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人生之路》的编导演员们,能不能长点心呀,不要再祸害年代剧了

 

近期热播的《人生之路》,自开播以来热度不减,观众是一边看一边吐槽,甚至要求停播下架该剧的呼声四起。

为什么观众的反应会这么大?首先,他是打着改编于路遥的《人生》的名头播出的。

《人生》这部小说原载于1982年第三期的《收获》杂志,是路遥先生的成名作。

据路遥先生说:他写《人生》这部小说,反复折腾了三年时间,1979年开始动笔,1981年才最终完成。

这三年,他的创作过程,让他备受煎熬。虽然当时写的第一稿就可以发表。但是,向来严谨的他写完后,反复多次撕毁原稿,因为,他不满意自己写的作品。

路遥

正是因为路遥先生的呕心沥血,对待作品的严谨态度,《人生》一经推出后,便收获好评如潮,还荣获茅盾文学奖,可以说,这部小说在国人心目中有着非凡的地位,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连马云都说过:

“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8年,《人生》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大家对这部小说的剧情与人物,可以说是烂熟于心。

1984年,由吴天明导演,周里京,吴玉芳主演的同名电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百花奖电影节现场,1万多名观众站在雨中观看了这部电影,依然收获到好评如潮。

吴玉芳因为在电影中饰演女主角巧珍,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人生之路》这部电视剧的宣传做得非常好,首席编剧洪靖惠,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

“我改编的原则,尊重原著,接续文脉,尽力凸显原著意图。”

洪靖惠

看编剧说的言之凿凿,很多人开始了追剧之旅,只看了几集,大家就发现这部剧完全披着《人生》的外衣,其实与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它蹭着《人生》的热度,对于高加林、巧珍等诸多人物的命运,融入上海元素进行了续写。

结果适得其反,展现出编剧们“闭门造车”的功底,显露出狗尾续貂的特质。被观众高喊停播下架,是他应有的下场。

如此公然篡改名著,“挂着羊头卖狗肉”。路遥先生如果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大声疾呼:

“那不是我的作品。”

执导该剧的导演阎建钢则说:

改编之后的《人生之路》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本时空的界定,一直把故事空间延展到了今天,我觉得这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个改变,它会让《人生》这部小说与今天的观众更加接近,小说本身也有了一个当代的表达。”

只是编剧与导演却忘了,不管怎样延展与创新,都不要脱离时代背景。

背弃原著作者的初衷,自嗨般的胡编乱造,无异于犯Z。

电视剧一开场,生活在高家沟的男主角高加林与高双星骑着二八大杠的自行车。

两人一个走柏油马路,一个走山沟土路,玩起了飙车,急转弯带着几分漂移,压弯、甩尾甚至从几十米的楼梯上骑下来,最后还把轮胎摔出去……

这番糟蹋自行车的行为,在那个年代简直是暴敛天物,即使是城里条件好的人家,也不可能这么做。

当时的人们都将自行车视若珍宝,大家用红平绒布将自行车的三角梁包了起来。

遇到不好走,沟沟坎坎不平坦的道路,就会舍不得骑,人落地面,然后将自行车扛着走。

回家后,还会把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的,用“车比人都金贵”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而剧中的高家林,飙车后的自行车轮跑掉了也无所谓,简直比“官二代”与“富二代”还要牛,家里肯定有矿。

80年代的自行车,作为三大件家电之一,谁家如果有辆自行车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凭票才能购买自行车,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售价120元。

在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一个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自行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大件”,也是现代人口中的“奢侈品”。

而高家林只是个挣工分的农家子弟,家里人在地里刨食,辛苦几年都买不起一辆自行车。

对来之不易的自行车,这么不爱惜的行为,失去了贫家子弟的特色,完全不能令人信服。

在编剧与主演陈晓这些现代人眼中,自行车不算什么,是唾手可得的物件。

不了解一个时代,贸然篡改时代背景,怎能让人信服,更何况,只有经历过80年代的人,才是最想看《人生之路》的一群人。

林永健在剧中饰演村支书高明楼,当他拿到高加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便动起了歪心思。

他没有给高加林家送去,而是让自己的儿子高双星顶替男主角高加林上大学,这在当年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男主人公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换掉才是最合理的设定。

