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支招幼小衔接如何平稳过渡 “零基础”不等于“零准备”

 

运动协调能力是入学八大品质之一。记者李海曦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丽亚 杨艳萍 余苏晏)又到一年一度升学季,不少幼儿园毕业生的家长除了关注小学新生报名入学信息之外,还特别关心如何进行幼小衔接。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日前,记者带着家长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幼儿园、小学教师,以及研究幼小衔接课题的教育专家,共同为面临幼升小的家长们支招。

家长篇

谈及秋季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许多幼儿园家长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孩子不能适应,有人认为这是出于对未知生活状态的担忧。不过身为“过来人”的小学家长们则认为,在幼升小阶段,给孩子更多心理和习惯上的准备更为重要。

幼儿园家长:

担心孩子“跟不上”伤自尊

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的男孩家长,宸宸妈妈最近有些烦恼:“我儿子是7月底出生的,班上好多孩子都比他高半个头。看着他懵懵懂懂的样子,我特别担心今年上小学他能不能适应。”

有这种顾虑的父母不在少数,有的家长担忧生活能力:上小学后,是否能够自主如厕、自主喝水,有没有规矩意识,会不会上课坐不住,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能否正常社交……有的家长担忧学习能力:孩子不识字,从没接触过拼音,万一跟不上会不会伤了自尊心……

王慧的二宝今年秋季新学期就要上小学了,相比大宝时,她显得更加焦虑。换了新教材,对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量要求都有所提高,对于现在还没有开始做准备的二宝来说,王慧担心他跟不上。“我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跟不上,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那对后面学习的杀伤力是比较大的。”

王慧目前希望对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相关培训,“我并不是要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只是希望能让孩子渐渐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

小学家长:

不“抢跑”的孩子也能迎头赶上

“孩子上学前学过几个月拼音、识字和数学,进入小学后一学期下来,无论有没有提前学,大家水平都一样。”一年级学生家长代先生说,儿子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就学过一些小学知识,也养成了每天回家做作业的习惯,所以刚入学时比较适应。不过,代先生发现,经过老师一学期的教导,班里绝大多数孩子的行为习惯也建立了起来,大家的成绩水平都差不多了。“第一学期期末考,90%的孩子成绩都在95分以上,所以就算‘抢跑’也不会领先多久。”代先生说。

市民胡女士的儿子就读二年级,用她的话来说,孩子是“零基础”入学的。“儿子入学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拼音,只认识不到50个字,基本都是从绘本上学来的,不会加减法,所以入学前我也很焦虑。”胡女士说,孩子刚入学的前两个月,做作业速度慢,尤其是拼音,感觉总也教不会。“当时也请教过老师,老师说一年级关键培养学习习惯,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慢慢就可以跟上。”听了老师的建议,她也安心不少,耐心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辅导孩子。如今孩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有了这次经历,胡女士也认为没有必要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知识,“教育是水到渠成的,到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的事,拔苗助长并不会让孩子跑得更快。”

教师篇

对于幼升小家长担心的问题,昆明市第一幼儿园行政负责人李娅表示,在科学规范的幼儿园,幼小衔接是贯穿孩子三年幼儿园生活的。早在2009年,时任园长的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昆明市名园长培养基地主持人王珏就带领市一幼全体教师,对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做了研究,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累了一定的可行性经验。

幼儿园教师

入学要培养八大品质

李娅介绍,实践证明,幼儿入学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涵盖八个方面: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孩子会分不清数字6和9,分不清拼音p和q等,这说明视知觉能力不足。可以通过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等来提升视知觉能力。

是否集中注意力倾听,直接关系着孩子将来课堂学习的质量。教师、家长说明学习要求之后,可以请幼儿复述自己听到的内容,也可通过游戏来培养,如倾听游戏“看谁听得准”。还可以通过拆字音、找首音相同的字、扩充造句等提升倾听的技能。

李娅说,提高精细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必不可少,因为精细动作发展不好的孩子上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不会用橡皮擦、书写困难等。手指操、涂色、画画、穿珠、手工、堆积木、拼装模型等活动都可以培养精细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的精细化动作发展。

