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盖碗晓史17|当代盖碗新变化和盏托起源考

 

随着台湾茶及相关的文化产品不断面世推广,这股兴起自台湾的饮茶新风也逐渐在地域、人文环境等更广阔复杂的大陆由南向北地铺展开来,并不断有细节上的新变化。新形式下不同茶类、不同地区的茶产品和人们的生活、饮茶习惯等,对茶具有了更多的细节要求。当代全球化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古今中外皆可学习,制瓷、制茶工艺都不断因当代人的需求出现新发展。

从盖碗这一品类上看,材质更丰富,尤以玻璃材质的应用更为广泛,造型、装饰手法也更多元,针对不同茶类、不同需求的细分化越来越明显。除了传统造型和工艺之外,新的变化主要在造型上,出现了高底足和高深身形的新造型。审美上既复古又摩登,茶席泡茶法中壶承的流行使得传统二件式盖碗近年来重获青睐,与三件式盖碗共同活跃于茶事活动中。

高底足盖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用盖碗泡茶时以倒扣姿势拿握时防烫。

高深身形盖碗则是大陆茶文化复兴中,茶人和器物职人对盖碗与闻香杯功能的结合,同时也是人们对以香气见长的茶类在冲泡中追香的结果。高深造型不仅聚香,也相对地更发香。

“近三十年来台湾发展出一种双杯品茶的地方特色…双杯,也称对杯,由一高一矮两个杯子组成高的杯子闻香,矮的杯子饮用,充分展现乌龙茶迷人的丰富层次。(《清香流动》)”同样是台湾茶人发明的茶海,又称公道杯,在泡茶时也常替代闻香杯用于闻香。于是后来,闻香杯也逐渐淡出茶席,以公道杯或高深杯型品茗杯代替。

回顾盖碗的演变历程,从盖碗创制之初的碗、盖二件式盖碗,到民国时三件式定式,盏托从出现到变成盖碗的配套部件的历史并不长。盏托自汉代始有,是如何变化发展最终成为三才盖碗茶具的一部分的呢?

盏托的演变

盏托,置茶盏的托盘,又称茶舟、茶托子等,多呈圆形,中间有便于承托而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起而盛行。

考古材料证实盏托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耳杯系酒具之一,《周礼注疏》卷20《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礼,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秋尝冬,裸用彝黄彝,皆有舟。”东汉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东汉既有带单耳杯的青瓷托盘,亦有带双耳杯的托盘,有的出土耳杯中还带有小勺,以备勺酒之用。

汉代石画像中也能找到进食用的托盘,东晋顾恺之《列女图》有明确的杯托和碗托,后20世纪考古陆续发现托的实物,因此托的利用时间至少可以确定在东汉之前,究其原因,可能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为防止食物滑落或杯碗烫手而设计。托的材质早期主要有金属、漆器、石质等。

汉代一般直接将耳杯放在食案上,也有少数例子在杯下承以小盘。但这些小盘内没有嵌纳杯足的托圈,不能把饮器稳定在盘中,与盏托的功用尚不相同。真正的盏托出现于晋代。形制上,盏和托合二为一,称连体盏托或连体托盏;若盏沿有花样,则称连体花口盏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