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会过错?老武汉的“年词年语”(三)
【莫过错了年】
“听他的话,你会过错了年”,年也会过错?
从古到今,过大年的时间是有变化的,现在的正月初一和周朝那时候就不一样,而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至于“春节”的叫法,那还是在民国以后才有的,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一般来说,大年是统一的,不会过错的,小年就不大一致了,向有“官三民四王八五” 的说法,或者说,北方小年二十三,南方小年二十四。
“民自为俗”,武汉夹在南北之间,亦南亦北。旧时有个趣说,武昌的衙门多,当官当差的多,过小年要封官印,放年假,早一天放假,早一天快活,所以武昌多数人习惯过二十三。汉阳汉口商贾多,劳民多,过的是腊月二十四,因为多一天生意,多一天劳作,就多赚一天钱。至于那些唱戏的(也就是俗谚中的王八)则要唱“封箱戏”,把他人伺候完了,自己最后只能在二十五的过小年。
【请灶妈(灶马)】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等,正宗封号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人情味的流行神,是天上玉帝派来监视人间和保护人间的“特派大使”,其官职最小,却最亲民,过去家家户户都供有“灶爷、灶妈”。
武汉的灶神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腊月间,除了要祭灶,重新贴上做灶神小条幅“司命灶君”红纸外,最流行的就是“请灶妈”。
“灶妈”也称灶母、灶王奶奶。一到腊月二十几,在大街小巷,就有人边走边喊“请灶妈”。一张黄表纸,上面印有暗红色的灶妈像,五分钱一张,不能说“买”,只能说“请”。卖者多为黄陂人,“妈”,韵母为“a”,黄陂话读成“ie”, “请灶妈”读如“qín、zào、miē”,很有特色。
我小时候听人喊过,听不大真切,问家里大人才知道是这三个字。老人们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正月初四才回,出差十天整,这段时间,其位不能空缺,便由灶妈临时代理主持,因而有“请灶妈”之俗。
有专家认为是“请灶马”,古音“马”“母”同音。
关于“灶君,灶妈”的来历,从古至今,各省各地,诸说不一,大概有四十余种。楚剧连台本戏《郭丁香》是其一,其男主人公叫张万良,是个渣男,虐待和抛弃了贤良妻子郭丁香。张万良遭火灾被烧瞎双眼,财产殆尽,只得乞讨谋生。后遇生活幸福的郭丁香,最终羞愧难当,钻进炉灶而亡,却意外地封成灶王,被他抛弃了的前妻郭丁香也成了“灶妈”。过去,鼓书艺人唱张万良,郭丁香事,也叫“唱灶”。此说在河南、湖北一带流行。
据说灶妈很勤俭,和常人一样居家过日子,自己还养鸡养鸭。老武汉,家用煤炉比较大,带有灶台,像张小桌子,炉膛旁边还有个提供热水的“汤锅”,铸铁做的,上圆下尖,又节能又环保。这种炉子是用木料、砖石、泥土搭建而成,下面往往有许多缝隙,这就成了一些小昆虫的安乐窝,主要有蟑螂、蛐蛐。
蛐蛐,就是灶妈养的鸡子,武汉人因而叫它“灶鸡子”、“土鸡子”,这种蛐蛐色泽灰白,肚子偏大,不能用来打斗玩耍。蟑螂,就是灶妈养的鸭子,因此俗呼“灶妈子”。这两种昆虫是灶妈的宠物,正是她的特许,它们才能在其势力范围内即灶台上活动生存。过去有些老太太,为了讨好灶妈,临睡前,故意在灶上留些残菜剩叶,来喂蛐蛐和灶妈子。
现在有人把蟑螂叫作“小强”,其来由见于一部很长的动画片《熊出没》。
【腊月二十四,高家的过喜事】
这一天还是“高家的”过喜事的日子。这个高家的,不是指姓高的人家,而是民间对老鼠的一种客气称呼,也叫“高大爷”、“高大爹”、“高客”等。武汉人俗呼婚嫁为“过喜事”,腊月二十四,老鼠嫁姑娘。
人们认为老鼠有灵性,很难对付,虽极为厌恶却莫奈它何,一方面想方设法要置它于死地,另一方面又想与之和平共处,很矛盾。说来有趣,还有一个对付老鼠的办法,就是把它“嫁”出去,让它到别人家去横行霸道,于是乎,民间就有了“老鼠嫁女”之传说。
