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趣说月饼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春节是绝对的第一名,能与春节并肩的,非中秋节莫属。因为团圆,也因为美食。

姗姗来迟的月饼——比中秋节晚了一千多年

中秋节为什么必吃月饼?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稍微复杂一点的回答,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如果回答得再复杂一点,热衷神话传说的朋友们还能绘声绘色的讲述“嫦娥奔月”等故事,意在“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也许正是因为神话古老,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月饼是和中秋节相伴相生的产物,它俩的历史都是古老的,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说说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每到中秋节,人们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请注意,这一阶段的祭品里,没有月饼。

那么月饼是怎么占据中秋节的“C位”呢?

月饼的历史其实并不那么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但学术界普遍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这种饼既与祭月无关,又与中秋无关,所以不足取信。

当这一说法被推翻,月饼的诞生史一下子往后推了一千多年。一个流传度极高的传说在唐代诞生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唐玄宗嫌弃由西域传入的“胡饼”不好听,杨贵妃望着月亮,当场脱口而出“月饼”,难听的“胡饼”一下子就进阶为“月饼”。

这个传说靠谱吗?根据一些相关记载,学者们推测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可能始于唐朝,但仅限于宫廷,“杨贵妃命名”这说法更不足信。

目前的史料,“月饼”一词正式出现的文献记录是在宋代,但宋代的“月饼”和“中秋节习俗”无关。两宋之际中秋节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有很详细的记录,喝新酒、吃螃蟹、吃水果、玩月羹,唯独没有吃月饼。

北宋苏轼的诗中有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只是说有一种叫“小饼”的甜点,样子圆圆像月亮,用了酥油和糖来做馅儿。这是一种日常甜点。再往后,南宋《武林旧事》等书中,提到有一种面食叫“月饼”,它是蒸出来的,更像是包子,也是一种日常美食,并不只在中秋节吃。

“月饼”和“中秋节”正式“结盟”,始于明代。

明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万历年间《酌中志》中记载了当时北京皇宫和民间的中秋节,也提到了月饼。寓意团圆的月饼,当时也被叫做“团圆饼”,和西瓜、莲藕等一起,是中秋节亲友之间互相馈赠的标配,也是晚上供月的主要供品。

当时的月饼和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大,甚至能达到“径二尺”,也就是直径66厘米左右。这样大的月饼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这一个大月饼,正是“团圆”之意。

正因如此,在明代早期的时候不称呼其为月饼,而是叫“太饼”。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在《腰仙神隐书》“八月”条中记载:“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

这种大月饼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朝皇宫中,甚至还有数十斤重的大月饼。直到晚清,方便食用的小月饼才开始慢慢流行开来。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月饼”作为一种饼,诞生比中秋节晚了一千多年;“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限定美食、完美搭配,其历史至今不过七百多年。

花样百出的月饼——张家口人挚爱的“麻油饼”

可别小看这七百多年,从饼皮到馅心,月饼完成了美食进阶之路,一举成为“节令点心魁首”,直到今天,商家们依然在绞尽脑汁“研发”新口味、新吃法;消费者们依旧开足马力,哪怕平日里一年都不吃一块点心的人,此时也要买月饼。

早期的月饼,口味真的没有那么丰富,最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实心面饼。随着制作技术的提升和“吃货们”的不懈探索,一些口味讲究的月饼逐渐诞生。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的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这种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类似今天的五仁月饼。

清代曾懿的《中馈录》中特别详细地记载了“酥月饼”的做法,“用上白灰面,一半上甑蒸透,勿见水气,一半生者以猪油合凉水和面,再将蒸熟之面,全以猪油和之。用生油面一团,内包熟油面一小团,以擀面杖擀成茶杯口大,叠成方形,再擀为团,再叠为方形,然后包馅。用饼印印成,上炉炕熟,则得矣。油酥馅则用熟面和糖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则不散矣。”这种家常小月饼,显然也是酥皮果仁馅。《红楼梦》里贾府吃的月饼,基本上也是属于五仁月饼的范畴。

皇宫里,月饼口味更丰富,馅料有蜜饯果脯馅、橙沙馅、枣泥馅、芝麻椒盐馅,确实精致了不少。

时至今日,月饼按产地分有:京式月饼、晋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潮式月饼、苏式月饼等;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按馅心分有:桂花、梅干、五仁、豆沙、玫瑰、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蛋黄等;按饼皮分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

在眼花缭乱的月饼分类中,张家口的麻油月饼有着独特的地位,是数百年来塞外张垣一带中秋节时家家户户必备的永恒经典。

麻油月饼,又称胡麻油月饼,是张家口特色文化的一款月饼,种类颇多,外观独特,口味香甜醇厚。很多老张家口人最难忘却的就是麻油混糖月饼的香、甜、酥、软。

混糖月饼的原料是白面、红糖、白糖和胡麻油,所谓混糖,有“二油糖”和“三油糖”之分,其实就是指和面时白面与糖、油的比例。比如“三油糖”月饼,是指在10斤白面中加入3斤油和3斤糖。

“打月饼”也是张家口人的美好记忆和沿袭至今的风俗。每到离中秋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会有师傅在院子中间搭起一个砖砌的炉子,外面包裹一层泥,高两米左右,长宽1.5米左右。师傅主要负责烤月饼的火候,一般还要雇几个做饼的工人。刚出炉的混糖月饼,颜色焦黄,油香糖香芬芳,外脆里糯。打好的月饼降了温度,存放在陶罐里,再放上两枚红果,过几天取出来吃,饼香中又加了果香,与中秋节成为绝配。虽说没有馅,但那甜润的味道,悠久的清香,成为一代代张家口人不变的挚爱。不管市场上的月饼如何花样翻新,万千张家口人始终忘不了那一口麻油混糖。记者 王宸胤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