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邛崃手艺 竹制蒸笼

 

12岁时,他从母亲手里接下家传手艺;从青年到壮年,他靠祖传手艺一手带大了4个儿女;将近耄耋之年,他仍然心系着老手艺,严谨认真地重复着每一道工序。他就是有着67年竹制蒸笼技艺经验的手艺人张明初。

6月20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一大早,张明初就带着砍刀来到竹林,寻找适合做蒸笼的竹料。“选竹子要选不老不嫩、端端正正、没有虫蛀的。”

将砍下的竹子扛回家中后,这位已近80岁高龄的老人利落地将竹料取节、开圈,然后交由另一位老人去节。帮忙的老人名叫尚禄相,两位老人同住五板桥,是小学校友,相识已久,一起做蒸笼也有些年头,默契十足。待张明初用特殊的刻刀一一划去竹片的竹筋后,尚禄相在农舍外已经烧好了炭火,烤竹烧圈。竹子经过高温后,青色的竹皮逐渐变黄,竹片内侧整齐均匀的划痕清晰可见,但竹皮表面却是光滑无痕。去筋之后的竹子经火后不会脆断,只有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才能掌握去筋和烤竹的火候。

竹料在高温下逐渐变软,张明初选准时机取出竹料,用竹夹固定一头,脚着草鞋,将竹圈慢慢踩出形状。然后,他把竹圈安置在阴凉干燥的仓库,晾一个星期,以防生霉。晾干之后的竹圈作为制作竹制蒸笼的半成品,由张明初载到城里的铺子里进行再加工。

张明初的铺子在北环路的一条小街上,每当开始制作蒸笼成品时,铺子上总会响起刀片击打竹节的脆响声。张明初用竹夹固定竹圈,再用传统的钻孔老物件钻好孔后,由老伴李玉良用竹条穿孔编制固定竹圈。自张明初与李玉良结婚起,夫妻二人就这样一起做工,相互配合,靠着手艺吃饭,支撑起了一个家。

妻子李玉良说:“他做,我就帮着做,帮着打钉子、编边子等,反正他做一道工序,我做一道工序,两个人一起就把它完成了。”

顺利完成穿台之后,张明初将老伴做好的底衬镶嵌上,然后便开始了下一步,俗称“上牙子”。裁剪、选料、每一步他都十分认真仔细。反复磨边后,套上早已做好的蒸笼盖子,一个成品就完工了。对于这位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老手艺人,在这样的年纪制作出来的每一个成品,都满含着他对老手艺深深的情意。“心里肯定舍不得丢下它,毕竟我做了60多年了。”

尽管如此,这样的情深意重也只是夕阳余热。张明初告诉记者,学这门手艺苦,家里的儿女不忍心让他们吃这份苦,徒弟们也相继离世。而今,这份对老手艺的舍不得也成为他心中的遗憾。梧桐树下的八哥仍在聒噪,店铺里的老夫妻静静地忙活着,这门老手艺也不知将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记者巫婷婷杨振岱报道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9094.html