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铁锅出现之前,古人都是用哪些器具烹饪食物
铁锅是国人烹饪食物的传统厨具,在高科技产品进入生活方方面的今天,不少家庭依旧在使用着。在炒菜、烹煮食物的过程中,铁锅中微量铁元素的溶出,对人体也有好处,并且没有其他毒副作用。在老一辈人的认知当中,用铁锅烹饪是最直接的补铁方法。
而且铁锅的使用寿命很长,保养得当,可以用上十年八年都没问题,中国式铁锅在世界上也是相当有名的。那么,在铁锅没有出现以前,古代人们是如何做饭的呢?
陶器时期
- 陶器的诞生与使用
新石器时代前后,人们逐渐地利用从自然中获取的原始火种,尝试了烧烤食物,熟食的出现刺激了人们不断发展烹饪工具。从木棍,石器的简单应用,到偶然发现火堆中包裹食物的泥巴,会更加坚固并且防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原始陶器出现的雏形。
这个时候人们的食物主要就是渔猎的水产和动物,直到人们学会耕作和养殖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简单索取发展到了自我生产,有了颗粒状的植物类食物。定居下来的人们,需要器皿来烹饪他们得到的新食物,陶器就这么逐步地被应用到生活当中了。
北宋李昉在《太平御览》中写到“神农耕而作陶”。据研究发现,陶器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上一直被使用和不断发展,哪怕是现在生活中,陶制品依旧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砂煲,陶罐,钵,盆等还是传统的烹饪器具,还在大量的使用。
- 原始的烹饪方式——“蒸与煮”
这个时期的烹饪技术,只有煮和蒸,因为人们发现食物除了“火熟”,还可以“水熟”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水是可以导热的,这就延伸出水煮食物这一烹饪方法。
把食物放进陶制器皿中,加入清水,经过长时间的烧火之后,肉类食物会变得更加容易消化,吃起来也更加美味。而植物类食物,煮烂之后更加清香,两相搭配之下,会让人不知不觉变的更加强壮。于是这种方法就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和认可。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同时烧水和做饭,而且食物形状都糜烂了,拿着吃的时候不方便。人们为了改变这一点,又研究出了蒸制食物的方法,这又源自于蒸制器皿的出现。
底部装水,在其上放置带孔或者有缝隙的其他器具,然后放入各种食物,用盖子防止跑气,利用水蒸汽促使食物由生变熟,蒸制食物也成了新的流行趋势。
陶制炊具和容器的使用,还促使了酵类食品的产生。腌制食物和酿酒酿醋等制作技术也就不断创造出来,而这些的诞生又在另一方面保障了金属的开发和利用。陶制品的厨具出现,是人类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烹饪食物的开端。
青铜器时期
- 青铜器皿的出现
随着族群的大规模发展和迁徙,古人逐渐掌握了新的资源,而冶炼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接触金属这种材质。
青铜器在历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青铜器的熔点很低,非常简单的就能锻造成功,而且硬度很高,不仅保留了石器的坚硬,又有很好的延展性,成品还不易破碎。这就把曾经的主流烹饪用品陶器,逐渐地取代了。青铜鼎的出现,标志着新的烹饪时代的来临,“钟鸣鼎食”就是这一时代的重要呈现。
现代人所说的“烹饪”一词,起源于古籍《易经·鼎》的记载:“以木巽火,烹饪也。”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火锅就是起源于这个时期的。
在如今的河南巩义博物馆就收藏着一组青铜器,就是反映西周时期独特的饮食文化的。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进步就是,有了关于饮食方面的记载。
- 烹饪技术逐渐成型
《论语》中有记载:“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这个时期的人们可供选择的食物就多种多样了,菜肴和筵席的概念已经形成。这一种观念的转变,从“大锅饭”变成了分席而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因为青铜器的导热性能良好,“烹炸煎炒”这种做饭的方式就应运而生了。烹饪方法的多样化和食材的丰富,又反过来刺激了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注重和发展。
这个时期烹制的食物,和以前的烧烤和蒸煮相比,少了简单和粗糙,多了些精美的变化。因为青铜器的笨重,这个时期的制作方法和我们熟知的现代烹调技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青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将刀具凸显了出来,薄而小巧的炊刀出现,使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了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简单的雕刻已经出现,而食物的分割加速了菜肴的精细化发展,再加上古老大地上交通不便造成的影响,各种地方特色已经开始了酝酿。由刀工,火候和调味三大基本要素所构建而成的烹饪技术逐渐成型,后世喜闻乐见的中华美食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只是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青铜器的厨具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身体有害,加上铁质金属的发现和运用,风靡一时的青铜烹饪器具逐渐被淘汰,后来成了祭祀的器具。