80年代邮递员送挂号信,必须交由本人签字画押的。

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因为住得偏僻,填写高考报名表的时候,老师会要求他们,留的都是学校里的地址。

邮递员也会将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所在的学校,由班主任老师收着,然后,通知本人前来领取录取通知书。

所有的学生在学校都建有档案,上面都有学生的照片,大学录取学生后,还会向考生所在的学校调取学生的档案。

考上大学报到时,不光要上交录取通知书,还得上交自己的准考证。准考证的照片与档案里的照片是一致的。

异地生还要上交户口迁移证明,意味着考生在当地的户口必须注销,拿着派出所出具的证明,迁到学校上集体户口。

而不是仅凭剧中村支书高明楼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就能轻松解决的,他说:

“你不能叫高双星了,以后你就叫高加林了”,

那个年代,被录取的大学生非常少,他们一旦被录取,所有的吃、喝、住宿、学习用品等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全额负担的。

而农家子弟能考上大学,意味着他的命运完全发生了变化。

不但,跳出了农门,从“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转变成吃商品粮的“公家人”。国家给安排工作,上班后,还是国家干部编制。

一个县城能考上大学的少之又少,不光教育局的领导知道是谁,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也会非常关心的,甚至全县人民都会知道谁家出了大学生。

而剧中也交代过,县城里整整5年没有考上一个大学生,甚至连一个大专生也没有。

正因为这样,新来的秦县长对高考尤为重视,他上任后,第一手抓的就是高考工作。

预考结束后,秦县长还特意和排名前十的学生见面,并亲自出钱给每个学生都买了一个暖水瓶,以示鼓励。

高加林作为农村人,预考取得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秦县长肯定对他印象深刻。

高加林虽然觉得数学考得心里没有底,预考第25名的高双星都能考上大学,自己比他成绩好,怎么可能不怀疑其中的猫腻?至少得去学校问一下,自己考了多少分吧,而不是躺在自家炕上不出门?

如今,好不容易才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是新来的秦县长亲手抓出的成果,并实现了零的突破。

秦县长对自己的政绩,难道会虎头蛇尾,不说接见,至少得关心这位考生到底是谁吧?

县里5年才出了一个大学生,绝对是轰动全县的大新闻。不光县长关心,教育局也会高度重视,学校更得敲锣打鼓了。

而一个教育局的股长,众目睽睽之下,胆敢瞒天过海,这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将全县人的眼睛都蒙上的幼稚行为吗?

而剧中,连老师都不知道高加林考上了大学,这个情节的设定,显然是捏着鼻子哄眼睛,小看观众的智商。

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你觉得在这种层层把关,层层审核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村支书,伙同一个教育局的领导,就能轻而易举地让自己的儿子顶替别人上大学吗?

编剧为了让电视剧更好看,引起大家的共鸣,强加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戏码,真的是全剧的硬伤,简直将观众当傻子。

当然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也发生过,但是,那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后发生的事情了。

《人生之路》的编剧为了将情节写得更加好看,刻意把高支书等人刻画成犯罪分子,又把剧中的其他人指述成思维能力极其低下的人,这简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这个与小说截然不同,不符合社会背景的改动,不光改变了高加林的人生之路。

还让观众怀疑这部电视剧的客观性和严谨程度,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更是难以获得观众共鸣。

关于演员的挑选,最大的败笔就是女主角刘巧珍的扮演者李沁。

小说里写道:

刘立本的三个女儿,都长得像花一样好看”。

书中对巧珍长相的描述,说她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漂亮不必说,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草绿的确良裤子,洗得发白的蓝劳动布上衣,水红的确良衬衣的大翻领翻在外边,使得一张美丽的脸庞显得异常生动。

当时的她,如果找一个公社干部或者是城里上班的工人,都是很容易的事,家里介绍的这些人,她一个都看不中,她只喜欢高加林。

而电视剧中的刘巧珍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可是在剧中她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像一个有文化的老师。

