集团颐和公司宋修磊、周家铎、刘明明3名选手获得第四名至第六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颐和公司于林升、隋波、于昌盛分别名列第八、十二、十三名,被授予“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一场全国性行业大比拼,赛出了青岛在纺织行业中的实力。作为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青岛纺织产业凭借着百余年的雄厚实力,已经形成了以即发集团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重塑一条现代化价值链条,通过一代代纺织人的不断努力,呈现出向智能升级,向高端跃迁的美好前景。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一路走来的青岛纺织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创新成为企业领跑全国的巨大内生动力。即发集团作为青岛纺织服装产业链链主企业,之所以能在全国“亮剑”,在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产业文化沉淀和内在的创新驱动引擎。

/ 探访 /

“穿针引线”成亮丽风景

通俗讲,纬编工,就是纺织行业中的织布工人。刚刚获得全国冠军的宫升云,就是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的一名普通纬编工人。五一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这个现代化智能车间内,宫升云等众多“织男”们开始忙碌起来。

两米宽的布面上,2640根针同时工作,一眼就可以发现瑕疵;凭手感摸针,接5个尾纱仅用13秒。这样的细腻动作和灵巧身手并非纺织女工,而是宫升云平时工作的成绩单。宫升云凭着一双“火眼金睛”,参加2022“元首杯”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选拔赛荣获总成绩第一名,被授予“个人优胜奖”荣誉称号;五一前夕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纺织行业“日发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决赛,获得总成绩第一名,从而问鼎第五届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纬编工美其名曰是操纵织机将不同的纱线织成面料。走进偌大的颐和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清脆悦耳的织机轰鸣声,一个个“织男”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他们在织机前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 绝活 /

多年练就“火眼金睛”

从过去的“织女”到如今的“织男”,“织男”俨然成为纺织行业中闪亮的新名词。1999年,年仅19岁的宫升云从青岛纺织工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即墨选择做了一名纬编工。从学徒工开始,宫升云苦练基本功,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下班后仔细推敲琢磨,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从操作两台织机开始,后来七八台也能游刃有余。学徒期满后,车间引进了许多新型的世界先进织机,宫升云由于质量优、产量高、次品少,很快从事更高技术要求的双面提花机、移圈机等机型的操作,并且能熟练掌握各种新机型的操作要领。

“找坏针”是纬编工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宫升云游刃有余的一项“绝活儿”。两米宽的布面上,2640根针同时工作,由于长期摩擦极容易出现问题,而一旦问题发生了就应该立即解决,否则一分钟就会织出一米多长的残品布。不定时地聆听织机声音,不间断地查看织布纹路,宫升云凭借“火眼金睛”和“顺风耳”,将纬编工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经理于波自豪地说: “超人天赋+勤学苦练,练就了宫升云的‘火眼金睛’和‘顺风耳’,通过查看布面和聆听织机声音,可以及时发现瑕疵,快速对应找出坏针,工作效率和成品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

纱线断了,机器会自动停止运行,此时需要纬编工找到断的纱线并接上线头。在纬编工的眼里,“接线头”更是个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宫升云接线头的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接5个尾纱仅用13秒。心灵手巧的宫升云还练出了凭手感摸针的绝活,不同规格的机针大同小异,仅仅相差零点几毫米的细微差距,在他的手里都变得准确无误。处理大圆机“掉布”时,一般纬编工都是用毛刷刷织针的针舌,以使针舌重新光滑能勾住纱线。而宫升云则是发明了一条包装带,穿进一排针的针舌处 ,来回拉扯进行清刷,避免了一根针一根针刷的费时费力。

/ 幕后 /

身上衣都是他们“织”

“纬编工奔跑的姿态练就了‘豹的速度’,矫健的身影每天穿梭在机台前四五万步,步履丈量间展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的过去相比,现在一名纬编工同时可以操作管理5台以上的纬编机,一天下来能织出一吨面料,铺开的长度大约是2000米,这个产量较20年前大幅度提高。把枯燥的工作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提起宫升云,培养出四届全国纬编工技能大赛冠军的徐孝硅感触颇深。

“每当看到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布料制作成衣服,穿在人们身上,作为一名纺织工人很是自豪。”宫升云深情地说。20多年间,宫升云将自己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反复解说、反复操作演示,培训的职工有200多人,都已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宫升云先后参与的一种针织圆机网眼编织针结构和网眼面料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研发的一种移圈机用集圈三角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对话 /

把职工当亲人成为企业文化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中,作为全国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何做到“领跑”全国,成为中国行业佼佼者。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经理于波的一番话给了记者很深的启示。

记者:不少技术工人在集团一干就是20多年,如何“留人拴心”?

于波:多年来,集团形成了良好的“把职工当亲人”的文化氛围,在工作、生活和家庭方面关心爱护职工,这种人文生态的企业文化环境,留住了每一名职工的人,拴住了每一名职工的心。

记者:创新驱动是一个产业的内生动力,这方面如何呈现?

于波:集团如今的智能车间,已经走在了全国纺织行业前列。拿颐和公司来说,从车间实践应用中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每年都有。仅去年一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就有10多项。正是这种创新力,使得企业生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记者:将来的纺织产业智能化能达到什么程度?

于波:会达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高度发达,在生产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员参与的工序能够被替代,现在一个人平均能操作5台机器,将来一个人10台、20台甚至更多,用工在减少、质量在提高、产效却在上升。

/ 链接 /

工匠精神闪耀即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范玫苓;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的杨敬双、姜正涛、杨帆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在即发集团,一大批劳模工匠成为职工们的学习榜样。

强大的人才支撑推动着即发集团跨步向前,自主研发的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针织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优秀发明专利,自主研发的“高吸液型壳聚糖纤维”医用材料总体技术要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授予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应用相继攻克了超临界CO2无水染色工艺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等技术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荣获中国纺织联合会专利金奖、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科技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批建设了山东省无水染色技术创新中心。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梁孝鹏 范宝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1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