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懂得:“我不喜欢的,别人也很可能不喜欢”?
如何帮助孩子懂得“我不喜欢的,别人也很可能不喜欢”?
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小班时,有一次,他班里有个平时玩得很好的小玩伴叮当生日,他回来跟我说:“妈妈,我要把我最不喜欢的溜溜球玩具送给他。” “为什么要把最不喜欢的送给别人呢?你不喜欢你的好朋友吗?” “我很喜欢他,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他却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要把最不喜欢的玩具送给他最好的玩伴。
我说:“ 叮当有一个最不喜欢的奥特曼玩具,断了一条腿,平时还被叮当丢在床底的,上面满是灰尘。当你生日时,如果叮当把这个断腿的、并且布满灰尘的玩具送给你,你会不会很难过?”
儿子点头:“会的,我一定会难过得不能睡觉的。”
当孩子尝试思考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情绪,孩子会变得慷概,——这个结论来自2012年匹兹堡大学Celia A. Brownell等人做的一项研究。
研究者发现,当父母要求孩子描述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即使18个月大的宝宝也会相对变得乐意分享和帮助他人。所以,当你家孩子表现出把不喜欢的玩具、把最难吃的食物或最糟糕的朋友送给别人时,父母尝试引导孩子思考对方的感受,能帮助孩子改变看法和做法。当一个孩子越来越习惯在意别人的感受,他们不仅不会再出现把“糟粕”丢给别人的行为,还会因为善解人意而收获他人更多的好感和友谊。
有一朋友热衷当义工,她遇到了一对母女。
有一次,他们带一群妈妈和她们的孩子探望一些贫困孩子。有一位妈妈和女儿带来了一大袋食物,有糖果、饼干和一大箱鸡蛋。大家一开始觉得她们很善心,但当食物送完了,坐车回来的时候,有人赞小女孩很有爱心,小女孩说:“鸡蛋放太久臭了,我们都不想吃。” 小女孩的妈妈慌忙呵斥:“谁让你乱说话的?” 小女孩很委屈:“你昨天跟我说的。”
不少人都感觉很难过,因为他们想到了那些贫困的、大口吃鸡蛋的孩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名言至今受用。当一个孩子养成了把自己嫌弃的东西给别人,一定会影响他人对这个孩子品行的印象,他们可能会被贴上“自私”、“恶毒”、“虚伪”之类的标签。
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个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另一个孩子却很喜欢”的情形,但这是少概率的,因为人性是相似的。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是不受欢迎的,他们可能会被其他孩子排斥,最终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而别人对这些孩子的拒绝,也可能会给这些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据说,孩子们是一个个玻璃杯,父母是工匠,把玻璃杯做成透明的还是黑色的,由工匠们决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