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几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及其防控措施
王少兵 兽医师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兽医站宋家分站
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鸭病也随之传播扩散。病毒病、细菌病及寄生虫病等经常威胁鸭群的健康。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为控制或减少疫病的发生,现将鸭场常发的传染病作以重点介绍,便于实施防控。
1鸭瘟
鸭瘟又名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流泪、脚软、麻痺无力,排遣绿色稀便。常头颈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传播迅速,感染的鸭群呈大批死亡。
(1)流行情况: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均有易感性,以成鸭和产蛋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而一月龄以下雏鸭较少发病。病鸭的内脏器官及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病毒,尤以肝、脑、食道和泄殖腔内含毒量最高。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交配等途径感染,尤其是污染的水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某些吸血昆血也可起到传播的作用。病鸭和康复不久的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毒的水禽和鸟之类。
(2)病理变化:鸭瘟的病理变化呈急性败血症的表现,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出血斑或坏死,特别是食道和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有伪膜性坏死,胆囊肿大,皮下胶样浸润,腺胃出血,肝出血和坏死等。
(3)防控措施:①一旦发生鸭瘟,立即严格封锁,对鸭群进行全面检查,并隔离消毒和紧急接种。病死鸭要无害化处理,粪、羽毛、污水要经消毒,垫草宜烧毁。发病初期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配合抗菌素应用防止继发病发生。②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鸭体抗病能力。严禁从疫区进鸭。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管理用具、运鸭车辆的消毒工作。③根据本地疫情进行免疫接种:鸭瘟活疫苗注射后3-4天产生免疫力。2月龄以上鸭免疫期为9个月,雏鸭免疫期为1个月。
2鸭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以肝炎为主要特征,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1)流行情况: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互相之间无交叉免疫。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鸭死亡率高达85%-90%,7-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以6-14日龄雏鸭病死率最高。4-5周龄以后很少发病死亡,成鸭感染后带毒而不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的鸭可从粪中排毒1-2个月。所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场地、水面、人员和车辆等都可以成为传播途径。鼠类、池塘中的鱼也可传递病毒,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2)临床表现:潜伏期1-4天,雏鸭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行动迟缓,逐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很快出现角弓反张或突然倒地死亡。
(3)防控措施:主要是免疫接种。种鸭开产前1月左右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4天加强免疫1次,后代雏鸭可获得10天的保护。这是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0-14日龄皮下注射1羽份该疫苗,可免疫6周以上。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皮下注射1羽份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
(4)治疗方法:发病早期采用抗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注射0.5-1.0ml,能迅速控制该病的流行。这是特效疗法,只有在发病初期有良效。但对新型鸭病毒性肝炎无效。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相似,只能用实验室诊断进行区别。对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特效治疗,只能用抗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免卵黄抗体有效。本病在用抗体的治疗同时需配合辅助治疗的药物,如抗菌素、中草药、电解多维等。
3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特征是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故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是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小鸭,我发于2-8周龄雏鸭,以2-4周雏鸭最易感,感染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
(1)病情表现:本病潜伏期1-3天,有时可达1周。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表现嗜睡、缩颈、喙抵地面,行动迟缓,两腿发软,眼、鼻分泌物逐渐增多,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频死期出现神经症状,摇头、点头或角弓反张,短时间内抽搐死亡。病程为1-3天。日龄稍大些的幼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常因发育不良,消瘦而衰竭死亡。也有出现跗关节症状而伏地不起。