老鼠嫁女,在中国以及中国周边比如越南等处都有流传,但各地认定的时间不一,大概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底之间。
老鼠嫁女之日,不能在家中吵闹,不能做响声太大的事情,如推磨、剁肉等,否则,“人闹我一天,我闹人一年”,干扰了老鼠嫁女,老鼠会整年闹得你家无宁日。
有的人家为了讨好老鼠,还在“嫁女”的当天晚上,在房间角落里为老鼠点上蜡烛,方便其行走。
【贴对子、挂门钱】
对子就是对联,“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对联也是大事。
现在在简单一些,门联是一定要换的,再加上福字,窗花就行了,其他就随意,
旧时讲究多,有门联、堂联、房联、灶联,甚至鸡笼、猪圈、牛舍等,都要贴上吉祥话联,还有其他喜庆笺条等。
门上框还得贴上三条用红纸裁成的“挂钱纸”,其他门贴一条即可,以示来年财源滚滚。
黎锦晖、吴启瑞、李实搜编《中国廿省儿歌集(第一集)》第26页选编了老武汉的一首叙讲时令节俗的童谣。每月10个字,120字,却将全年十二个月的气候特征、重大节日、主要农事以及生活习俗等说得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易于传唱。其中第一句为“正月是新年,家家挂门钱”。
这个“门钱”又叫“挂钱纸、过门笺、门吊子”等。《燕京岁时记》注解:“挂钱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可见,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红纸镂花贴于楣上”,有“三羊开泰”、“福”、“招财进宝”以及其他吉祥图案等,还有在大门缝上贴以“开门迎福,封门纳祥”的封门笺。
现在,“挂门钱”在城里不多见了。
三年守孝,旧俗家中有老人去世,三年之内,过年是不能贴大红对联的,一般为绿色、白色、黄色等,随年更变。内容多与丧情有关,如“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
【打钱纸、醮饭、做新香】
有人说,汉民族是没有统一宗教信仰的,这话对也不对。从表面上看,有人信道,有人信佛,有人信耶稣,信真主,有人什么都不信。然而,从骨子里讲,还是有自己共同的思想理念的,就是“祖先信仰”。
人们崇祖、敬祖、祭祖,笃信先人有灵,能够保佑子孙平安,能够为后代赐福。祖上有德,后人受益,这个就叫“祖荫”。“祖荫”之说让人守规矩,尽孝道,做好事,积阴德,不因自己的罪恶,而祸及子孙。
世事沧桑,几千年来,这种共有的民族理念一直在历史的时空中徘徊,展现,“祭祖、尽孝、积善、怀德,落叶归根”等等,成为人们的共识,哪怕人在他乡异国。
一年之中,祭奠活动有三个高潮,清明节、七月半(中元节),过年,即便是“破四旧、反迷信”最盛之时,春节祭祖还是在民间悄悄地进行着。
钱纸,又叫“往生钱”,是烧给亡人的。像如今这样面值惊人的冥币过去是没有的,人们自己加工。用一叠粗糙的黄纸,在上面打上一排排半月形的钻眼,这就是“打钱纸”。
如果是室外烧纸,需要先用炉灰画上三个大圆圈,这样圈内纸钱就不会被那些“孤父野鬼”抢走。边烧边说话,有叫某某先人过来拿钱的,有祈愿求福的,请祖先保佑某某病体安康,赐福某某发财,让某某考上清华北大等。
旧时,普通人家堂屋里挂有中堂,中堂下面摆有条案,高约一米五左右,名曰“香几(jī)”,香几正中间供有祖宗牌位,香炉碗,贴有红纸“天地国(君)亲师”等。
吃年饭前要祭祖。祖宗牌前焚香燃烛,堂下烧纸磕头作揖,有一套程序,规矩。仪式有繁有简,再简,在武汉坊间,“醮饭”是必不可少的。“醮饭”就是把先人们都请回来一起吃个团圆饭,凡是叫得出名字,辈分的,要一个个的叫,一个个的请。
桌上摆好菜肴,放上三杯酒,三碗饭,每个饭碗中间平放一双筷子。在与先人们一起享用盛宴的同时,也顺便向他们汇报一下情况,谈谈愿景和想法,祈求先人保佑家道兴旺,阖家平安等。
最后再烧纸磕头,撤除饭菜,覆酒于地,开门燃鞭,恭送先人们回銮仙界。
本年去世的老人,是列祖列宗中新加入的被祭祀者,承受新的香火,故名“新香”。主家会在大年初二“做新香”,即摆酒置席答谢于人,这个范围不大,一般限于至亲。
此俗在武汉周边乡村现在还有,城里则少见了。
本文原载彭翔华2019年录音稿《年俗三部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