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李子背后的魏晋名士
推荐学生读《世说新语》,阅读课上他们感慨:“王戎竟然是个吝啬鬼,真是不敢置信!”
王戎不食道旁李的故事,小学四年级学过:
7岁的时候,王戎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看见路边一棵李树上结满李子,别的小孩都去摘,他却一动不动,说:“路边的李子竟然没人摘,说明一定是苦的。”别的孩子这时吃上了,果然又苦又涩。
王戎确实聪明,《世说新语》也的确记载了他是一个很吝啬的人,而且依然与李子有关。王戎家种的李子特别好吃,但他担心人家吃李子后得到种子,导致自家李子跌价,干脆在卖李子前,先把核给挖出来了。
一棵李子,前一个故事彰显的是智慧,后一个表明的是吝啬。
后一种故事还不少。侄子结婚,王戎的礼品是一件衣服。婚后,王戎又把这件衣服要回去了。女儿曾经向他借钱,回娘家时,王戎的脸色就很难看。直到女儿把钱还了,王戎才面露喜色。
学生问,王戎为什么这么吝啬,他家很穷吗?
当然不穷。有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世说新语》中的记载: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出身于豪门琅琊王氏,年少成名,官至三公,既贵且富。
这么有钱,经常大晚上的跟妻子在家算钱,那为什么王戎还是这么吝啬?有的学生觉得王戎天性小气贪财,有的则认为可能背后有原因。
到底是什么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我没有标准答案,但这恰好是阅读的意义。学习,是一个消除迷糊的过程。阅读,需要允许模糊的存在。
而且,这些都只是王戎人生的碎片。
他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更多的碎片。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他去世时,不少老部下纷纷给王戎送钱做丧葬费。王戎一概拒绝。
王戎任侍中时,南郡太守刘肇把五十匹花布藏在竹筒里,送给曾经的顶头上司王戎。王戎把刘肇送来的布匹退了回去,并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之后这件事被人告发,有人弹劾王戎收受贿赂,晋武帝反而站在王戎这边。
这样看来,王戎又是一位廉洁的人。
关于吝啬小气这件事,许多人做过研究。有人认为王戎的吝啬是天性使然。有人则表示,王戎爱财,是爱惜自己的钱财,不挥霍浪费,也不贪图他人钱财,何罪之有?还有人提出,在魏晋那样的乱世,有嵇康等人的前车之鉴,王戎爱财和吝啬只不过是一种自保的手段而已。
你觉得呢?
在家庭生活中,王戎亦显示出有趣有爱的一面。
王戎的妻子常常称呼他为“卿”,就相当于喊他“亲爱的”。王戎提醒:“妻子称丈夫为卿,在礼节上算不敬,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妻子反驳:“亲卿爱卿,因此称卿为卿;我不称卿为卿,谁该叫你为卿啊!”王戎没办法,也就随便她喊了。
儒家礼法讲究相敬如宾,像这样的撒狗粮在古代可不多见。成语“卿卿我我”就是源于此。
在对待孩子方面,王戎也显示出真性情。他的儿子王绥去世了,山涛的儿子山简去看望他。王戎悲伤得难以自抑。山简劝说道:“只是一个孩子而已,怎么就悲伤到这种程度呢?”王戎则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魏晋许多名士崇尚道家,看淡生死,但王戎却说,圣人可以超越情感,层次最低的人不懂得真情实感;感情最丰富的,正是我们这类人。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在当时打动了山简,后世也有无数人为这句话感慨。
当然,哪怕讲到这里,以上这些依然是对王戎的一个碎片化的认识。结合《世说新语》以及其他史料,我们能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王戎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一样,他人对他的评价也迥乎不同。
多角度的了解这样一位矛盾体,而不是片面地标签化一个人或者只看到片面就下判断,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阅读中能够收获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