(2)病理变化:最具有特征性的是浆膜表面呈广泛性的纤维素性炎症,以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最为明显。急性病例有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病程长时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心包膜呈干酪样病变。其他脏器表面也都覆有纤维素性薄膜,少数病例有关节炎。
(3)防控措施: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常规卫生消毒工作。接种疫苗,有二种:灭活苗和弱毒菌苗。灭活苗包括大肠杆菌的二联苗,需在6日龄时肌肉注射,每只雏鸭0.5ml,15日龄时再加强免疫一次。弱毒菌苗在1日龄以饮水免疫按瓶签剂量进行。
(4)治疗方法:采用敏感的药物及时治疗都有较好的疗效。如恩诺沙星100ppm饮水,连用3-5天;土霉素按0.06-0.08%比例拌料,连用3-5天;林肯霉素200ppm拌料;氯霉素按0.04%比例拌料;磺胺二甲嘧啶100ppm拌料。一般用药3-5天。以上药物可任选2种使用,也可交叉使用。除用药物外可用特效血清治疗,如杆浆二联抗体(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早期应用3-4小时即可见效。
4禽霍乱
禽霍乱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出败。由于病禽常有剧烈下痢症状,所以称为禽霍乱。
(1)流行情况: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中禽和成禽中多发。易感的禽类有鸡、鸭、鹅和火鸡等。鸭更易感本病,而且症状严重,是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北方以春秋季节多发,南方以秋冬季节多发。多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天气骤变等不良因素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鸭、带菌鸭及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及水域等,可经消化道传染。
(2)病情表现:本病主要发生于成年鸭和种鸭,发病和死亡都很快。流行初期常以最急性病例出现,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接着出现急性病例,表现精神沉郁,翅下垂,厌食、饮欲增加,体温升高,口鼻流出长条粘液,病鸭为了排出粘液,常摆头或甩头。严重下痢,粪便腥臭,常呈铜绿色,有时混有血液。病鸭多瘫痪,不能站立行走,于1-3天内死亡。流行后期出现少部分慢性病例,消瘦,常有关节炎症状。
(3)病理变化:最急性死亡病理变化不明显,仅见浆膜有小点状出血。急性病例可见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坏死灶,肠道充血和出血,有卡他性炎症。呼吸系统也有充血或出血性炎症。
(4)防控措施:鸭场要进行严格消毒。常发本病的鸭场应做好定期预防工作。使用疫苗免疫,如禽霍乱蜂胶灭活苗,2月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ml,2月龄以下每只注射0.3-0.5ml,免疫期6个月。禽霍乱活疫苗,用于3个月以上的鸡、鸭、鹅免疫,免疫期为105天。或有针对性的用自家场病例制成灭活苗注射,效果更好。为减少疫苗接种的应激反应,于注射疫苗的前后3天内,饮水中加抗应激药物,如电解多维等。注射时注意将疫苗恢复至室温,用前摇匀。使用活疫苗时,注射疫苗的前后一周都不能使用抗生素药物。
治疗。许多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巴氏杆菌都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应选用2种药物联合应用,或几种药物交叉使用。常常是药物治疗有效,但易复发。
(5)治疗方法:可用链霉素每只成鸭10-15万单位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2天。大群可喂磺胺类药物或土霉素拌料,连用3-5天。也可用氯苯尼考20-40mg/kg体重内服,3-5天。
5鸭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各日龄的鸭均能感染,主要侵害2-6周龄的雏鸭,其次是蛋鸭和种蛋。
(1)病情表现:雏鸭发病后,精神沉郁,独立一处,缩颈嗜睡,眼鼻常附有粘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有的病鸭排灰绿稀便。常因败血血症或体质衰弱、脱水死亡。新出壳的雏鸭发病后,体质衰弱,下痢,腹围较大,多因败血症而死亡。成鸭发病后喜卧,不愿走动,因有大量腹水使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
(2)病理变化:病理呈败血症的变化,脏器出血,淤血或水肿。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脾肿大呈紫黑色斑纹状。全身浆膜呈渗出性炎症,表现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腹水为淡黄色。成鸭还可见到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肠炎和气囊炎的病理变化。
(3)防控措施:因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又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健康鸭群很容易感染成为寄居性菌带菌鸭,当有应激因素作用下,可迅速引起发病,如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条件差,当气候骤变、饲料突然变换、转群、接种疫苗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数量,增强毒力,都可诱发本病。故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病原传入,减少应激反应。
也可用疫苗防制。由于大肠杆菌抗原结构组成许多不同的血清型,各型间又无交叉免疫,所以应使用有针对性的血清型疫苗,才能控制住大肠杆菌病。用本场鸭群的病料制成的自家灭活油苗,有地放矢,效果好。没有制备疫苗条件的鸭场只能使用大肠杆菌多价苗进行预防。
(4)治疗方法:以磺胺类和抗菌素等敏感的药物使用,用2-3种药物交叉使用,经常换药使用,可避免产生耐药性。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药物治疗。还可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在多发日龄提前3-5天进行药物拌料或饮水预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