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龙口凯之糕点:舌尖上的传承 非遗里的香甜年味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育琳 烟台报道
龙口历史文化悠久,秦代时就已置县,自古有“金黄县”之誉,老黄县商贸发达,店铺栉比,就此衍生出了若干响当当的老字号,凯之糕点便是其中之一。但凡吃过凯之糕点的,无不赞叹这个龙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凯之糕点
腊月二十,记者走进位于龙口市东莱街道的凯之糕点店看到,这里已经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店后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糕点,大家各有分工,井然有序,案台上垒着一筐筐成型的糕点,等着送进油锅炸制。
半成品
“进入腊月,我们就开始为新年备货,这是我们最忙的一段时间。”凯之糕点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腊月后,人们走亲访友,村里定亲和婚宴渐多,对糕点的需求很大,现在工厂进入紧张的备货状态,说着的时候,他的手上还在忙着为前来购买的顾客过称。
顾客购买糕点
据了解,龙口凯之糕点历史悠远,在公元1896年也就是光绪22年,创始人唐宗美于现龙口市芦头镇创立“福隆号”糕点厂,在当地广受欢迎长达五十年之久,开启了龙口凯之糕点兴盛的先河。唐宗美的糕点制作技艺传承到第三代,当时的继承人为唐功伟之子唐焕荣,后来唐焕荣将这门技艺传给了其外甥王凯之。上世纪50年代,王凯之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公私合营并成为了当时黄县糕点厂的大师傅,将自己的部分经验、技艺、心得传承发展。2021年,凯之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龙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凯之糕点
如今,凯之糕点已经传承到第六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凯之糕点始终保持地道的原味原香,这股浓浓的家乡味道承载着历代传人对美食文化的追求与历史的交替,它不仅谱写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更与龙口的经济、美食文化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它所具有的历史探索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和面、醒面、炒酥、调馅、和馅、包制、捏制成型、烤炸制作……凯之糕点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艺人纯手工去完成。凯之糕点坚持使用老配方,原材料层层考究和精心选取,用最好的材料做出不变的老味道,无论何时来品尝凯之糕点,都能体味到乡愁中那股浓浓的家的味道、记忆中的那股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黄县老味儿。
制作糕点
近年来,面对西式糕点的冲击,凯之糕点的每一种原料、每一个配方、每一道工序都在坚守中坚持下来,匠心传承。以酥皮糕点的破酥为例,手艺人在制作破酥时需用小擀面杖擀两遍叠两遍,用刀切开,擀皮的技术要求一年的实践经验,要求厚度约牛皮纸的厚度,不可厚也不可薄,切刀时要求如切豆腐似的,一刀切到底,不可滚刀。凯之糕点将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企业的立身之本。
包馅
凯之糕点现主要品种有酥皮月饼、浆皮月饼、点心、蛋糕、沙琪玛、蜜三刀、芝麻球、枣糕、绿豆饼、核桃酥、芝麻酥、糯米条、山楂糕等,香甜可口的糕点,让人从嘴里甜到心里。作为非遗产品,龙口凯之糕点采取传统“前店后厂”的传统模式,由于手工制作工艺复杂,辛苦劳累,目前愿意学习继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龙口凯之糕点不得不考虑下一代传承人的问题,此外,由于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故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出较大改变。
制作流程
如今,凯之糕点的手艺人们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不仅延续了糕点的特色,还创新出盒子酥、酥皮月饼、如意酥、开口笑、麒麟酥、香蕉酥、荷花酥等多个品种。同时,凯之糕点还在销售上面下功夫,根据糕点的用途采用不同的盖戳,婚庆糕点点上红戳,还有喜、寿、福等各种字样,赋予了糕点食用外的附加功能,使凯之糕点成为走亲访友的上好佳品,也成为大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活礼仪、岁时节令的必备食品,使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将那份独特的乡愁味道牢牢的留在人们心中。
糕点包装
像凯之糕点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龙口还有很多。近年来,龙口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挖掘整理保护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性非遗宣传推广工作,连续多年举办非遗展,并在市民文化节、惠民消费季等活动节点上为非遗项目宣传搭台,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全民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并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积极进行技艺创新升级,创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责编:林晓冬
审核:李 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