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代替是害不是爱,体验比结果更重要

 

—— 01 ——

隔代教养中一个堪比毒瘤的固着观念就是包办代替,小皇帝小公主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要求都被无条件满足,过度的溺爱,导致在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时期时,更加强化了自我中心意识,增大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发展的可能性,更遏制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有趣的是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宠爱是适度的,在他们看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只要孩子喜欢,随手买个几块钱的小零食,或是十几块钱的小玩具根本不算什么,而在生活中,孩子年纪小很多事情做不好,爷爷奶奶代劳也是应该的。更何况还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孩子察觉不到,大人不把关,出了意外怎么办?

就拿我家来说,前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家里的水果如果放在冰箱里,会接连好几天都纹丝不动,有时甚至会放坏。但我们全家其实都非常喜欢吃水果,每次只要我做水果沙拉或是奶油水果杯,几乎都是供不应求。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每次只要我主动拿出水果清洗并摆放在桌面上,很快就会被一扫而空,但如果我不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孩子们就会对冰箱里的水果视而不见,对待其他的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我追本溯源,终于发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 02 ——

我的婆婆是一位非常勤劳并爱照顾人的女性,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奶奶每天都会帮他们准备好饭后水果,不仅清洗削皮,切成小块,还会贴心的把叉子递到孩子们手里,有时候孩子玩游戏或是看电视入迷了,奶奶还会追在屁股后面喂。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习惯,儿子女儿不喜欢啃苹果、鸭梨等等硬水果,必须切块才愿意吃。吃葡萄的时候不会吐皮,最爱的是香蕉,因为剥起来最容易。

相信我们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五至七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和主动性发展的黄金期,这段时间如果进行良好的引导,孩子的独立品质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反之则会形成过度依赖。了解情况之后,我召开了家庭会议,明确指出,只有妈妈有时间并且自己想吃的时候才会做水果沙拉,因为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除此之外,如果你们想要吃水果,就必须自己动手,吃之前自己清洗,吃完以后把果皮放进垃圾桶,并且自己洗手。起初我还担心他们会抵触,结果儿子和女儿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表示自己可以完成任务。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们不干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以前爷爷奶奶不让。

自此以后我过上了每天都有人送水果的幸福生活,俩宝贝的兴趣泛化以后,甚至开始主动要求帮我洗碗,某天俩人还因为抢着洗碗大吵一架,令人啼笑皆非。

这就是孩子,对他们而言,所有的体验都是新奇的,他们需要各种体验去了解并认知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他们或许做不好,比如洗葡萄的时候上面经常粘着泥,洗碗的时候随机性的摔破几个口。但这对他们而言,都将成为宝贵的经验,对孩子体验的剥夺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包办代替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 03 ——

尝试是进步的起点,只要孩子有意愿,应当对他所提出的所有尝试表示支持,即便在成人的视角里,这样的尝试是幼稚可笑或是注定会失败的,我们应当尊重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勇气与创造力。

上周,我带儿子去常去的公园玩,公园里有一座假山,对七岁的孩子而言,爬上去有些困难,况且儿子还有些恐高。儿子走到假山前面站了很久,突然问我:“妈妈,你说我能爬到顶吗?”

我反问他:“你想爬吗?”儿子先是摇摇头说:“上次爷爷带我来,他说山太高了,我现在还上不去,掉下来会摔成肉饼。”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们可以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保护自己不掉下来,这样就可以放心的去爬了。”

儿子开始犹豫:“可是我不确定能不能爬到顶。”

我说:“谁都不能确定自己能不能爬到顶,你得试过才知道,如果你想试一试,妈妈可以陪你一起。”

儿子听说我会陪他,立刻兴奋的表示自己要试试,我们无比认真的研究了上山的路径,并且制定了计划,他在前面,我在后面,如果有危险我会保护他。其实在开始之前我心里也是忐忑的,因为在我看来,他成功的概率并不高,而神奇的是,尽管过程不太容易,他却真的一步一步爬到了山顶,那一刻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光荣与自豪,还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心,作为母亲我感到十分骄傲。

所谓的危险有时只是因为自我设限,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如果,实际上都不会发生,实践是掌握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孩子可能会怎样的设想,不如带着他体验经历后的真实。


—— 04 ——

最后要说的是控制欲与规则意识。60后的爷爷奶奶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体会过下岗再就业的痛苦,接受了国家只让生一个的政策,他们是尊崇集体主义的一代,这使得这一时代的人们对服从规则的看重,他们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当他们成为权威时,规则的强制执行就变成了常态。

神奇的是现在的孩子常常不服管,爷爷奶奶说话不听是常事,母上大人就不止一次的向我抱怨过:“我现在是老猫不逼鼠了,在你面前他们规规矩矩,到我跟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乐过之后我告诉她,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拿自己的规则要求他们这样做那样做,却不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是口服心不服,自然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与时代背景相关,60后父母具有结果导向的教育倾向,比如在我的学生时代,如果有孩子早恋了,父母多半会采取强制戒断的方式进行干预,限制孩子的行动,销毁书信、日记等物品,在我的同龄人群体里,日记被偷看实在是司空见惯,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隐私可言,这几乎成了很多80后的心理阴影。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看到当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很多程度上,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甚至比关注身体、智力等外部成长更为重要。强制要求很多时候只会带来逆反情绪,首先你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矛盾,注定了爷爷奶奶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却很少和孩子们聊他们的所思所想及内心感受。

隔代教育的话题可能会唠很久,当然我的初衷并不是对爷爷奶奶们的谴责,事实上无论我标榜的多么冠冕堂皇,如果离开父母曾经的支持和帮助,我所提炼的经验也将是一纸空谈,我只是希望通过客观的阐述和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指出我对隔代教养弊端的一些看法。

我坚定的认为教育不能假他人之手,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职责。我曾经疏忽过,因此现在更加重视。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做出更有利于孩子的选择。

(持续更新中。。。)


更多后续精彩内容,请关注“yifengjunjiaoyu”,聚焦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您共同分享家庭系统教育理念!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