《周礼》中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青铜鼎的由一开始的食器,演化为礼制的一种外在体现。从西周开始,饮食文化中逐渐地表现出更多的礼仪和上下尊卑的阶级差异。
而《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大量的食养食疗的论述,其中《素问》中记载的养生模式,确立了古代人的健康饮食结构。
铁器时期
- 铁锅顺势而出
春秋战国后期,铁器就已经在贵族层面流传开来。《左传》中曾有记载晋国铸造过铁鼎,而烹调所用的铁鼎大概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只是炼铁技术的不成熟,所以铁鼎并没有留下多少时代印记。直到汉朝以后,铁器的普遍使用,才是铁锅这样的烹饪工具被广泛应用的时期。
而在中国烹饪史上,整个铁烹时代划分为早期,中期,盛期还有现在时期四个阶段。秦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南宋,元明清时代,辛亥革命以后到现在,按照时间先后分别对应一个阶段。
而根据研究发现,南宋时期才是普通百姓开始大规模使用铁锅的,这个时代的经济非常繁荣,加上巨大的开采量,平民才能使用得起铁锅。
秦汉以后炼铁技术不断提升,铁矿石的开采和利用也在不断增大,铁制品不再局限于军事用途,也不再是达官贵人专用之物了,民间开始出现铁质厨具的身影。
自汉代以来,铁制厨具得到了迅猛的推广和发展,生铁铸造而成的鼎,釜、甑、炉等器具,还有铁质厨刀的出现,既轻又薄还锋利。小釜的出现,让炒菜变得可能,还有各种式样的其他厨具慢慢出现。
铁制厨具的发展,遵循着由厚变薄,花样繁多的原则,不断方便和贴合普通百姓的使用。这是中国烹饪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烹饪技术“更上一层楼”
因为铁质厨具的传热性更强,而且质量也更为轻便,单手操作已可以实现,这样一来,“炒菜”方式在当时就被发明了出来。炒菜的出现,让古人的伙食再上一层楼,它既可以保持食材的爽脆,也能对食材进行随意搭配而不显得突兀。
而炒菜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反过来促进了铁质厨刀的出现。为了满足小炒菜需要快速翻炒均匀的要求,铁制厨具从一开始的小口圆肚,逐渐往敞口发展,铁釜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随着不断地加工和摸索,逐渐改良为我们现在常见的铁锅,包括单柄炒锅和双耳铁锅,在铁烹时代盛期均已造出。
面点的专用工具蒸笼也在这一时期被发明了出来。在《饼赋》中就有蒸制面食的诀窍记载“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石磨,筛,箩等面点工具也不断被发明出来,加速了面点制作技术的发展。
蒸屉技术的多方面运用,使得菜谱体系又有了大的改变,蒸菜也成了一种时尚。比如清蒸菜,以及随后出现的“八大碗” 等等。
铁锅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铁锅的推广除了实用性,就是它低廉的价格,它的出现让普通人一样可以过上煎炒烹炸的生活,极大的丰富了古人对食材的利用程度。
随着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很多的节日食俗开始呈现出来;包括元旦聚餐,清明前的寒食节食俗,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的酒食祭祀活动等等。这是一种关于节日食俗文化的重要佐证。
汉代杨珲在《报孙会宗书》中写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
总结
铁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件,我们总是司空见惯。实际上真正铁锅的普遍使用,距今只有短短的不到千年,想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你就会明白铁锅出现所代表的含义。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基础存在。从刀耕火种的茹毛饮血,到各种各样的烹饪器具的出现,这是智慧的力量,也是文明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脊梁的存续。
民以食为天,古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借勤劳和勇敢,从被动地接受食物,到主动获取食物,再到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这种精神的延续更是民族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小小的烹饪器具,代表的是一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力的不同,决定了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民族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这不起眼的烹调用具,我们在今天享受着这样那样的美食,一定要学会缅怀古人在这一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易经》
《周礼》
《中国饮食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