同时,引导幼儿体验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比如走迷宫、找不同、数数、分类、对应、排序等提高数学准备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走、跳、平衡、扔接动作、肌肉动作等提高运动协调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听故事回答问题、组词等提高语言沟通能力,通过学习手指模仿操等游戏形式,锻炼手指灵活性、协调性有助于书写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师

看重孩子自理能力

有人认为幼小衔接的关键工作在小学,所以记者也走访了不少小学一线教师。走访发现,老师们对于刚入学孩子的要求,与家长们的要求出现了明显“失衡”,“家长们的要求太高了”,是不少小学教师的心声。

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导主任段薇,有着21年班主任工作经历。她说每次迎接新生的时候,最看重孩子们的三种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会听话的倾听能力、愿意分享的相处能力。“孩子如果会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打扫卫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会觉得更放心,因为动手能力越强的孩子,往往意味着学习能力也越强。”段薇说。

在幼小衔接中,看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官渡区晓东小学班主任何金莲也不例外,“我比较看重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会洗手,收拾课桌,吃完饭将餐具放回原位,还有跟小朋友相处的表现。”何金莲说,孩子入学后,老师们都会着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听课等学习习惯,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则要靠家长们提前在家做好,才算是为一年级入学做足准备。

也有老师坦言,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对孩子顺利迈进小学是有帮助的,但他们建议,不用通过培训班等去刻意追求多大的识字量,而是依靠亲子阅读来实现。

东华二小语文教师袁野当了19年的班主任,她看重的是孩子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识字量。“部编版的语文教材里有不少群文阅读和立体阅读,看重孩子的识字量,并不是希望孩子去上衔接班,父母可以陪伴孩子阅读,读完之后可以请孩子对故事进行复述,也能较好地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袁野说。

专家篇

幼升小带来六大变化

此前,受昆明市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组长王珏邀请,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起草等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钱志亮来昆,讲述过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解读幼小衔接。

钱志亮表示,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一生中面临的艰难的一次转变。

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生使命从玩、游戏转变为学习。第二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包括校园环境、师生环境、伙伴环境等。第三是学习内容的改变,从游戏中学习变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幼儿园没有考试,而在小学要通过考试进行考核。第四个变化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幼儿园时期孩子更多的就是观察、学习、模仿着去做,上小学之后,必须通过记忆读写计算,通过反复的练习最终获得知识和技能。第五个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园强调教育保育相结合,到了小学更多强调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第六个是孩子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幼儿园时期孩子相对比较轻松,中午睡午觉,回家还能玩儿;而上了小学,生活节奏加快,放学回家要写作业。

种种转变,对于幼年时期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方法篇

父母需帮助孩子做好六项准备

还有5个多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将升入小学,家长要对孩子这个阶段角色转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市一幼副园长、高级教师陈沙江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孩子。

入学心理准备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怎样对待上学,和我要上学了并以此为荣。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到学校参观,感受校园生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古代儿童助学必读的著作,引导孩子正确的奋斗方向。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保持好奇心,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学会合作,学会跟别人分享快乐,学会遵守公共秩序。

生活能力准备

可以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建立任务意识;尝试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整理书桌、打扫房间等,让孩子有自主感;帮助幼儿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学会时间的合理分配与管理。

安全教育准备

游戏安全,及早吩咐孩子课间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接送安全,要事先同孩子约好接送地点,嘱咐孩子家长没来时原地等待,不乱跑,不跟别人走;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孩子不买小摊上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等。特别关照孩子,裤衩和背心覆盖的地方任何人不得冒犯。

习惯和学习品质准备

生活习惯要规律;学习习惯要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与巩固;独立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学会自己收拾书包;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认识钟表,知道时间;认识页码,会翻页,找题号;认识课表;认识班级、男女厕所等。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能够清楚看到行动的目的,并且积极为之努力;还要有自制力,学会排除外力干扰,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家庭学习环境准备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固定的学习地点,重在安静、整洁;准备高度适宜的桌椅,椅子高度以孩子的双脚能平放地面为宜;桌子高度正好在孩子坐下后的心窝高度。让孩子参与进来,选择合适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感受“要上学”的喜悦。

入学小档案准备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学会介绍自己,会写自己的名字、电话号码;记得家庭地址、父母单位、生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入学个人档案,让老师看到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和家校共育的希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