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辟谣:这是“畲狮”“草席舞”吗?请抹黑客家者,不要自取其辱!

 

有些人的无知无耻无下限的程度,真的会让人大吃一惊的。

近日,在今日头条见一视频:

既然你敢发视频,我就不“马赛克”伺候了。

这货极尽抹黑之能事,还编出个“畲狮”“草席舞”之说法。因此又引出几个跳梁小丑作评论,摇旗呐喊,遥相呼应。笔者照例给予驳斥。请见截图:

笔者的评论是,“你以为能肆意地抹黑客家人,却暴露了你知识的浅薄和道德的缺陷。你不知道草席狮源自佛教吗?这就是无知,可怕的无知无耻。”

其实,这货发的视频反映的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席狮舞。这是庸俗不堪?这叫尴尬至极?是你庸俗!是你尴尬!

你要再丑化抹黑,小心佛教协会告你。

你看看,这是“畲狮”“草席舞”吗?土白们尽瞎说,尽会丑化、抹黑、污蔑。

如果他要有点自知之明,搜索了解,做做功课,就不会自取其辱了。

席狮舞源自佛事活动

席狮舞。图片源自梅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席狮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现结合史实,作个基本的介绍。

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介绍,席狮舞是梅江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席狮舞是由梅州从事“香花佛事”的僧(尼)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在梅州城区深受民众喜爱并得到广泛传播。

该文称,“席狮舞”是指一个和尚以草席作为“狮子”,模仿狮子的行走跳跃形态,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的整个过程。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整个表演约需20分钟左右,用锣、鼓、钹等客家大锣鼓伴奏。席狮舞的道具和伴奏虽然都很简朴,但显现出一种客家人特有的质朴、亲和,颇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又据了解,席狮舞,主要盛行于梅州市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兴宁一带。席狮舞在当地又称为“打席狮”,是佛教结合客家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舞蹈。

释宝华法师

据客家人、梅州城区碧峰寺的住持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释宝华法师(俗名池宏庆,1961年生于梅江区城北幹光村池屋坳下)介绍:

“席狮舞源于南朝梁时,其在中国的流传也有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当政时,总是觉得自己身边有不祥之物,整天疑神疑鬼,感觉浑身不自在,于是请来了法师为他做法。

在做法过程中,法师就地取材,当场卷席伴狮,为梁文帝驱鬼驱魔。法事完后,果真有效果,梁武帝感觉舒服多了,便相信狮子有降妖除魔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席狮舞并没有在其刚起源的时候就马上流传发展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美化的、有华丽服装、道具的其他种类的席狮舞,在工体和民间都在不断的发展。”

又据广东省文化馆官网介绍(见上图),早在唐代文宗太和年间(约公元832年),佛教即传入古梅州地区,后被称为“香花”佛教,僧尼的佛事活动就称为香花佛事。因客家人是中原汉民族的后裔,所以客家人喜欢狮子、也特别喜欢舞狮,僧尼便在民间的丧礼道场中,引入舞狮配合禅器敲击。席狮舞就在香花佛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席狮舞获奖无数,表演让人惊叹

“席狮舞”表演难度非常之大,表演者将萆席卷成狮子状后,要模仿舞狮中的狮子跳涧、扑食、饮水、采青等动作。

《席狮舞》曾获奖无数。1982年6月,由蔡汉强、丘彩云同志创作的席狮舞之《席趣》,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奖。梅江区文化馆选送的席狮舞节目,曾获得广东省醒狮争霸赛传统狮铜奖。

席狮舞表演

2014年,梅州市佛教“香花”科仪——席狮舞表演团队,代表广东地区参加在贵州举办的“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之《八面来风》演出。经过精心编排,巧妙融合一体,席狮舞让在场观众惊叹不已,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眼球”。

但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席狮舞,却被土白肆意丑化抹黑,岂不令人愤懑?故整理史实,作此一文,以正视听,是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