李沁个头小,五官也不算精美,本来就不出众的外貌,无需刻意扮丑。

编导为了让李沁更像农村姑娘,化妆师特意将她皮肤涂黑,但是一口亮晶晶的烤瓷牙,一笑起来与黝黑的皮肤实在是不搭界,简直亮瞎了观众的眼睛。

当时在陕北农村,大家都没有刷牙的习惯。刘巧珍也是与高家林谈恋爱后才开始刷牙的,当时,她刷牙的事,还成为全村人围观的热点。

如今演员的收入高了,刘涛那一口漂亮的烤瓷牙就花费了300多万,也让安烤瓷牙成为风潮。

很明显李沁也安了烤瓷牙,而在八十年代“四环素”牙齿,才是时代赋予大众的特征,刘巧珍这个农村姑娘更不能脱俗。

在剧中,李沁干瘦的身形,雪亮的牙齿,刻意抹黑的脸蛋,让她不光没有姑娘特有的水灵,给人连脸都洗不干净的感觉。

刻意扮丑的农村人设定,更是遭到了观众的诟病。大家不禁感叹,《人生之路》的编导们,你们这是对农村姑娘抱有多么大的误解和偏见啊?

有网友说:

难道农村人就不讲究卫生吗?将脸洗干净有那么难吗?”

这种装扮之下的刘巧珍,完全是对八十年代农村姑娘的误解。

反观电影《人生》中,吴玉芳带来的刘巧珍,更符合人们的审美。

她既有农村姑娘的纯朴气质,丰韵红扑扑的脸蛋,更像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这部电影让吴玉芳成为男人们心中的女神。

李沁虽然敬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有人说,《人生之路》中的刘巧珍,别说高家林不喜欢,估计连农民马栓也看不上吧?

吴玉芳版的刘巧珍,是个肤白貌美、勇敢追求爱情、面对爱人面露羞涩之情的农村姑娘。

李沁版的刘巧珍,不光干瘪黑瘦,一副大大咧咧,疯疯癫癫的神情,根本没有那个时代女人的矜持和内敛气质,更没有一点时代特色。

把女主角刘巧珍的形象祸害成这个样子,既不讨喜,还饱受观众诟病,真不知编导们居心何在。

剧中的刘巧珍,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她会开拖拉机。

她迈腿从前面下车的动作,更像是现代人的作派,看似动作潇洒,其实花招式很假。

《人生之路》中刘巧珍的老爸刘立本是个过日子的好手,家里做着粉条生意,是高家村的第一个买拖拉机的人家。

在剧中,刘巧珍开的拖拉机应该是20马力左右的。

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慢慢有了手扶四轮拖拉机,也只是12马力的。

这种拖拉机(如上图所示)农忙的时候能帮人犁地、打场、种庄稼,农闲的时候,可以外出跑运输,帮人拉砖,拉石头。

1982年,一台手扶拖拉机的售价约为2550至4000元左右,在落后的陕中地区,刘巧珍的这款拖拉机,应该是九十年代之后的款式。

剧中刘巧珍开着空拖拉机满世界乱跑的情景,不但是极大的浪费,实在太不接地气。

七八十年代,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一般人家多为使用煤油灯,一个月打二两油,还得省着用。

在那个化钱得一分一厘计算着用,崇尚节约的年代,蜡烛不但贵,红蜡烛只有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才会使用。

象剧组这样不计成本,在学校开晚会时,遍地放满了红蜡烛,更是不可能的事。

高考誓师前,学校教学楼前挂的横幅都是机打的字样。剧组工作人员可能忘了,在80年代真没几个人见过计算机。

那个年代的横幅,都是用黑色毛笔写在红字上,然后再用别针别到红布上。

而剧中机打的横幅,只能说剧组工作人员太不用心了,明显的失误,真的让人很跳戏。

而且学生高考完撕课本狂欢的场景,是2000年以后发生的事。

80年代废弃的课本,可有大作用的,它即可以卷烟,贴墙皮,糊窗户,还可以在上厕所时,揉一揉擦屁股用。

高支书为儿子办升学宴时喝的啤酒;高家林喝汽水。完全是超时代的产品。

巧珍二姨家饭馆有个保温桶,桶身是墨绿色的,桶盖是灰色的,看上去漂亮又高级,明显不是80年代的产物。

保温桶

戏里老戏骨都说的是方言,年轻演员都说普通话。语言不统一,听着很尴尬。

如今资本控制的演艺圈,演职人员动辄千万的报酬。

有人说:

“导演能这么拍年代剧,已经尽量在想象穷人的生活了。”

闭门造车想象的同时,只求编导们多长点心吧,别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真实”。

(原创不易,严禁抄袭,图片摘自网络,侵权即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