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养牛跟我学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篇 牛羊传染病

第一章 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畜群体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就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体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三者联结起来,就构成家畜传染病的流行链锁,只有当这个链锁完整时,传染病的流行才有发生的可能。构成这个链锁的三个条件之中,缺少任何一个,传染病的流行均不可能发生。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包括病畜和带菌(毒)者。

1.病畜 多数患传染病的病畜,在发病期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传染性大,是主要的传染来源。如口蹄疫,可随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出口蹄疫病毒。

2.带菌(毒)者 是指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病原微生物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向体外排出的动物。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1)潜伏期带菌(毒)者:如口蹄疫在潜伏期就能排毒。

(2)病愈后带菌(毒)者:有些传染病在病畜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残存病原微生物并不断排出。如慢性或隐性牛结核病。

(3)健康动物带菌(毒)者:是指在健康动物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器官常有一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存在,但并不引起动物发病。如巴氏杆菌病,经常可见到这种带菌现象,但当动物机体在不良条件因素的影响下抵抗力降低时,条件性病原微生物便大量繁殖,毒力增强,成为内源性传染而引起发病,并可排出病原菌,感染其他动物。

病原体一般随分泌物、排泄物(如粪便、尿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精液、乳汁、眼分泌物、脓汁等)排出体外。病原体排出的途径和传染病的性质及病原体存在的部位有密切关系。某些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排出的途径较多,如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可随所有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当病原体局限于一定组织器官时,病原体排出的途径一般比较单纯,如动物患肠结核时,病原体只从粪便排出,乳房结核从乳汁排出,子宫结核则常从阴道分泌物排出。

(二)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来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侵入到其他易感动物所行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 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与群体之间或个体与个体之间平行传播。包括下列几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无任何外界因素参加的情况下,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如狂犬病就是健畜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

(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间接接触传播。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间传播媒介。一般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①经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侵入门户的传染病,由于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传染。如猪瘟、鸡新城疫等。

②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病畜的排泄物或尸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并经土壤传给其他家畜而引起的传染病。如炭疽,气肿疽、破伤风等。

③经空气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牛肺疫、口蹄疫、结核病等。

④经污染的用具传播: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具未经消毒而用于健畜时,常可引起传染。如对附红细胞体病牛使用过的针头,未经消毒,再用于其他健康牛时,则可引起健牛感染。

⑤经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传播:节肢动物可以在体表或体内机械携带病原体而传播某些传染病,此种传播方式称为机械性传播。如虻可以传播炭疽、气肿疽,家蝇常为口蹄疫、沙门氏菌病等的传播者;有些病原体在虫媒体内能生长繁殖、甚至可以经卵传给其后代,这种虫媒传播叫生物性传播,如库蠓传播蓝舌病毒;野生动物中,有些对某种病原体无感受性,但可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如鼠类经常活动于畜舍及饲料仓库内,不仅破坏建筑物和用具,而且污染饲料和饮水,可传播口蹄疫、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再如肉食兽犬、豺狼、狐狸等,能促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炭疽等病的传播;饲养人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等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守和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可能成为传染病的传播者。

2.垂直传播 就是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畜经胎盘血液循环使胎儿受到感染。可经胎盘传播的疾病有牛黏膜病、蓝舌病、伪狂犬病、弯杆菌性流产、钩端螺旋体病等。

(2)经产道传播:一是病原体经孕畜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即上行传播;二是胎儿在产出过程中经过严重污染的产道时,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

3.易感畜群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而容易受感染的畜群。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水平、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疫病的严重程度。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染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下列五种形式。

1.散发性 发病数目不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只有个别零星地区散在发生。如破伤风呈散发性,这是因为要经过创伤感染才能发病。

2.地方流行性 发病数目较多,但传播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称为地方流行性。也可以说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例如炭疽经常出现于炭疽病尸掩埋的地方或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场所。

3.流行性 当一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地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时,称之为流行。它是一个相对数值概念,因此,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的地区称之为流行时,各地各畜群所见的病例数是不一致的。

4.大流行性 当某一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洲境时,称大流行。例如口蹄疫曾出现过这种流行形式。

5.暴发性 是指在某一个局部地区或一定畜群范围中,在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同类疾病的病畜。这些病畜大多有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如饲料中毒、流行性感冒、牛流行热等。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传染媒介的作用最为明显。如气候温暖的夏秋季节,虻、蚊等吸血昆虫多,容易发生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如牛流行热、蓝舌病等。在寒冷冬季,家畜转为舍饲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常有增高的现象。

自然因素对传染来源的影响也很显著。如果传染来源是野生动物,由于野生动物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如森林、沼泽等),它们所散播的疾病往往都局限在一定的自然疫源地内,如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就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果传染来源是家畜时,则传染病的散播常受动物饲养条件的影响,而饲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地理等因素决定的。

自然因素还影响家畜抵抗力。如在低温和高湿的条件下,不仅有利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长期生存,还能降低家畜机体抵抗力,因而易感染呼吸系统传染病和条件病原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

2.社会因素的影响 影响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取决于人们对畜禽流行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例如,当家畜是传染源时,传染病能否在家畜间继续散播,则决定于畜牧兽医人员是否及时地查明和隔离这些传染来源,并施行其他有效的防疫措施。水、空气、土壤、饲料、昆虫等,能否成为传染媒介,也是由人类的活动决定的。家畜对传染病的感受性,更是受人为的饲养管理制度和卫生条件的影响。

3.饲养管理 包括饲养管理制度、营养水平以及畜舍建筑结构、通风设施多都可成为影响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